莫 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手术室,北京 100045)
气体栓塞多见于小儿围术期,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危重等特点,若处理不当,可直接威胁患儿生命健康。不仅是对手术医生、麻醉医生的挑战,也是对手术室护士的考验,为手术室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从小儿围术期发生气体栓塞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预防及护理进行综述,以期提高手术室护士对气体栓塞的认识,改善患儿预后,降低病死率。
气体栓塞(Gas Embolism)是指气体进入血液循环后产生的一种极为危重的病理状态,气体大部分为空气,也有小部分是手术所使用的氮气等特殊气体[1-2]。最早的报告病例可追溯到19世纪,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也频发出现在各种手术操作过程中。在实际工作,由于缺乏典型症状,较易被漏诊,诊治难度较高。
在腹镜术中,多需要通过使用建立人工气腹来实现操作、扩大操作术野等目的,其所使用的二氧化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气体栓塞的来源[3]。一旦术中气腹压力过高,对伴有静脉损伤患者,二氧化碳可直接进入静脉而合并气体栓塞,具有极高威胁性。研究发现[4],1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高达11例出现无症状气栓。最常见的原因为手术开始建立气腹时,尤其是有腹部手术史者,术中血管损伤,气压差导致大量二氧化碳进行循环系统[6]。
手术切口高于心脏水平面的头颈部手术,如神经外科、耳鼻喉或颌面部手术易发生气体栓塞[2]。据报道在神经外科手术中,气体栓塞的发生率为7%-76%[7]。
1ml 3%过氧化氢可释放约10ml氧气,当产生的氧气超过血管吸收的限度时,尤其这些气态氧在密闭或半密闭的组织环境中,易形成气体栓塞[1]。
此类患儿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直接与进气量、速度和部位相关[2]。手术中麻醉状态的患儿,在发生少量气体栓塞时可无明显症状或体征出现,而一旦进气量增多或者速度加快,均可导致严重衰竭,此时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因此需要医务人员的严密观察和监测。研究提示[5],0.05~1ml气体栓塞影响较小,只有累积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到致肺动脉压力等指标发生变化。如继续有气体进入,可在短时间内很快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至停跳[6]。同时,患儿动脉血气提示二氧化碳分压(PaCO2)正常或偏高,即PETCO2与PaCO2分离现象[17]。
一旦疑似气体栓塞,应立即停止手术,阻止气体继续进入循环系统。而一旦合并循环衰竭,则应立即配合麻醉医师进行救治[2]。在以往的治疗经验中,普遍认为气栓出现后应将体位改为左侧卧位并头低脚高,从而实现循环系统内空气闭锁解除[2]。张莉等[7]建议患者发生空气栓塞时采取平卧位较为稳妥。
腹腔镜手术并发CO2栓塞重在预防,有腹腔手术史的患儿易发生气体栓塞,尽量不采用腹腔镜手术;在操作气腹时,严格掌握气体流速:开始充气时流速宜慢,以防气腹针位置不当引起充气速度过快、流量过大使腹内压骤然上升,术中气腹尽量低于12mmHg。如术中突然出现PETCO2降低应高度怀疑发生气体栓塞,洗手护士密切观察术中情况,如有血管破裂出血的情况,随时准备行开腹止血,巡回护士遵医嘱关闭CO2气腹,配合麻醉医生进行各种抢救措施,行血气分析。如有心脏骤停立即给予心肺复苏,准确记录时间及出入量。
在手术中外科医生要及时处理破裂的血管,洗手护士应随时准备好各专业常用的止血用物,如神经外科需准备大小适宜的沾水明胶海绵、棉条等。如果发现PETCO2突然下降,协助麻醉医生寻找发生原因,警惕气体栓塞的发生,手术医生应立即暂停手术,待PETCO2缓慢上升至正常水平后再继续进行手术。
研究报道[7],过氧化氢术中冲洗所致气栓与其自身特性、操作不当等均直接相关。对体内环境密闭、合并创面者,避免使用过氧化氢冲洗。
因此,在中心静脉置管的过程中预防气体栓塞的发生比治疗更为重要。可以通过在置管或拔管的过程中使患儿处于头低位,增加中心静脉压来预防气体栓塞。在进行输液、输血操作时,手术室护士应加强责任心,采用正确规范的技术操作,可有效减少气体栓塞的发生。
小儿围术期气栓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具有极高临床危害性。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其发生的潜在因素,并予以相应干预手段,避免其发生。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在术中进一步加强生命体征监测,一旦发现异常,配合手术医生及麻醉医生积极有效的抢救,将小儿围术期发生气体栓塞的死亡率降到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