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众多规模宏大、意义深远、价值极高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亟需探索出一条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试图以宏琳厝为例,通过梳理其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思路,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视角,探索宏琳厝在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宏琳厝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众多规模宏大、意义深远、价值极高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物质财富同时也是精神财富。近年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需求也不只是停留在保护层面,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探索出一条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现在历史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逐步深入,人们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认识逐渐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保护的体系和保护内容不断完善。2012年6月印发的《国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中,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就被提上议程。2016年12月《国家“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规划》中,再次强调了文物保护过程中,要将预防性保护和抢救性保护放在同等位置。同时,文物周边环境应也纳入保护范围,进行整体性保护。但当前,我国古建筑的风险保障主要以政府为主,商业为辅,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涉及文化遗产灾害应对的法律体系,有关文物保护防灾减灾的规定都散见于按照较为单一灾害类别制定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中。
宏琳厝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厚的历史信息和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不仅拥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社会、文化价值,更是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宏琳厝的保护需要引起政府及大众的关注。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宏琳厝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思路,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视角,探索宏琳厝在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
2 系统协调理论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从理论框架上说,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涵盖了经济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等领域。城市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城市这个复杂系统最能充分体现出人类生产生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其理论研究的视角较可持续发展理论更加具体,更加接近现实。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资源和环境的角度、城市生态角度、经济发展角度、城市空间结构以及社会学的角度。对于发达国家的城市而言,可持续发展重点强调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而言,可持续发展要重点强调“发展”,同时兼顾资源、环境的利用保护。
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系统协调理论认为,城市系统是一个由诸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子系统通过互相作用、互相依赖、互相制约而构成的紧密联系的复杂系统。对城市发展系统来讲,人口、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就表现为这几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历史文化遗产属于城市系统下的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生态等子系统均需发生相互作用。
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现状
3.1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由梁思成先生提出“整体保护”的理念,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取得了一定研究进展。刘红婴、王健民从法律角度探讨了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陶伟从历史、美学、艺术、哲学等角度切入,分析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地在可持续性的发展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并提出了解决策略;魏小安等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出发,说明将文化遗产作为市场资源进行开发,是对于经济发展最有利的选择;而郑玉歆则认为,历史文化遗产不能等同于一般资源,对其的开发与利用必须有度,必要时可设置“准入门槛”。90年代起,我国开始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引入风险管理思想,但理论方法均有待提升,主要借鉴国际上的管理措施。
3.2 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风险防范的思想在国际上萌芽较早,最早由意大利人布兰迪提出,他在《文物修复理论》一书中说道:“所谓修复,是为了维持某件物品物质性上的无欠缺性、为保证其文化价值的保全、保护而实施、处理的行为。”早期的遗产保护理念是“预防性保护”,主要被应用于博物馆文物保护领域。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借鉴预防性保护理念,积极在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方面进行具体研究,丰富和充实预防性保护理念的理论知识,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起,加拿大开始在风险管理领域投入大量精力,并取得显著成效。此后,国际组织在文化遗产灾害风险管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其理论的丰富和策略的切实实施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随着文化遗产灾害风险管理实践工作的不断开展,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充实,新的技术和方法也被应用到其中,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4 宏琳厝的保護思路及策略
4.1 宏琳厝概况
宏琳厝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坂东镇新壶村,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单体建筑,素有“民间故宫”之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享誉海内外。整体建筑布局合理,采光通风充足,结构完善,行居方便,极具建筑的功能性,防敌防火体系配套齐全,整体建筑构成深受地理条件影响,并利用环境特点进行巧妙规划建造。同时又吸取了多元化的精华,建筑构成讲究点线面的运用,色彩搭配简洁鲜明并注重疏密穿插对比,整个建筑在构成上独具艺术性。宏琳厝以纵向中轴布置直入三进的正屋,从大门起,三进大厅逐级升高,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包含了平稳和谐的中庸之道。
宏琳厝历史悠久,始建于清乾隆乙卯六十年(1795年),建成于道光1823年,前后历时28年。1997年,闽清县政府将宏琳厝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8年6月1日对外开放。2005年宏琳厝成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6月22日起,位于宏琳厝第一进的宏琳厝博物馆对游客免费开放。2016年台风“尼伯特”登陆带来特大风雨、山洪、泥石流,给福建省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各地普遍受灾。闽清梅溪的水位暴涨,使得宏琳厝被洪水长时间浸泡,给宏琳厝带来了毁灭性打击。夯土墙倒了三分之一,第一进的横厝和外横厝倒塌,第二进和第三进部分墙体被推出的洪水击垮,666间房倒塌了110多间。“毁损相当严重,堪称毁灭性”。经过救援力量的抢险救援和当地居民的积极自救,闽清坂东镇的生活秩序正在渐渐恢复。而面目全非、损毁严重的宏琳厝重建十分困难,需要大量的资金。泰禾集团捐赠5000万修复古民居宏琳厝,受损建筑已于2019年修复完成。
4.2 宏琳厝的价值分析
宏琳厝是历史物质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其自身所具有的价值是无法取代的。宏琳厝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主要包括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及社会价值等。
4.2.1 历史价值
历史价值是历史文化遗产综合功能实现的核心,是体现所有价值的基础。历史文化遗产是某个时代人类活动的特定产物,是真实的历史遗留,从多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物质情况、时代背景等。
宏琳厝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学、建筑学、哲学、书法、风水堪舆学等诸多内容,体现了中原移民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的特色,彰显了南方大家族文化特质,表现出富于开拓进取的民俗文化精神。
4.2.2 科学价值
宏琳厝为后世的科学技术研究及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其中凝聚了古代科学技术,能从中搜集许多重要的科技信息,可以传承祖先们的科学研究成果,为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打下更稳固的根基。
4.2.3 艺术价值
宏琳厝的艺术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人们的智慧、提升人们的道德情感、提升民众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其中凝聚的智慧和祖先们对美的判定标准,都具有不可超越的艺术价值,能促进历史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2.4 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可以分为教育价值、精神价值、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宏琳厝的社会价值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人们理解历史文化有促进作用,增强民族凝聚力;二是有利于构建美好的社会环境;三是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3 宏琳厝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3.1 宏琳厝灾后修复现状
宏琳厝灾后修复面临着层层困难。福建省委省政府、福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宏琳厝的修复工作,福建龙头企业泰禾集团充分发挥企业社会责任,捐资5000万元对宏琳厝进行修复,以保护传统文化,留住乡愁。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宏琳厝施工队对建筑受损部位进行高标准复原,从屋顶上的瓦片、到屋檐的雕刻,到厅堂的陈设再到楼宇地板的铺设都是遵照设计原图,按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打造,同时融合了历史文化和民俗民风,还原最贴近当年原样的宏琳厝。
4.3.2 宏琳厝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保护意识淡薄,古民居损毁严重。留存至今的宏琳厝古民居,历经200多年的风雨,加上内部居民生活活动的影响,许多建筑构件及部分建筑物破坏十分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宏琳厝的资源价值及其品牌形象。宏琳厝的旅游开发背离古民居的特色文化风貌,耗巨资建造超大尺度的广场,新建仿古建筑、仿古商业街,一味地追求旅游的高绩效,而对于真正承载着优秀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历史古建筑的恢复、整修及日常维护的投入却很少。这种行为无疑将给宏琳厝古民居的保护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
2)“三化风”现象严重,古民居遗韵流失。“三化风”是指城市化、商业化、现代化。宏琳厝古民居开发中“三化风”现象严重。宏琳厝前原有大片平整的田园,现被开发为占地30,000㎡的娱乐休闲广场。宏琳厝的毗邻处,由占地20,000多㎡的仿古建筑组成的宏琳古商业街也拔地而起,全长达350米。在现代化的广场和高楼林立的仿古街的包圍下,占地1.78万㎡、堪称中国最大单体古民居的宏琳厝显得如此渺小。浓厚的商业化、现代化气息已遮蔽了宏琳厝古老、独特而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其文化遗韵正在逐渐衰减。
3)开发层次较低,古民居价值难以实现。宏琳厝当前的开发依托宏琳古建筑及耗巨资打造的宏琳仿古商业街、宏琳广场,以游客的观光游览、导游的讲解、仿古商业街购物、大众化的饮食以及随处可见的娱乐活动为主体业态模式。开发中恰恰忽视了宏琳厝深邃而独特的古民居文化,未能对古民居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深度开发,使古民居成为空建筑,成为简单的观光产品,宏琳厝古民居文化体验被简化为古建筑观光、仿古街购物,丧失了宏琳厝特定文化资源的吸引力,既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也制约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古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均难以得到实现。
4)自然灾害对文物保护带来严峻考验。根据国家民政部和减灾委发布的信息,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大陆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1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2次;共有6次台风登陆我国大陆地区,其中,1号台风“尼伯特”是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初台,也是2011年以来登陆我国造成死亡失踪人数最多的台风。此外,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等原因,宏琳厝还面临着暴雨、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带来的损害风险,其维修保护十分不易。
4.4 可持续发展策略下的宏琳厝保护及展望
4.4.1 可持续发展策略下的宏琳厝保护原则
1)延续文化脉络。宏琳厝古民居的开发首先应注重保护,以保护为出发点和归宿。保护不仅在于古民居本身的物质实体,更重要的在于保护其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其所承载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因子、保护其历史原真性。
针对宏琳厝建筑体存在的不同程度损毁,通过修缮、修复、新建、整饬、拆除、搬迁等不同方式,遵循“整旧如故”的原则,恢复宏琳厝原来面貌,使其“延年益寿”,保护其物质文化。
针对宏琳厝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应拆除与历史风貌不相协调的假古董、仿古建筑等,尽可能还原其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延续其开拓进取、崇俭尚学、家族和睦、天人合一的文化脉络。
2)突显文化特质。宏琳厝古民居文化底蘊深厚,除了建筑体本身可见的物质文化外,其承载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更受到人们的青睐。宏琳厝古民居历史文化特质的突显应避免单一的导游解说,以及简单化的博物馆、展览馆等粗浅开发方式。
建议建立多样化的解说信息系统,包括信息平台查询、解说员讲演、多媒体播映及互动化的自动解说系统。优化宏琳厝古民居场景的设置,运用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模拟和再现当年寿礼、婚礼、祭祖等重大节庆及名人名事的片段生活情景,让游客不仅能观摩、听解说,还能通过虚拟场景真实地参与互动,悉心品味宏琳厝古民居中原移民文化与当地居民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
同时,建议开设宏琳厝生态博物室,遵照生态原则,博物室总体上不作过多人为的加工,尽量原生态地展现宏琳厝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室内建立比较权威和齐全的宏琳厝名人名事信息库,布置展览仿制珍品,所有展品均可成为游客观光、试用的对象,营造游人与展品和谐互动的情境与氛围,在控制游人流量的前提下,延长游憩逗留时间。此外,可确立百工乐坊工艺文化、明清茶文化、书画文化、黄氏谱谍名人文化等不同主题,在不同时期作不同的布局,以尽显其南方大户家族的文化特质。
3)提升开发价值。宏琳厝古民居的开发必须改变传统“你听我说、我展你看”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通过盘活资源,在活动中体验,将静态的历史文化转化成为一系列能够满足游客文化体验参与性需求的活动,使游客在兴奋、愉悦的活动过程中完成对文化的认知、体验和认同,实现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提升开发价值。
可以开发和创造一些符合宏琳厝文化背景的、反映民俗风情的、娱乐型的互动体验项目,如修学之旅、体验之旅、发现之旅等互动性和参与性较强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其中,修学之旅可以开发鉴画、品茶、赏乐、与古民居人交谈,品味宏琳厝大家族书香文化、历史名人文化;体验之旅可以做一天宏琳厝人,体验祭神与起居民俗、生产民俗和婚庆礼俗、祭祖民俗、食俗,体验宏琳厝古民居民俗文化;发现之旅可以测风水、寻镇宅宝瓶、猜进门礼仪、探立体防卫系统和大宅防火系统、猜家法石作用、寻黄民源流等,游中华最大单体古宅,探索科学与建筑文化内涵。
4.4.2 可持续发展策略下的宏琳厝展望
1)保护与利用协同发展。保护与利用双管齐下是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综合功能的有效途径。宏琳厝的保护与利用是一条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道路,在其过程中,需重视文物和人关系的重建,以实现可持续的传承与利用。可以推动大众参与,增加互动体验项目如体验之旅、修学之旅,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互动、互促双向赋能,实现价值共创。
2)文旅结合。将资源转换为旅游产品逐渐成为文化旅游的一种方式。遗产地博物馆的旅游让公众不仅能通过历史文化遗产本体,还可以通过旅游产品、文化服务,感受到遗产所传达的信息,有助于旅游质量的提高。“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手段。观众对于高品质的旅游文化需求已经日益提高,在当前文旅结合的新背景之下,重要的是如何满足观众的诉求,把文物资源充分转化为旅游资源,从而有效缓解宏琳厝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在文化旅游政策和环境的框架之下,以观众需求为中心,加强建设旅游产品体系,加强文物保护与旅游深度融合,通过市场需求来引导供给,激活静态的文化传统历史,在文化旅游中营造出一个专业性、趣味性、接地气的博物馆形象。
3)辐射周边景区资源利用。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形成“以点带面”的旅游开发模式,促进宏琳厝及周边地区旅游产业平衡发展。周边的六叶祠可以与宏琳厝合体,组成融合景区,以丰富旅游资源;还可与邻村合作建立公园,吸引更多人流量。
4)推动文创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宏琳厝的文化资源,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采用多元化方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和文创深度融合,一是可以衍生文化产品,二是可以运用科技手段,将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当下汲取的流行元素中,开发出个性化、适用性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品。
文创产品的发展是是面向未来的,其面向的受众主要是年轻人。可将宏琳厝的历史文化与文创产品结合,以多元化产业为抓手,做一些鲜活的东西,提供与时俱进的内容,顺应时代潮流,把宏琳厝的文化元素与年轻人的步伐结合起来。
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灾害以及极端的气候问题依然是威胁宏琳厝的巨大隐患,保护宏琳厝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对于保护工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加强灾害前的风险预测和评估,做好重大灾害的预防,降低自然灾害对文物的损害。
6)增强多元主体文物保护意识。进一步强化以政府为主体,多元参与的保护格局。政府需进一步前置文物保护措施,将自然灾害及人为损害在发生前进行控制,同时也需进一步强化灾后保护相关措施;同时需要唤醒和培养当地民众对宏琳厝的保护意识,可通过扩大宣传,让当地民众学习了解对古建筑科学保护的知识,培养当地学龄阶段儿童对古建筑文化的兴趣,开拓大众视野,引发当地民众的思考并增强保护意识。
5 结语
宏琳厝古民居既有传统文化特征,又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摈弃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改变粗浅式低层次开发方式,立足其文化特色,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突显,并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提高开发深度。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宏琳厝的开发首先应注重保护,以保护为出发点和归宿,尽最大程度修旧如旧,延续其开拓进取、崇俭尚学、家族和睦、天人合一的文化脉络。在博物馆陈列及布局方面凸显古民居历史文化特质,实现保护与利用协同发展,通过文旅结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辐射周边景区,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增强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加强多方主体共同保护,采取相关有效保护措施,提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芸沛.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探讨[D].吉林大学,2019.
[2]宋毅,曾芳芳,朱朝枝.我国古民居旅游开发中的保护与利用研究现状[J].台湾农业探索,2013(02):66-69.
[3]于苏建,林从华,龚海钢,林兆武.福州宏琳厝古民居开发浅析[J].福建建筑,2009(02):17-18.
[4]单霁翔.关于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中国文化遗产,2012(03):58-68.
[5]罗颖,王芳,宋晓微.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状况及趋势分析——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度总报告[J].中国文化遗产,2019(06):4-26.
作者简介
黄海逸(HeidiWong)(2004-),女,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10年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