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实践的思考

2020-07-13 09:40钱振宁
卷宗 2020年12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辅导员

摘 要:高校毕业生的持续增长使得社会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规划教育作为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载体应该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目前职业规划教育过多依靠课堂教学,规划行动并不能够贯穿大学生涯始终。在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下,职业规划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的指导作用,這将有效改善职业规划教育效用不佳的现状。

关键词:职业规划;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辅导员

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再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对高等教育单位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作为高校提升学生就业意识与能力的重要载体,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教育界关注和探讨的热点。

1 建构主义与新建构主义

在传统的以学科导向为基础的系统学习中,由于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清晰,教学计划明确,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善于被激发出主动学习效能,知识结构有静态获取的特征。现代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基于情景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人在与社会互动中的产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从原有认知出发形成新认知来对客观世界形成新的解释的过程。学习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变为对客观世界信息进行主动索取与加工。相同的信息被不同的人可能建构出不同的知识,不同的信息也可能被相同的人将构成相同的知识。学习从单一的复制过程变为多维的信息加工建构过程。知识结构的特征也呈现出动态化。建构理论提出了“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四大要素。学习者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团队协作获取并加工信息,在交流分享中获得新的智慧,在旧有认知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最终达到目标(意义建构)。新建构主义理论将经典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协作”与“会话”进行了细化,又将意义建构进行的解构与升华,将原意义建构的策略确定为针对网络时代对知识碎片化的“零存整取”式的学习策略,并把这种学习策略进一步确定为“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创造性重构”三个写作阶段。将原意义建构的目标—知识体系个人化作为创新。而将这种对知识的创新过程作为新理论的意义建构。

2 新建构主义视域下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进入到知识生长阶段的基础是感受到学习内容的必要性。当前,我国高校多将职业规划教育以课程形式开设在大一年级,其初衷是希望进入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尽早确定人生的前进目标。但是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受到客观条件,教师水平,课程安排等因素的制约使得最终呈现出的教育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2.1 教学过程中情境构建能力不足,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高校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专门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承担面向全校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任务。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理应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不统一,就业指导工作上的经验积累不足,以及教学班级的专业背景时常与就业实践领域不同,导致无法有效营造出教学活动的情境,导致学生没有职业教育的迫切感。另外,职业规划课程的学时较少,课程的学习情况多以论文的方式进行考察,使得学生重视程度不足,无法形成学习的内生动力。

2.2 教学过程中协作主动性激发不够,忽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缺乏课后的跟踪反馈,所采用的量表分析也很少分辨填写的真实性和结果的准确性,客观上造成了学习者被动接受的现实。学习者没有被引导构建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观,面对冷冰冰的量表结果没有深入探寻的动能。职业规划的结果也没有被多数学生选择作为今后学习与职业选择的参考依据,没有发挥在提升就业目标敏感度上所具有的作用。

2.3 教学过程中分享交流不足,缺乏智慧获取机会

职业规划课程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与趣味性,学习者由于自身原有经验的不同导致对同一信息建构出不同的认知,在不同的观点交流碰撞中会形成对信息新的加工方式,从而生长出新的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课时、班额、场地等多方因素的限制使得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分享不能充分进行,多形式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开展,使得智慧获取的机会大大降低。

2.4 教学理论较为陈旧,与客观世界的实践脱节

职业规划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应用已成为一套成熟完善的衡量评价体系。但是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核心理论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和MBTI性格类型指标均成型与上世纪中期,并且诞生的背景是商业文化占主导的美国社会。该理论是否还适合于当下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中国社会却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考量。现行的职业规划指导理论强调自我认知,将自身的职业兴趣与性格用编码进行表示,过于强调特征性,没有从整体人格上进行刻画分析。当下自媒体和流量文化盛行,人们逐渐具备在多种人格模式下切换的能力,很难分辨出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我。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已经显现出不全面,应变性较差的弊端。

3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过程中的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施基础

虽然目前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在这些问题中蕴含着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基础。而这一应用基础的核心是辅导员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过程中的作用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对比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辅导员或许在学术专业化和教学经验上存在差距,但是辅导员同样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3.1 辅导员更加了解专业实际就业情况,有利于构建起职业规划的情景

辅导员对特定专业特点、就业形势和求职策略有着更多的经验积累,在构建职业规划情境的过程中也更加真实有效。这种基于真实经历的原景再现,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代入感,寻找出自身差距,了解到职业规划的特殊意义,从而发生出主动探寻的内生驱动力。

3.2 辅导员更加了解学生的成长脉络,有利于提升职业规划的针对性

辅导员掌握学生入学时的第一手资料,在日常的接触中对学生的自身特点有更为深入的观察。可以更加容易地判断出规划的有效性,有助于学习者找寻到可操作性更强的目标,从而提升职业规划的准确性。

3.3 辅导员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方式更灵活,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协作交流机会

職业规划课程功能无法有效发挥的两个主要制约因素是丰富的教学内容形式和场地条件限制之间的矛盾,以及相对较多的学生数量和相对较少的师资力量之间的矛盾。而辅导员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时间与场地会更加灵活,并且参与人数也可根据实际教育需求进行灵活调整。辅导员可以根据不同团队的规划需求进行灵活的任务设置与指导,学生将检索到的信息进行选择、处理与加工,将建构出的知识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

3.4 辅导员教育接触学生的时间更长,有利于延长职业规划的时效性

现行的职业规划课程课时容量相对较少,相较于漫长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如此短暂的职业规划课程是否能起到期望的效果是存有疑问的。职业规划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辅导员与学生的长期相处提供了对职业规划教育实施“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的客观条件。而职业规划书的撰写则为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写作”环节提供了“积件写作”的初始材料,辅导员可以定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跟踪,在上述协作交流环节之后进行“个性化改写”和“创造性重构”最终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体系。

4 基于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贯穿大学生涯始终的一项任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与网络信息提供的强大资源,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困惑,发挥辅导员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和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的主动性,最终形成基于新建构主义学习策略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引导体系。

4.1 课程情景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专业化背景下职业规划环境的构建,同时也要注重生涯规划理论实用性的应用场景构建。采用生涯人物访谈,简历诊断,模拟招聘面试等方式搭建贴近真实的感观体验,扩展传统生涯规划理论的使用范围。传统的生涯规划理论如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和MBTI性格类型指标等评价体系,虽然有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却是经历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成熟的理论体系。课程教学中可采用反向思维,不再拘束于寻找到自我真实的职业兴趣和性格,反而寻找与自身最不匹配的方向点并做以排除,开阔学生的职业规划视野,树立学生自主的职业规划意识。

4.2 实践目标设计

基于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搜索与选择环节,针对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方法的探索工作世界与决策过程,利用新媒体与网络对相关信息进行检索与加工,形成对生涯目标的直观体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撰写确定初期目标,为后期的职业规划引导做基础准备。

4.3 自主流程管理

从此环节开始,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课堂教学将不再发挥主要功能。辅导员的大学生涯指导作用将会凸显。依据目标的不同,将学生进行组别化分类,建立学生的职业规划成长档案。引导学生继续通过网络检索,信息分辨,专业实习等主动学习与获取技能方式,采取积件式写作的方法来积累知识碎片,逐渐清晰化对规划目标的认知,形成对职业规划目标的“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

4.4 过程跟踪引导

构建职业规划跟踪过程中的交流分享机制,定期开展组内与组间的群组会议,每名学员根据自己的认知成果做交流分享。这一环节是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重要内容。辅导员根据学生的知识生长情况,结合谈心谈话过程中对学生疑惑点的理解把握,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案例式教学分析,拓展新的知识建构方向。而在整个自主流程管理和过程跟踪引导的过程中,有充分的发挥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协作效能,完善学习者对职业规划的全面认知。

4.5 自我迭代改写

前述四个过程的最终目标点不是形成一份职业规划论文,而是强调对通过生发出新的认知从而对原有目标进行个性化改写的求知过程的体验。职业规划根本的功能是完成人职之间的匹配。[8]在对职业规划书的修改过程中,学习者完成的是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趋于统一的过程,同时设计出完成目标的可实施路径。这要求学生对自己,对职业,对社会有新的认知提升。个性化改写的过程也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一次系统总结,形成新的固有体验,即为创造性重构,最终完成了自身职业规划体系的一次创新。在新形成的固有经验基础上开展新一轮的职业规划,进入螺旋上升的轨道,将职业规划教育贯穿大学始终,完成职业规划的意义建构。

5 结语

职业规划因为其具有个性化,动态化的特点,以及偏向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范畴使得其相较于理工类以学科分类为导向的系统学习更加适应以学习者为主体建构新的知识的建构主义派学习理论。要更好的发挥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的成效就要改变传统依托于课堂教学的模式,充分发挥辅导员在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特殊优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职业规划的内生动力,真正将职业教育贯穿大学生涯始终,重新建构自己的生涯体系,最终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的匹配度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立坤,李霜璐.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策略研究——从“复原重构”到“零存整取”[J].现代交际,2019(02):139-140.

[2]范鑫鑫.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个性化在线学习体验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9.

[3]李杨.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08):178-179.

[4]韩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16(04):82-84.

[5]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9(02):11-18.

[6]万菊.以建构主义理论推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改革——以福建江夏学院就业指导课为对象[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2):60-64.

作者简介

钱振宁(1990-),男,黑龙江省哈尔滨人,硕士,东北农业大学文理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辅导员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改革研究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发展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