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会计制度改革为契机,推动基于业财融合的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

2020-07-13 09:19朱琳琳
财会学习 2020年18期
关键词:业财会计制度核算

朱琳琳

摘要:随着新会计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和“互联网+”时代新业态发展,财务信息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挑战和机遇。本文基于业财融合的重要性基础上,探讨基于业财融合的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构建的重点,并从财务角度提出建设财务信息化的建议,以期为深入执行政府会计制度在财务信息化建设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业财融合

2019年1月1日,《新会计制度》在全国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施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由原来的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标准体系,变革为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分离又互相衔接的会计标准体系,即“双基础”“双分录”“双报告”模式。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为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事业单位现有的核算软件无法满足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要求,亟须进行升级改造维护;另一方面,应借政府会计改革的契机,将事业单位业务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实现业务和财务的有机融合,以适应政府会计制度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功能,推动基于业财融合的财务信息化建设。

一、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原会计系统信息化程度低,业财融合缺乏系统支持

新会计制度规定,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以“平行记账”的模式进行会计核算,事业单位在改革前使用的核算软件无论从会计科目设置、凭证生成设置、报表样式设置,还是数据分析、项目管理等方面都无法满足需要,加之基本建设投资不再单独建账的新要求,都亟须事业单位统一执行新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和编号,更新会计信息系统,确保会计核算符合新会计制度的规定和要求。另外,各个行业的事业单位虽然都统一执行政府会计制度,但由于不同行业的差异性及特殊性,对财务核算软件的需求必定有所侧重,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如不经过二次开发,尚不能满足特定需求,短时间内更无法适应对于业财融合的多方面需求。

(二)会计工作量大幅增加,需要业财融合

目前事业单位较常使用的是传统财务软件,比如用友U8、G6-e等财务管理软件,尚未完全实现财务信息化建设。传统的财务软件系统主要依赖于财务人员手工操作录入,大量的数据录入不仅使工作繁重,而且易出错误。在政府会计实行“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模式下,财务人员需要从原先采用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单分录记账法,转变为同时采用财务会计核算和预算会计核算的双分录模式,不仅需要掌握有关政府会计制度的具体规定,还要转变记账思维,比如要将当期所有纳入预算内的现金、银行收付业务,在权责发生制下和收付实现制下分别核算、平行记账,导致工作量翻倍。

(三)资产管理不同步,业财融合度低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事业单位因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活动,拥有较多数量、较大金额的资产。旧制度下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摊销和坏账准备,仅在处置时做冲减固定基金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不影响正常使用时各期费用,导致很多单位习惯于积极购置资产,后续管理却得不到重视。根据新会计制度的要求,除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和档案、名义金额计量资产以外的固定资产均计提折旧,并记入费用,较之过去费用会明显增加,从而影响报表数据,以及年终考核和绩效评价结果,使得单位从过去只重视资产购置到更加重视资产管理。但是目前新会计制度已运行一年有余,很多单位使用的传统财务软件是从省财政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取得固定资产基础数据,同时保存成固定资产卡片,再根据资产信息计算折旧提取额,并生成相应的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凭证。财务信息系统和省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固定资产信息并不能同步,导致后续资产增减变动时需在两个系统中重复录入,不仅使工作量增加,加大了人工录入数据差错的风险,而且不能保证资产的使用信息同步,造成资产增减变动及折旧信息计提不准确。

(四)财务和业务信息不畅通,阻碍业财融合

业财融合的前提是实现业务和财务的有机融合,虽然事业单位的职能是从事社会服务活动,但是由于单位内部各部门具有各自的职能和目标,使得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缺乏沟通,融合度较低。各部门只关注自身业务指标的完成情况,如业务部门只关注工作质量、业务进展,缺乏对成本控制、资金使用进度等方面的关注,财务部门更关注单位的经济指标和财务风险,缺乏对业务活动的了解和项目的管控。新会计制度要求,收入要按合同进度确认,费用需要按期摊销,而确认金额和确认时点需要业务部门数据的支持,不能光靠会计人员自行判断。另外还需重新梳理和优化现有流程,以满足涉及预算会计业务的会计处理规则,如果会计部门与各个业务部门不能进行积极沟通协商,就无法充分了解业务情况,不便于做出职业判断,也会阻碍业财融合的信息化推进。

二、新会计制度下,基于业财融合的财务信息化构建重点

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围绕其具体从事的社会服务活动,已建立并使用业务信息平台,另外还普遍使用省、市级主管部门的办公平台、人事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等系统,但各种业务平台均为独立运行,且与财务信息系统的编码规则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其他平台提供的信息并不能直接生成财务数据,信息数据得不到有效衔接,不利于实现业财融合。因专业限制,笔者仅从财务角度对基于业财融合的财务信息化构建与业务系统衔接的关键点进行探究。

(一)与资产管理系统的衔接

针对现行财务信息系统和省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不同步这一现象,应加强两个系统的对接,结合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来优化财务信息系统的接口。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进行日常管理与调配,在资产管理系统中均予以记录,期间产生的各项变动数据从资产管理系统中提取并及时传递给财务部门,从而在系统层面实现财务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的融合,使资产变动信息可以共享,財务系统计提的资产折旧数据与资产实际状态相符,有利于加强资产精细化管理,优化资产配置,促进资产使用效益提高。

(二)与办公系统的衔接

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对接办公平台,实现网上报销。目前已大量推广使用的电子发票为网络报销的实现提供了便利,电子发票可追溯性强、成本低、易于取得,通过办公平台录入电子发票信息,可以自动校验并过滤掉重复使用的发票号码,及时避免不合规发票在报账系统中流转。在办公平台进行差旅、单据报销的审签和审批,并将审批结果回传到财务信息系统,根据核算系统对应的财务会计科目和预算会计科目设置规则,实现在财务核算系统中自动生成相应的会计凭证。不仅简化了报销流程,减轻财务人员工作量,还可以自动保存凭证对应的原始票据,实现了无纸化办公。与此同时,在财务系统嵌入固定审批流程和财务报销标准,有利于促进标准化的财务流程及业务流程实施,逐步实现业财融合。

(三)与收入管理系统的衔接

权责发生制下的核算模式,对事业单位资产、收入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有了新规范,单位应对本机构收入确认的特点进行分析,对现金、转账、支票等不同渠道收款,单次收费、批量收费等不同缴费方式,以及不同收费项目等口径统计收入,并制定收入确认方案。财务软件系统与单位主要业务管理系统对接,按照接口规则,从业务管理系统提取付款单位信息及每日收入数据信息,再根据财务软件系统设置科目对应规则,自动生成收入相关的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凭证。与业务管理系统对接后,也可以根据付款单位信息自动生成往来款项,同时将往来信息进行反馈,便于业务人员对往来款进行管理。

(四)与政府采购管理系统的衔接

目前事业单位使用的政府采购管理系统往往也是财政平台的管理模块之一,在该平台中与政府采购有关的流程,自指标录入、采购计划、合同备案、款项支付等一系列过程均已充分记录。运用技术手段将该系统接口与财务信息系统对接,就可以根据政府采购进展和合同履行情况,在财务核算系统中以准确的时点确认、计量合同金额,以及应收和应付往来款项等,满足新会计制度权责发生制基础核算的要求,以及财务报告编制的准确性。使财务人员从繁琐的收集合同以及履约程度信息的程序化工作中解脱出来,把关注重点放在风险管控、业务流程全过程的监督上来,更好的实现业财融合。

(五)与人事管理系统的衔接

根据新会计制度规定,对于个人工资业务的账务处理,计提时财务会计确认当期费用和应付职工薪酬,无现金流出,预算会计不作账务处理;实际支付时冲抵计提的应付职工薪酬,以实际支付给个人的现金流(工资应发金额扣减个人承担的公积金、社会保险及个人所得税等)在预算会计中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确认当期预算支出。记账时点的不一致导致财务人员的工作繁琐,人为出错的概率也较大。通过技术手段设置接口,将人事管理系统当月的人员变动、考勤管理、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等信息同步财务系统,通过账务系统设置触发规则,账务系统自动判断识别并生成预算会计分录,大大降低新会计制度实施平行记账的难度和成本。

三、基于业财融合的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实施的建议

(一)顶层设计

“业财融合”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应有顶层设计理念,较大规模的单位应探索建立涵盖项目、业务、财务为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统筹规划,对财务与业务工作进行多维化管理。尚无条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的单位,应结合业务实际,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寻求业务和财务的关键点,有计划逐步实施,采用对接等方式搭建业财融合的桥梁,实现系统内部衔接,数据共享。

(二)流程再造

在构建基于财务信息化过程中,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站在全局视角下,优化现有组织机构,重建流程规范。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应不断的沟通、协调、改进,鼓励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提出业务需求和改进建议,只有经过业务和财务部门共同认可的流程才能更快、更准地适应管理层和业务部门的需求,实现财务核算和业务运行的同步、精准,也能实现对业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而不仅仅是事后核算。

(三)全员参与

由于财务信息化是集单位层面、业务层面、财务层面的经济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平台,其构建不应当仅有财务人员参与,还包括单位的全体员工。为此事业单位应打造综合素质更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推进业财融合。一方面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知识培训,使财务人员跳出原有工作思维,创新大数据分析的角度和维度,从财务专业角度对业务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实现财务职能从核算型、控制型,到合作服务型直至战略型的轉变。另一方面应增强单位业务人员对财务信息化的认识,并利用业务人员的专业优势来促进业财融合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和有效使用。

总的来说,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较为深远,建立基于业财融合的财务信息化,不仅是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运行效率,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事业单位应以政府会计改革为契机,加强对业财融合管理的重视,积极构建财务信息化,实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管理需求、业务项目、信息化方案和财务工作的完美结合,以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海珊.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业财融合的探讨[J].纳税,2019(20):79-80.

[2]褚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业财融合一体化建设[J].中国总会计师,2019 (11):154-155.

[3]赫媛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下事业单位内控建设探讨[J].管理观察,2019 (17):162-163.

猜你喜欢
业财会计制度核算
业财一体化财务共享模式对建筑企业成本管控
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下的业财融合
基于云ERP系统实现业财一体化战略研究
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我国金融机构投融资业务碳核算研究
政府会计制度与地勘单位会计制度衔接的若干思考
企业业财融合若干基本问题探讨
今年3季度起实施季度GDP核算改革
财政部发布四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