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启璘
摘 要: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要扩招100万人。作为高职院校图书管理与服务避免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分析和解决高职院校图书服务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深化融合“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服务,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平台,成为当今高职面临的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图书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在解决问题方面进行了有益思考。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服务;研究
1 高职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
1.1 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大部分图书馆员来源不一,程度层次不一,成分复杂,而且并不是相关专业出身,他们缺乏对图书馆服务的正确认识,专业素质相对来说不高。个别人滋生职业怠惰情绪,缺乏主动为师生服务的驱动力,思想上消极懈怠,工作态度冷淡、漫不经心。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始终认为,图书馆服务就是一种基本工作,不需要多少技巧和能力,看好门,管好人,在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需要投入过多精力,没必要提供个性化服务。在工作过程中,不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能力明显不足。而留给大学生的印象是“门难进,脸难看”,图书馆服务效率低下,文明窗口形象没能充分发挥,背离了图书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根本宗旨。
1.2 经营服务模式传统
“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服务融合不到位,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且实际效果与预想差距较大。究其原因,纸质资源与网络电子资源的无缝链接出现断层,高校图书馆的“一站式”服务效果大打折扣。[1]管理过程中,基本还是人力占据主导地位,维持着传统的借阅、编目等运转程序。多数图书馆虽然进行了信息化改造,但是,服务模式仍然没有大的改观。依靠单纯的人员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比较简化、单一,管理对象是广大师生员工,难度自然要大一些,管理人员进行图书馆管理时也就比较复杂。另外,在高职图书馆的建设中,服务理念陈旧。图书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存在图书馆“重藏轻用”的管理思想,习惯于把藏书作为“立身之本”,管理好馆藏、管理好读者是图书馆工作之重,没有把服务读者个性要求放在工作中去,忽视电子图书架构的思想依然存在。
1.3 基础设施不完备
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在图书馆建设方面投资不足,特别是信息化建设方面有顾虑,认为信息化建设是无底洞,投资都打水漂了。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不断加强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建设,但是,单纯引进先进数据库或是其他服务设备,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的项目库建设,图书馆电子资源特色仍然不足。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之间联系考虑不严密,考虑问题不全面,甚至形成“孤岛”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馆藏资源的共享,也浪费了资金投入。“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2]。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信息建设、基础建设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可行性。
1.4 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实现了普及化大跨越,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多样,如:社会青年、转业军人、中专对口升学、普通高招、农民工等等。他们的素质和诉求不尽一样,甚至学习的目的性不强,自主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动手能力极强,但是学习能力较弱,图书馆发挥不出其应有作用。
1.5 其他原因
随着自媒体的出现和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图书馆作为读者获取文献与信息的首选渠道逐渐变得不是那么重要。自1996年以来美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流通数量指标和咨询服务稳步下降[3]。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使教学方式出现巨大变化。原来长期以来以“三教”即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复存在,高职图书馆没有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现有模式和内容已经不适应高职学生需求。
2 原因分析
2.1 图书馆缺乏服务标准体系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没有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虽然高校图书馆是否需要读者服务标准,业内认识不统一。但是,制定并实施完善的服务标准体系是高校不可缺少的环节,特别是对于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与质量意义重大。
2.2 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没有引起重视
新媒体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手机媒体的出现,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互联网+”时代的读者,其阅读习惯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媒体阅读方式逐渐成为主流现象,大规模在线课程的兴起,没有人们得不到的资源,只有人们想不到的资源,随时随地随意获取需要的资源成为现实。以往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已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创新及改进服务模式才能适应用户需求。[4]
2.3 图书馆没能做到与时俱进
不同时代的大学生有其不同的思维和想法,图书馆没有针对阅读对象的变化,适时研究和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即使学习兄弟院校管理经验和做法,也是蜻蜓点水,成为匆匆过客。在图书购置、室内设置、图书搭配、服务人性化等方面没有充分体现时代特点。
2.4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工作获得巨大发展,高职院校工作重点是在教育教学,是在技能比赛,是在基本建设。而对于高校图书馆的职能没有完整的定位或者认知不足,仅仅为了评估、升格按照标准完善、凑齐这样一种得过且过思想。事实上,在全新的网络信息时代,原来传统的高职图书馆的订购、收藏和传播的服务职能已经力不从心,无法适应读者阅读学习查阅等需要了。图书馆属于高职的辅助处室,常年得不到重视,特别是管理队伍老化,学校投入不足,更谈不上对于师生阅读借阅的研究。因此,高职院校要从现状出发,完善符合本校发展和需求的职能体系,改变观念,重视图书馆建设和发展,快速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和能力。
3 解決问题的办法
3.1 学校要高度重视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财物的大力支持,图书馆是高校发展必备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大图书购置力度,舍得花钱,研究图书类别配比,充实管理服务队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大管理人员培训力度,提升他们服务意识和能力,特别是要加大对师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及阅读方向的研究,从而掌握图书管理规律和方法。
3.2 创新服务理念
重视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充分掌握高职大学生们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思想。图书馆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群体用户的兴趣爱好、行为需求,提供专制性较强而且适应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服务,体现了高校图书馆以读者的需求为中心的宗旨,提高了服务水平[5]。
3.3 完善服务模式
从高职生的日常所思所想着手,多方位开展服务微创新。图书服务工作相对单一,极易产生惰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图书馆各项工作中看着不起眼、环节细小甚至无人注意的地方进行创新,从而提高服务效率与服务效果。图书馆是一个服务性机构,因此图书馆的创新必然是服务创新。[6]在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模式上,强调的是互联网与传统纸质的完美结合。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必须注重以管理服务为中心,充分重视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的大联合。强化管理模式的统一化和管理模式服务的专业化。高职图书馆要时刻准备与全新的网络信息时代接轨,特别是在服务效能方面更是要提升的模块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还可以运用图书馆服务标准化的灵活性原则,运用个性化服务来满足读者更高层次的需求。[7]认真贯彻3A服务理念。3A服务理念是当今高校图书馆非常流行的一种服务模式,所谓3A,就是指Anytime(无论何时)、Anywhere(无论何地)和Anyway(无论何种方法)。这种理念体现的是高校图书馆的综合能力和服务水平,在3A服务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图书馆能够在时间空间的切换中,做到多元化全方位服务,从而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
3.4 加强信息化建设
用充足的心理和手段迎接“互联网+图书馆”的到来。让互联网与图书馆紧密结合到一起,发挥好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互联网的优化、集成作用,将互联网发展取得的新成果与图书馆的发展紧密结合,使得图书馆的传播社会文化及社会服务功能得到拓展和延伸,提高读者的阅读水平和学习兴趣[8]。在大扩招的时代背景下,强化“互联网+图书馆”融合发展,是高校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必要途径。
3.5 营造学生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是大学生主动安排自己的学习,确定目标、选择方法、监控和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是一种与他主学习对立的学习方式。高职院校要强调和推动学生主动、自觉学习,促使大学生潜意识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那么,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会明显加强,同时,大学生也会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倒逼高校图书馆进一步优化服务和管理,形成支持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体系。改变图书馆机关式的作息制度,为大学生提供全天候服务环境,以满足大学生希望能随时利用图书馆的愿望。为大学生提供全开放的服务空间。一是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布局和设施安置、操作流程方面,要方便、直接,主动公开办事流程,为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平台和环境。
3.6 尝试“生馆共建”模式
随着高职院校对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中心角色的需求变化,图书馆担当的使命尤为宽广和精深。多年来,图书馆所需各类专业人才处于紧缺状态,在人手少、任务重、整体能力不高的情况下,积极吸收大学生读者深度参与图书馆服务,尝试“生馆共建”模式,必然成为图书馆创新的新措施。有的学校充分利用勤工助学方式,吸引部分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同时,吸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改革图书馆服务态度和模式,这种做法接地气、有实效,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同时也达到了“生馆共建”的目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已经变化,这就要求我们释放出更多更大的先进生产力。从知识传授、教育教学方面来讲,需要普及更多更广更宽的知识。知识爆炸时代,更新速度十分快速,原有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服务意识、设备设施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已经成为新时代要求。这就更加要求高校图书馆走出象牙塔,完成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改革创新和蜕变。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人的联合体”,而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服务一定会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重要而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立新.面向物联网应用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初探[J].兰台世界,2011(24):73-74.
[2]吴爽.“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服务融合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25):112-112.
[3]李建平,符勤.数字原生代读者需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初探[J].图书馆,2009(4):77-78.
[4]冯竟争,李和娟.浅述三网融合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J].农业网络信息,2016(3):44-46.
[5]姬伟.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探索[J].科技视界,2014(28):191.
[6]玄金花.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思路及体系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1(20):28.
[7]龙晓虹.高校图书馆大流通模式下的服务标准化探索.图书馆界,2010(6):64-66.
[8]苏智利.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4):139.
作者简介
鐘启璘,女,助理馆员,河南护理职业学院图书馆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