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佩珍
摘 要:图书管理模式伴随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而变化。通过分析现有图书管理模式,认为现有模式虽然已经趋于完善化,但是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冲击,需要进行必要改革与调试,以此实现更好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图书馆;业务管理;大数据
1 前言
我国图书业务伴随图书馆的大量兴建与专业化管理的程度加深,对于图书管理专业化、时代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原有的图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自身需求,需要用新技术、新人才、新制度进行图书管理的变革。
2 相关概念分析
1)信息化情境解析。信息化情境指的是在现有大数据情境已经来临的情况下,数据激增的现象已经成为主流,其范围广度大,相较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以此为背景,现有各行业都面临自身信息与外部信息处理的巨大冲击,对于社会个体而言,其生存于信息时代,对于信息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并且越来越认识到对自身产生和拥有的大数据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特别是作为典型的信息管理活动之一的图书管理事业,势必会受到大数据理念的影响。因此,图书馆很有必要探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和策略。
2)业务管理模式概念分析。业务管理模式主要是指在工作中针对工作基本材料的处理流程。在图书管理中其基本的业务管理模式在于对书籍的保存与整理以及书籍的搜集与借阅情况的分析。在我国图书管理模式中对于书籍的分类以国家图书馆模式为主。通过现代化的分类,将图书进行种类的综合性分析,细化图书管理流程,以流程为中心,安排业务中的个体,以此实现业务流程中的基本管理模式建设。
3 现有图书馆的管理模式
1)图书搜集。现有的图书馆业务模式中图书搜集仍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图书搜集的方案按照基本存在形式,包括市场化搜集、整理化搜集、捐献式搜集。所谓市场化搜集,指的是图书馆根据读者需求在市场中搜集图书,或者根据图书馆定位进行专业图书搜集。其搜集范围包括新发行的图书以及在市场上存在有相应研究价值的老书。如清华大学在佳士得拍卖行获得的清华简,其搜集过程就是典型的市场化搜集过程。还有一部分图书馆需要更新图书需要从图书市场进行书籍购买,提升图书馆藏书量。整理化搜集指的是图书馆通过对非图书馆藏书单位的专业化书籍进行整理,从中进行书籍搜集。其典型就是进行文物普查过程中,对一部分历史古籍进行整理,并从中寻找相关历史事实,澄清历史脉络。在此书籍整理体系中,较为典型的就是刘大年日记的整理以及巴县档案的整理工作,通过刘大年日记的整理,让读者能够获得晚清士绅的第一手材料,并且在其中寻找自身研究需要的点。捐献式搜集即作为原本的图书收藏者,因为各种原因将图书贡献给图书馆。对于图书馆而言,其在捐献式搜集中的积极性相较于之前两种搜集方案有所降低,并且原本所有者主动捐献的动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书馆本身的图书管理能力与图书保存技术。相较而言,市场化搜集为主要搜集方式,而整理化与捐献式搜集为补充;但是就图书馆本身业务流程而言,图书搜集作为主要的业务开展方向,其基本状态是稳定的。图书管理现有图书馆业务模式中,图书管理主要包括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所谓内部管理,就是对图书进行有效分类以及在分类中寻找图书之间的联系。图书分类在我国历史上主要是四部分类法与七略分类法,但伴随现代西方文明的传入,特別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发展,西方图书分类逐渐成为图书分类的主流。外部管理在于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馆藏资源交流,二者管理的可能性在于,图书馆管理者中间存在相互交流的意愿,并且有相对相同的内部管理模式,在实现模式对接之后积极进行双方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外部管理中需要图书馆提供必要的监督制度,对馆藏文献负责,现有监督中主要是事前协商、事中人员派驻、事后文献检验,且人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图书管理制度的完善性。
2)图书修补。图书修补属于图书馆业务模式的关键部分。图书修补所针对的图书是有历史文化价值,且本身绝版或很难从其他渠道进行再次搜集的图书,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属于考古挖掘出的图书残片需进行修补,如清华简、里耶秦简等,都是通过此种方式进入图书馆业务模式中,成为业务模式的重要作用品。图书修补在非信息化条件下主要通过修补人员的技术进行相关工作,修补人员的业务素质就成为工作成败的关键要素,人为因素下不可控条件与修补争议性随之而来。再加上中国古籍的造假传统,在修补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基本分辨,人工分辨在一定上容错率较高,容易出现书籍整理问题。
3)图书借阅。图书借阅在图书馆业务模式中与图书搜集并重,是业务模式主要作用对象。图书借阅在网络化出现之前,其主要业务流程为:借阅者获得借阅证,然后向借阅员出具书单,借阅员根据图书分类法与记忆进行书籍查找,然后将书籍传递给借阅者,之后借阅者定期向借阅员归还图书。在此种业务模式中,借阅员与借阅者相互之间的交流为纯人际交流,人际关系与图书借阅能力关系十分密切,图书借阅员甚至于可以决定研究者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乃至于研究有无漏洞。但是现在图书馆借阅业务基本已经实现馆内资源信息化,对于借阅者而言,只要通过网络就可以知道所要借阅图书的现实情况。
4 信息化条件下的新要求
伴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其作用于图书馆业务模式,就是传统业务模式总不适应信息化而需要进行改变,而对信息化有适应性、有调适可能性的,可以对业务模式进行信息化改造,让子业务模式与信息化时代更相配套,但改造与适应中其基本在于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新要求。
1)远程管理。所谓远程管理有两方面,其一在于读者的远程管理,读者通过互联网体系,对借阅的图书资源与需要借阅的图书资源进行远程理解与远程管理;其二在于图书馆的远程管理,需要将非实体控制下的本馆图书进行实时状态了解。在图书馆业务模式中,二者是同一于远程管理子模式下的运行体系,以远程管理提升业务模式的可实现性。
2)大数据整理图书馆业务。在图书整理业务中,传统人工整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爆炸的需要以及知识碎片化下知识普及的需要,大数据整理成为重要的体系建设手段,如果不进行信息化的大数据整理,社会知识的更新程度与图书馆自身业务模式之间会出现更大程度的脱节,图书馆所需要进行的知识换代与知识普及的作用也会被大大削弱,由此图书馆业务模式的有效性被怀疑,图书馆中存在的知识也无法得到更好的利用,容易造成知识浪费,影响社会知识体系的有效构建。
5 信息化条件下的新方向
在多种要求下,信息化条件下的新方案设定成为实现管理模式变革的关键。下文对新方案设计进行分析。
首先是数据库建设,就是将图书馆中的图书资源逐步整合到网络数据库中,管理者在数据库中能找到要管理项目图书的基本情况,了解其现有状态;读者在数据库中可以从自身发展角度对书籍进行动态分类,实现对图书借阅的信息化。
然后是人才库建设,面对信息化的大趋势,需要从信息技术人才中进行选拔,实现数据库的有效运转与数据库故障的及时排出。在数据库与人才库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地将原本易损坏的文献信息化,优化文献保存效果的同时增加文献的普及程度,让其做出更大的文化贡献。
6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现有图书管理模式,认为模式完善化并不能说明体系完善化,在信息化条件下还需要进行体制与人才调适,才可以实现图书馆管理模式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白石.信息化环境下我国图书馆业务管理模式变革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8):183.
[2]易凯.论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期刊管理模式的变革[J].大科技,2013(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