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学生阅读理解的过渡与提升策略

2020-07-13 09:40陈小兰
卷宗 2020年11期
关键词:激发兴趣

摘 要:四年级是小学低高年段衔接的关键,语文又是学生公认最难学的一门科目,特别是阅读理解,更是难上加难。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有享受成功的喜悦。得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准则,从语文要素入手,采取了“先过渡,再提升”阶梯式整合策略,提高课堂实效性。

关键词:归类过渡;激发兴趣;逐步提升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教材是从2020年春正式试行,本册教材分组排,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都很明确,但思维性强,目标要求基本接近高年级,要求学生必须转变思维和学习方法,除了掌握字词句之外,阅读理解是关键,学会从欣赏和质疑的角度去思考。对于刚从三年级升上来,实际还处于三年级认知水平的孩子来说,可以用难、深来形容。语文,是百科基础。由于是新教材,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怎样能让学生容易接受,学起来轻松?

1 归类过渡,激发兴趣

根据单元的语文要素,四年级上册归纳起来有6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都是前后连贯的。只要前面过渡好,要抓实抓牢,做好铺垫,后面内容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启发,迁移提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展开想象,学会表达。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感受自然之美”。第三单元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想象”是“准确生动的表达”的基础,不会想象就做不到准确生动的表达。同时只有细致观察才能感受景物之美,大自然之美。立足于低年级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认知,结合生活经验的积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有画面感。如《观潮》里的“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自课文《观潮》】“两丈多高的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就是想象的景物;《走月亮》里的“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来自课文《走月亮》】同样是想象,作者用一个“抱”字把水塘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2)体会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学会语句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课文中运用较多,语文园地里也多次以对比的形式出现。我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同时去揣摩作者的所想所思,多问一个: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事物什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某事物的感情。”的方式去表述,就相当容易了。如“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来自课文《观潮》】从“横卧”一词知道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想告诉我们潮来前江面很平静,用“这是拟人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面平静的特点。”来表述。学生掌握了方法,发出“太容易了”的感叹,激情倍增,我立即让他们快速默读找出后面内容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并用同样的方法去赏析,并写在句子的旁边。比喻、拟人、排比句都用相同的表达方式去赏析,反问、设问如何理解?我让学生先说出句子的意思,与原句对比,逐步悟出“意思更加肯定,情感更加强烈。”的效果。

3)阅读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上这个知识点的前,利用周末布置学生预习整个单元的课文,画出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继续深入提升修辞手法的作用。以《蝙蝠和雷达》为重点,让学生列出不明白的问题,我再归类,在课堂上展示,引导性地问学生:这些问题是谁提出来的?学生肯定回答“是我们”,我再问:以前是都是谁提问呀?在一问一答中过渡到新内容:从不同角度提问题。结合展示又得出提问题的三个角度:针对课文内容提问;从写法上提问;从启发或联系生活经验提问。在后面的学习中,提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4)通过细节描写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现出人物得品质、性格、心情,也是把事情写清楚的关键。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细节描写中感悟出人物的品质、心情、性格呢?我习惯于让学生换位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有这样的动作?你看到别人什么时候是这样的神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做?比如“哭”说明伤心难过或激动;“笑”流露出开心。适当时采用角色表演的方式去引导启发,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达到教学效果。现在看到细节描写的句子,学生基本上都能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如《牛和鹅》里的“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破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这是作者遭受鹅袭击时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学生一读就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极度恐惧。不仅是人,动物也如此。比如《麻雀》里的“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叫着。”这是老麻雀面对庞大猎狗拯救自己幼儿的动作描写,把猎狗的紧张、惊恐表现得淋漓尽致。

5)从不同的角度写批注。每个知识点都有着连贯性,只要找出它们的异同和内在联系,以旧学新,逐一突破,学起来就轻松简单。“批注”一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其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早已运用了批注。老师在这一环节只要做一个点拨者即可:前面我们所学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写在课文当中就是批注。学生一听恍惚雀跃,迫不及待地写起来,老师此时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拄着拐杖过河。

6)概括主要内容的几种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低年级都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从四年级开始组织语言简单概括。三年级学过根据中心句等关键句概括主要内容,在授新课前可回忆作简单复习,做好年段的衔接。叙事文章离不开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只要抓住要素,用通顺的语句连起来就是该文章的主要内容,叫要素串联法。本单元的四篇神话故事六要素都很明显,找起来容易,老师稍作提示,学生再进行语言组织,主要内容就把握住了。到教学第五单元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去自己概括,达到提升概括能力效果,也落实了该单元“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要素,到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写几件事或几个内容的文章时,刚开始学生有点模糊,无从下手,我随口问了一句:“这篇课文写了几件事?”聪明的孩子立刻回答“三件”,我再问:“三件什么事?”我把学生回答的三件事投影出来,再问:“大家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了吗?”这时学生像打了兴奋剂一样滔滔不绝,我恰到时机抛出“事件串联法”,再出示雷同的两篇文章,学生一读就会。《梅兰芳蓄须》稍作变动得出“段意串联法”,过度得相当自然,可以说水到渠成,又印象深刻。

2 拓展提升,资源共享。

方法是一把万能钥匙,课堂只是获取方法的途径,读好书,好读书,主动运用阅读方法读懂才是关键。要想让方法运用自如,必须多练。我规定学生每周必读一本课外书,每晚最少读20分钟,低年級画好词好句的阅读要求不变,还要把当天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组长每天检查、汇报,发现个别不会的及时辅导,做得好的当天用多媒体展示,让个体差异的学生,通过多辅导、多次练习、反复鼓励的方式,能力发展逐步得到提升。老师每周批阅一次,学生阅读完一本,建议放在班级图书角供大家借阅。一学期下来,图书角多300多本书,每本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标注着各种符号,孩子们课间都畅游其中。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已基本掌握阅读的方法和答题的技巧,不再害怕语文,反而喜欢语文,喜欢上语文课,喜欢阅读,喜欢写阅读理解题。2019年秋季学期期末测试,我所任教的班级语文成绩由原来城区垫底飞跃到城区第六名,其中阅读运用失分较少,可以说进步明显,方法有效。

作者简介

陈小兰(1975-),女,广西省合浦县人,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激发兴趣
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