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扶贫精准定位,以乡村教育为扶贫对象改善教育不平衡的局面。控辍保学是不同教育主体作出的一种行为选择,个体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保障所有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措施。近年来,不同程度存在失学辍学现象。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研究控辍保学政策在凉山州实施现状为依据,分析控辍保学所面临的困境,对凉山州边远地区的控辍保学提出对策与建议,让贫困家庭子女充分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助力精准扶贫的目标实现和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阻断教育贫困的代际传递的局面本。
关键词:教育扶贫;控辍保学;边远地区;政策资金
1 全面开展控辍保学的必要性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属于国家深度贫困区,随着精准扶贫的实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求降低和控制学生的辍学率,保证学生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控制辍学,又防止学生流失即“控辍保学”,目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更优质公平的教育来解决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加强控辍保学的执行力度,全方位参与,完善教育资源的硬件和软件资配套设施,强化监督力度和惩罚力度,让全民入学教育,改变民族地区教育观念贫瘠局面,改善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控辍保学对边远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农村控辍保学所面临的困境
2.1 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淡薄
控辍保学执行的主要目标群体就是家长,而家长教育淡薄观念制约子女对教育的态度和接收教育的程度,部分家长在孩子入学年龄阶段,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孩子主动和被动辍学到外务工,给予家里一定的收入补助,减轻家庭负担,在展开控辍保学期间家长不配合或者故意推脱无法联系等理由,增加控辍保学的难度,廖其发《关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问题的研究》通过对全国范围内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量化与定性的分析指出学生辍学的前三位原因分别是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对教育不重视、学生本人学习困难,认为读书无用,想尽早到社会上去挣钱。另一方面,即使父母输送孩子到校入学,但缺乏家庭教育和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着形式上的上学现象,家长的不积极的控辍态度给控辍带来了难度,即使用行政压力和经济处罚对在学生家长施压但采取消极不配合的态度,同时孩子本身也存在厌学,克尔曼(Coleman)和普特南(Putnam)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解释了种族、家庭、学校、社区的不同产生辍学率不同的原因,尤其是指出家庭对于防止学生辍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家庭能够改善孩子的交流方式和教育期望,从而拉近孩子与教育的关系,因家长教育理念淡薄,制约了控辍保学难度和辍学率的增加。
2.2 区域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
乔丹(Jordan)提出推拉理论,指出有两种因素影响学生的辍学行为,其中推的力包括学校环境和个人与学校的亲疏、挫败感等负面情绪,而拉力则包括与教师的亲密度,学习成绩等。从各种教育发展历程看出,国家的教育发展从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到重点教育薄弱地区的发展过程,教育政策重点向不发达区域的乡镇地区倾斜,扩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和规模,实施区域学区房的政策实施,但城乡间教育资源差距明显,师资队伍的不平衡,边远地区师资队伍流动大,偏远山区的学校的覆盖、校舍的建设、教师的配备不足,優生资源和家庭条件好的通过利用各种资源偏向城区学校,学生继续入学的意向略有不足,更会面临升学后学习跟不上产生厌学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乡镇学校的升学率低,成绩普遍比城区低,优生资源少或流入到城区学校,使得乡镇学校在刻板印象下家长不愿孩子送到学校入学,想尽办法送城区入学,在加上国家实施区域学区房入学,城区入学压力大,门槛高,教育成本大,一系列的因素增加辍学率。
2.3 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
经济发展不仅影响了教育水平,同时影响了控辍保学政策执行的重要环境因素,四川省凉山州属于深度贫困县,其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经济基础较差,因此不少边境县幼儿园、中小学的校园环境较为简陋,教学设备不齐全,宿舍建设的供需不平衡,硬件配备不足,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在凉山州边远地区的同一个村不同组相对分散聚居,导致学校覆盖面供需不足,集中区域学校离聚居地远,其结果家长不愿让子女入学,同时国家对于贫困地区的政策、财政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改善边远民族地区的交通条件和乡镇环境,更多的学生家长甚至学生选择外出打工就业,同村的家长和孩子因受务人员影响和诱惑,形成恶性循环局面,导致了防控辍学的难度加大。
2.4 自然地理环境不利发展
凉山州边远地区相对于发展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修建交通基础设施困难,发展产业受限,居民居住地分散,对修建学校的覆盖率和交通修建极为困难,陷入多个教学点,师资需求增加,教学资源需求量更多,教育质量差,或者覆盖率不足局面,无法辐射所有地区的学生,增加冬季山区走学生的交通风险,各种自然条件的要素增加教育成本,厌学生数量增加,家长的支持度弱化增加了辍学率,也无法吸引教师的流入,教师的流失较为严重。
3 农村控辍保的优化路径
3.1 优化控辍保学政策检查监督制度,加强监管力度
多部门联合协调,全方位,不留死角,全面对失学辍学籍进行统计数据,实行主体责任制原则,采用灵活多变,明察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监督和管理,使家长故意隐瞒或消极态度促使辍学和默许的,且不配合相关部门联合遣返学校的将进行行政处罚,案例:越西县人民法院巡回审判法庭走进乐青地乡地各村,在地各村村委会公开开庭审理一起不履行送子女入学案件,巡回法庭通过法庭调查、举证质证,在查清事实后,积极组织双方调解,向其阐明相关法律规定,经过耐心动员和反复解释,吉布某某认识到不送子女读书是违法行为,当庭与乐青地乡政府达成调解协议,承诺在彝族年前将女儿吉布拉哈送到学校就读,并现场签下保证书。因此;相关部门全方位参与,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地区等作为重点监测地区,把初中生作为重点监测学段,把流动、留守、残疾、家庭经济困难适龄儿童少年作为重点监测群体,强化监督力度和惩罚力度,加强学生失学辍学监测。
3.2 加强教育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评价机制,采用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评价机制,打破“一刀切”式的评价机制,同时要根据教师的教学质量,合理分配绩效考核,对评职称和绩效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加大和落实财政偏向偏远山区政策,鼓励和吸纳更优秀人员流入和留住于山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创新教师补充机制,拓宽教师补充渠道,落实和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陈国华、高梦滔、和云、马信等从学校方面分析学生慑学现象认为学校的规模、师资是否充足、班主任学历、教师和学校质量水平等都是影响辍学的主要因素。学校课程设置的城市化倾向使农村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也是造成辍学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3.3 推行双语教育,改善民族教育环境
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地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积极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强化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政策,加强双语科普资源开发,全面提高边远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在农村实行“幼小一体化”教育模式。实行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区域办学,不仅能够提升农村幼儿园的层次水平,还能够做到幼儿园与小学师资力量的整合使用和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边远地区优势,为边远民族地区培养了“下得去、留得住、吃得苦、干得好”的各类合格的双语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构建有效沟通渠道,加强政策宣传,提高目标群体义务教育意识
加强政策的宣传工作,精准高效的发布政策,有效地运用政府门户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新闻客户端等宣传工具,要及时、全面、准确地宣传《义务教育法》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系列重大政策部署,丰富教育宣传的内容,扩大教育宣传覆盖面,弘扬和宣传办学理念、办学方法、办学效果,优生典型先进事迹向教育目标的学生和家长宣传,充分发挥各部门的教育宣传主体责任,依靠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和教育的共同体。
加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孩子的互动,构建有效沟通的渠道,使学校、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学生的家庭情况,强化联系与互动,使父母能够及时了解学校和孩子的信息,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和家庭情况,通过二者的沟通防止学生因厌学或贫困而产生的辍学问题,定期安排义务教育政策和控辍保学政策的宣传、学习活动,提高教育意识。给学生家长进行义务教育法律、政策以及教育重要性的普及宣传,逐步在边远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重视教育的观念。
3.5 科学学校布局,减轻地理环境劣势
统筹规划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和建设规模,切实处理好坚持就近入学为主与合理集中寄宿的关系,完善交通基礎设施建设,优化公共交通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保育寄宿制”学校,增加寄宿床位,对边远地区的居民居住地要妥善解决农村学生上学远和寄宿学生家校往返交通问题,在人口稀少、地处偏远政府实施集中异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域新建和改扩建学校,覆盖安置区域,为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提供条件。
3.6 继续加强教育资源投入,优化资源配置
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按区域划分,财政投入倾向于边远民族地区,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绩效工资待遇和改善职称评职体系,吸引更多更优秀人才流向边远民族地区和稳定师资队伍,卡布雷拉(Cabrera)在分析教育、经济等因素对学生辍学行为的影响中,将政府提供的经济补助以及学费的高低等看作影响学生辍学的变量,还建立了一套支付能力模型,系统分析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整个过程,体现了经济补助等因素在控辍方面的有效性。把建档立卡户家庭和贫困家庭为重点扶贫对象,在入学复学、安排寄宿、资助救助、学困帮扶、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优先和贫困生,坚持优先帮扶,深化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带动教育扶贫。教育惠民政策和补助资金“及时、按量、足额”发放到每一位学生,确保民族地区学生入学率。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张茂聪,刘信阳.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CNKI文献数据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6(08):34-43.
[3]王占国.边境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符明弘,傅金芝.影响贫困地区学生辍学的家庭因素调查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5).
[5]李宏伟.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2(2).
[6]张明海西部地区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心理分析[J].贵州教育2002(6).
[7]张士菊农村青少年辍学的非经济因素[J].青年研究,2003(1).
[8]杨丽丽.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以甘肃省县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
沙马阿木(1986-),男,彝族,四川越西,硕士,助教,西昌学院,研究方向: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