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辰
摘 要:通过研究北京冬奥周期冰雪体育人才需求的现状,界定冰雪体育人才概念、分类,研究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的概念、现状、构建其培养体系及途径,采用一种“开放的大教育”模式,利用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两种培养体系,充分挖掘公办与民办、国内与国外、体育领域与非体育领域等六类教育资源,构建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冬奥周期;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20)03-0035-05
Abstract:By study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mand for ice and snow sports talents in Chinas winter Olympic cycle, we define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ice and snow sports talents, and determine that the ice and snow sports talents ar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competitive ice and snow sports talents and non-athletic ice and snow sports talents. After researching on the cultivation system and approach of the non-athletic ice and snow sports talents,we adopt an “open macro-education” model, which utilizes two cultivation systems including schoo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training and fully exploits these six education resources from public and private, domestic and foreign, sports and non-sports fields, to build a cultivation system for non-athletic ice and snow sports talents.
Key words:Winter Olympic cycle; Non-athletic ice and snow sports talents; Cultivation
随着2018年平昌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闭幕,冬奥会正式开启北京周期,其筹办由“基础计划”进入“专项计划”,场馆建设由“规划建设”转入“全面建设”,筹办工作由“学习积累”进入“创新实践”阶段,即为北京冬奥周期。在北京冬奥周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亿人上冰雪活动”及“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经济发展理念,我国冰雪运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给我国冰雪体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中对人才的需求首当其冲。预测表明,除冰雪竞技人才外,北京2022年冬奥会还需要非竞技冰雪专业人才至少要在10万人,涉及建设类、语言类、科研类、管理类、康复类许多专业领域,可见非竞技冰雪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是保障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必要条件。专家预测,到2025年全国雪场数量将达到1 500家。“三亿人上冰雪活动”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冰雪运动,落实“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冰雪产业同样需要大量非竞技冰雪体育专业人才的支撑,研究非竞技冰雪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途径是关键,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以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培养为切入口,分析其发展现状及问题,探讨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在北京冬奥周期内培养的理想途径和方式,旨在为北京冬奥会人才培养献计献策。
1 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内涵界定
1.1 冰雪体育人才概念
逻辑学和心理学认为概念是对思维对象的反映,就是通过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来反映对象的思维形式。若想深入理解某一现象,就必须首先了解该现象的概念。鉴于冰雪体育人才,尤其是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冰雪体育人才做出明确的概念界定,以使冰雪体育人才培养不平衡问题这一现象得到根本的解决,为构建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体系和途径奠定理论基础。
1.1.1 冰雪体育人才
根据人才、体育、体育人才概念的界定,我们把冰雪体育人才界定为:由中等专业及以上各类大学、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能适应冰雪体育领域相关工作的人。
1.1.2 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
指由中等专业及以上各类大学、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能胜任冰雪体育竞赛工作的人,主要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等。
1.1.3 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
指由中等专业及以上各类大学、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能适应冰雪体育竞赛工作外的人,包括冰雪运动普及人才、冰雪体育产业类人才、冰雪体育管理类人才、冰雪体育服务类人才、冰雪体育经纪人才等。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可以向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转化。
1.2 冰雪体育人才分类
根据中国冬奥周期和“三亿人上冰雪活动”的社会需求、冰雪体育人才概念适用的领域和人们的固有认知,将冰雪体育人才分为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和非競技类冰雪体育人才两大类。冰雪体育竞技类人才为完成中国冬奥周期的任务,奠定了基础,在后冬奥时代继续为冰雪体育竞技工作服务,一部分人转化后可以为后冬奥时代和“三亿人上冰雪活动”服务。冰雪体育非竞技类人才为中国冬奥周期提供人员、技术等服务保障,更为后冬奥时代和“三亿人上冰雪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三亿人上冰雪活动”的有效开展。根据时代和社会对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的需求,加强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培养的研究工作,探索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培养的体系,切实解决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培养严重匮乏的问题,首要任务是对冰雪体育非竞技类人才进行分类。
1.2.1 冰雪体育服务类人才
冰雪体育服务类人才是指冰雪娱乐会所的大众教练员、导滑员、导游员、冰雪器材维修员、电器设备维修员、机械操作员等[6],这类人才的作用是冰雪经济的基本生产力。包括冰雪体育社会指导员、冰雪体育工程技术人员、冰雪体育科研人员、冰雪体育新闻、语言类人才等。
1.2.2 冰雪体育管理类人才
冰雪管理人才是指冰雪工商管理、场地管理、酒店管理等,这类人才是冰雪经济、产业营销战略和创造效益的主体。
1.2.3 冰雪体育产业类人才
冰雪体育产业人才是指冰雪旅游人才、市场营销、广告策划与冰雪设计等人才,这一类人才的主要任务是科技攻关与战略运筹。冰雪产业人才是冰雪经济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4 冰雪体育经纪人才
冰雪体育经纪人是指从事冰雪体育赛事、冰雪体育的品牌包装、经济策划及冰雪运动员的转会、参加比赛等一系列中介活动的人员。优秀的体育经纪人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 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培养理念上重视竞技导向
冰雪体育人才培养理念上,历来未对非竞技类人才内涵进行界定,导致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在冰雪体育运动中的支撑作用得不到认可和重视,过于重视冰雪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忽视了非竞技冰雪体育人才的培养及研究,弱化了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对中国冬奥会和“三亿人上冰雪活动”的基础性支持作用。在现实的冰雪体育人才培养机构中,同样存在偏重于冰雪体育竞技类人才培养。目前,我国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培养任务主要由高等院校承担,调查发现,国内有多所专业体育院校开设冰雪专业及相关学科,从事冰雪体育人才培养工作。据调查,哈尔滨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以及师范类的体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均注重冰雪体育竞技类人才的培养。
如表1所示,由于地域和传统文化发展限制,我国体育院校开设冰雪运动专业方向的数量有限,但随着冰雪运动发展大环境驱使,高校开设冰雪运动专业有所上升,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等纷纷开设了冰雪运动学院,专门致力于冰雪体育人才培养。
2.2 培养方式上侧重运动技能理论与实践
从表2、表3可以看出,以东北三省3所专业体育院校为例,从冰雪运动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核心课程中不难看出,在我国传统冰雪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上,受“技能论”教育理念的影响,历来重视技能的学习与提高,核心课程多为专项运动技能学习,通识教育比重并不高,涉及经济领域、管理理论、社会服务等课程多为选修课, 课程设计与安排较难体现社会实践导向,虽然在培养目标里提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核心课程安排上却无法实现培养目标,对行业运营管理、竞赛组织等缺乏应有的重视。
2.3 冰雪体育人才培养供需矛盾突出
冰雪体育人才对中国冬奥周期、后冬奥时代、“三亿人上冰雪活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冰雪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下大力气进行研究和解决。据调查,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成功,未来几年京津冀区域将拥有1 700万滑雪爱好者,按冰雪产业服务人员与冰雪爱好者的合理比例来计算,河北省将面临17万的冰雪产业相关人才缺口。2016 年我国重要滑雪场管理人员仅320人,2022年将需要4 110人,缺口3 790人;索道、造雪、教练等技术骨干现在仅1 492人,专业竞赛组织运行人才2022年冰上需要984人,雪上需要1 464人,2022年冰雪体育人才需求量预计达到26 158人。2017年《北京冬奥会背景下冰雪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指出在人力保障方面,专业教练员、技术指导、赛事管理人员、冰雪运动经营管理员以及对专业性要求更高的制冰师、压雪车司机、索道检修技师、U型槽修槽技师等冰雪体育人才,面临至少20万人的缺口。而从我国现有冰雪专业人才供给来看,每年培养冰雪运动专业学生人数不足千人,哈尔滨体育学院210人/年、沈阳体育学院60人/年、吉林体育学院260人/年(资料详见各高校官网),每年顺利就业的冰雪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冰雪体育发展人才缺口。
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的供需矛盾,急需探求人才培养体系和途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冰雪体育人才。据统计,在东北三省及京津冀地区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非竞技冰雪体育人才的培养几未可见。研究表明,在我国中等及以上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培养具备一定的规模,非竞技冰雪体育人才的培养结构缺失,且并未引起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人力和社会资源保障部门的培训机构、民间培训机构涉及到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的培养也同样严重匮乏。
3 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内容
3.1 培养体系的思路
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是借助高校与社会培养机构等多方资源,打破体育专业院校设置,充分利用体育与非体育教育资源,从社会需求出发,对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新设计与思考。打破以普通高校培养冰雪体育人才的传统,根据非竞技冰雪体育人才的社会需求紧迫性,分析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以及该类人才培养的资源,采用“开放的大教育”模式培养人才(见图1),以两种培养体系为主,即通过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的培养体系,充分利用公办与民办、国内与国外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体育领域与非体育领域教育资源,从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体系独立培养与互补融合来完善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的培养体系。
3.2 培养的具体途径
3.2.1 改善培养方式
国家、地方充分挖掘体育专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学历教育条件培养冰雪体育非竞技类人才。通过与省内外、国内外冰雪特色院校开展联合办学,按照全日制教育与在職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地培训滑冰滑雪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如河北体育学院与职教中心和崇礼职教中心以“3+4”“3+2”的模式联合培养冰雪体育非竞技类人才,创新培养路径,作为全国第一个“3+4”体育本科贯通培养班,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优势,从社会需求出发,致力于培养冰雪骨干人才、场馆运营人才和产业开发人才等,依据职业教育订单式培养模式,有效解决社会亟需人才培养问题。这一路径是依靠现有专业体育院校对冰雪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视,在已开设和拟开设的冰雪专业高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体育院校的学生资源,利用专业教育+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为冰雪体育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来源。
3.2.2 丰富人才来源
专业体育院校的生源毕竟有限,这就要求广泛利用非体育专业的人才基数来扩充人才来源,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冰雪体育管理、经营、旅游、工程等人才培养,可以放在非体育专业学校和体育专业学校的非体育专业中进行培养。商业大学的工商管理、旅游等专业;理工大学的机械制造、工程设计等专业,按社会需求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冰雪体育管理人员、冰雪体育经纪人、冰雪机械制造维护人员、冰雪体育旅游人员等。与非体育高校联合举办冬奥经济管理专题研修班;加强与总局及有关企业的沟通合作,承办举办更多冰雪赛事,提升冰雪赛事组织人才水平;每年分期分批组织竞赛组织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并充分利用大型赛事提供观摩学习机会。这就要求政府搭建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平台,利用非体育专业学校的人才基数优势,丰富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的来源,这一部分人才培养可作为非竞技类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填补人才供需缺口。如哈尔滨体育学院与北控置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和中国冰雪运动学院延庆分院,为冬奥延庆赛区打造示范场馆、建设场馆运营团队、发展冰雪产业提供强有力的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支撑。
3.2.3 提高人才质量
这就要求一方面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加入,弥补短期内某些类别人才无法靠国内现有条件加以培养的问题,如场地建设与维护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等;另一方面与国际国内知名培训机构合作,加强国内人才培养的专业性程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目的、有计划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的体育机构、职业联盟、俱乐部和体育明星合作,创设高端培训机构。采取措施鼓励国内各类培训机构与俄罗斯、加拿大、芬兰、美国等国家的高校、俱乐部建立留学培养机制;聘请国际国内优秀工程师、企业家、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授课指导,举办滑雪(冰)场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雪场运营策划、日常安全运行、宣传推广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以时代和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促使行业协会成立冰雪体育专门培训机构,定期聘请国外技术专家专门针对制冰、压雪、场地维修等服务进行专业性的技能指导与培训。2018年9月12日,芬兰凯萨卡里奥体育学院与哈尔滨体育学院就芬兰教育文化部为2019年中芬冬季运动年准备的重点教育项目进行宣讲与交流,拟采取一年期就业资格培训班的形式开展合作就是典型代表。
4 结 语
在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冰雪体育人才内涵进行重新界定,特别是对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进行深入剖析是现实需要,也是冰雪运动发展的时代选择。通过对构建冰雪体育非竞技类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有助于充分调动公办与民办、国内与国外、体育领域与非体育领域六类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一种模式,两种体系,六种途径,做好中国冬奥周期、后冬奥时代以及“三亿人上冰雪活动”冰雪体育非竞技类人才保障,办好中国冬奥会,贯彻落实“三亿人上冰雪活动”,实现“冰天雪地是金山银山”的经济理念,为冰雪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人才培养基础。但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得靠教育部门、体育部门长期致力完成,非竞技类冰雪体育人才培养任务任重而道远,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关晨涛.2022年北京冬奥会背景下“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实现[J].冰雪运动,2017,39(3):5-8.
[2] 阚军常,张建军,等.论黑龙江冰雪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J].冰雪运动,2002(1):74-75.
[3] 刘楠楠.哈尔滨体育学院本科冰雪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2015.
[4] 季红.冰雪体育创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2011.
[5] 李北群,华玉珠.行业特色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转型与路径[J].江苏高教,2018(4):22-25.
[6] 赵权,刘亚峰.浅论十一五”期间我国冰雪体育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及培养[J].冰雪运动,2005,12(6):78-79.
[7] 王剑,柳齐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研究[J].体育科技,2018,39(1):94-95.
[8] 魏杰逢.双核型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8):150-151.
[9] 罗慧琼.本科双学位本科专门翻译人才的培养途径[J].海外英语,2012(9):87-88.
[10] 唐春玲.应用型体育英语人才专业能力构成及其培养途径的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7(3):133-134.
[11] 王锥鑫.我国冰雪运动竞技人才储备与发展路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2):82-87.
[12] 吴晓华,伊剑.北京冬奥会背景下冰雪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5):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