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经世致用”思想中务实、求实的观点与当下新课程改革注重发挥历史的社会功用相契合,历史发挥其作用主要通过培养人来实现,中学历史教学是使历史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基本前提,“经世致用”思想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如何培养人的思路和方向,“经世致用”思想引导我们如何认识和发挥历史的有用性,也指导我们将该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挥历史学科在培养人、塑造人方面的作用,最终达成长远的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经世致用;学以致用;历史教学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国家的历史教育也出现过危机,历史虚无主义一度抬头,历史的作用几乎被无视,今天我们越来越重视历史的学习,注重发挥历史在培养人、塑造人方面的作用,历史的生存空间也不断扩大,整个社会对历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承担了培养公民历史素养的责任,在教学中把握好发挥历史的社会功用这一长远目标,是“经世致用”思想给予当今中学历史教学的最大启示。
一、 “经世致用”思想概述
“经世致用”思想源远流长,发端于先秦时期,汉代以后被纳入儒家思想体系中,唐宋以来“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上体现为一种实现最高政治理想的价值观念,明清时期的思想家继续发扬光大“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一个顺应时代要求的经世致用学派。至今,“经世致用”思想仍为社会的进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其思想核心是反对空谈、求实、务实,其涵盖内容广泛,包含了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等内容。
《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致用”解释为:尽其所用。“经世致用”的基本含义可以界定为:关注现实社会,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实现国治民安。这一思想的显著特点是“学以致用”,除此之外经世致用学者提倡勇于任事的精神、实事求是、重调查研究是“经世致用”思想的另一特色,经世致用学者们还“引古筹今”,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的一切方面——政治、经济、军事、国家、民族、法律、教育、地理、风俗、人情、自然科学等等。
积弊已久的清王朝催生了“经世致用”思想,当时社会的有志之士大呼革除积弊,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这一思想的出现有如一道绚烂的阳光照亮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前途,亦照亮了国家的前程,从此中国开始滋生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诸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林则徐、魏源一类,他们高举“经世致用”大旗,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今天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经世致用”的人才,21世纪的新一代青年应然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以自己所学服务于社会,历史以其显著的育人功能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不负使命。
二、 “经世致用”思想指引下看历史的“用”
历史科目的属性是文科,常常被视为无用的学科,历史课的价值往往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之后被忽略了,“经世致用”思想似乎在历史科目上从未体现过,然而历史的价值是隐形的它往往体现在一个人对社会现象的判断和评价中,融入个人的品格形成过程中。“经世致用”思想指导下历史的“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史为鉴,历史是观察社会的工具
歷史最为人乐道的功能即是其鉴古知今和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的作用,《旧唐书·魏徵传》中李世民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更有后世《资治通鉴》因“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
每逢国家发生重大事件,或国际上稍起波澜,人们便于街头巷尾高谈阔论,小到中小学生,大到耄耋老者都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仔细听来他们口中的观点无不来自历史,家国无大事发生时也时常听到,长辈以史警示下一代,历史的“用”也就体现在人们的话语间。
(二)知史爱国,担负起历史使命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谱写的五千年的历史,这漫长的五千年历史是一本厚厚的史书,足以成为今日中国之借鉴,每一位中华儿女应细细翻阅史书中的每一页,品味每个篇章,感受它的壮阔也体会它的艰辛,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近代以来的曲折探索史和现代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再看今日之中国,从五千年厚重的历史中走出来的国家,伟大而充满希望,内心生出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2019年5月31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每一代青年有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今天的青年正大步迈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
(三)学史明智,塑造人的意志和品格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为后世所景仰,他们或是处在历史的关键转折点,或参与重大历史事件,他们名留青史、精神永在,他们是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他们是自己国家和民族品格的代表,他们或是千古帝王、政治领袖、军事将帅,或是思想宗师、文学泰斗、科学骄子,总之他们是民族和国家的脊梁,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正是因为他们才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
历史名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信仰的体现,学习自己国家的名人便是继承民族精神,历史名人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因此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着前人的样子成为一个心有家国、为国奉献的人,成为一个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人。
(四)手不释卷,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中国文献古籍浩如烟海,世界史书巨著名篇无数,所载内容史人类在过去时代所创造的一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今人的宝贵财富,学史必读史书,在阅读史书中我们感受历史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探讨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或为历史的偶然嗔笑,或为历史的结局拍手叫好,总之,当学史成风,读书亦成社会风气。
三、 “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学科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新课程标准中被描述为:“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养成“史料实证”的素养前提则是“经世致用”思想提倡的博览群书。
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教师教授历史的主要工具,也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然而仅仅依靠教科书学习历史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要寻找历史科目指引的史书进行阅读,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寻找课堂之外的史书进行阅读补充知识。
(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经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以来高考越来越倾向于考查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单纯地测试学生历史知识背诵了多少,尽管历史知识的储备量也是考试的必要准备,但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后会发现,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都是课本上从未出现过的新问题、新现象,这就更加考验学生分析何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历史是回望人类过去的运动轨迹,也是了解本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发展的过程,“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的作用在于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当今的制度体系、生活习俗和文化特色。中国历来有以史为鉴的传统,这就是让历史发挥其重要的借鉴作用,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案。
(三)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青年
中学阶段学习历史科目的终极目的并不是培养历史学家,而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素养,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史和世界历史大事件,知道自己所处的时代如何发展而来,知道自己的国家未来走向何处,了解世界过去的发展轨迹如何,未来趋势走向哪里。
高中时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思维已经具备成年人的水平,对社会的发展过程有了自己的认识,同时也是理想信念确立的重要阶段,历史科目相应地承担了引导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使命和责任,历史课堂是要告诉学生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而历史教师是要教给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同的时代青年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责任。
历史为青年一代指引了人生的方向,在迈入大学校门之前,以理性的眼光判断和思考自己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顺应时代的要求,听从历史的呼唤,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以自己所学技能去影响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四、 小结
有人指出中國教育存在忽视对学生“务当世之务”和“勇于任事”的教育问题,中学历史教育在这个问题上表现更加明显,“经世致用”思想引导中学历史教学解决这一问题。在应中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勇于任事的品质,使所学为所用服务,所学服务于所用才是学习历史的最终目标,历史指引我们怎样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指引我们如何去改造和影响社会,中学历史教师承担培养人这一光荣使命,更应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有用性,以“经世致用”思想指导教学,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
[2]屈丫.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启发[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柴源,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