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时空” 润育“素养”

2020-07-13 09:32赵涌涛
考试周刊 2020年56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方法策略时空

赵涌涛

摘 要: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与社会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与社会学习能够体现出来的带有本学科特性的必备人文品质和关键综合能力,主要由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公民自觉等要素构成。时间和空间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关键要素。无论是地理事物的认识还是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处于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因此,教师更需要关注学生的时间、空间观念的培养。文章尝试从地理空间观念和历史时间观念两个角度探寻润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方法策略

任何事物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发展变化的。时间的特征是永恒的持续,但在持续中又可分成许多的片段和时段。空间又是不断延伸的连续空间,但也包括了相对独立的区域空间。在这“持续”又“间斷”,“连续”又“独立”的矛盾中,就要求我们以“地理空间”和“历史时间”相结合,培育“社会时空”观念为突破口,切入学科素养体系的内部,将素养提升落到实处。

一、 感知地理空间,培养空间能力

空间能力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必备的基本能力,主要是指对空间物体的形状、大小、质量、颜色及其运动状态的整体理解和判断能力。地理空间感知能力是个体通过观察、感受各类地理事物,对其所生存区域的分布情况、区域特征以及区域发展变化的认知能力。教师在培养地理空间素养方面主要会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策略。

(一)运用地理直观教具感知地理事物

利用教具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它能将大范围的地理事物缩小到视觉范围之内,让学生对地理现象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感知,形成表象概念,进而生成空间感知。常见的教具有地理挂图、地球仪、等高线模型等。挂图直观形象、地图要素特征显著,能让学生直观分析并总结规律和特点;地球仪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地球的全貌;等高线模型能“借”给学生“上帝”的眼光看待山脉全景,形成清晰的地理表象,促进等高线地形图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二《地球和地球仪》的学习为例。由于地球本身物体超出了人类的视觉感知,学生无法直接感知该“物体”的信息,再加上经纬线本身就是人为想象形成的“空间网格”,具有抽象性。学生理解上产生极大的困难,而这部分又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感知能力。因此,教师可利用地球仪,让学生能直观清晰地观察地球全貌,在脑海中形成空间表象,在此基础上初步认知地球仪上地轴、南北极、经纬线等抽象概念,对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形成空间表象

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中,多媒体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其内容形象生动、信息丰富多彩,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占主导,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视角的变换、图层的叠加、地图对比等方式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受,在脑海中形成地理空间的表象,提升素养。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世界大家庭》中“世界人口”内容学习,探究世界人口分布的原因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将图1《世界人口分布图》、图2《世界地形图》、图3《世界气候分布图》三张地图进行两两图层叠加,可以清楚地分析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状况和原因:人口主要分布以北半球为主(陆地多),大多集中在南北纬30°左右的平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撒哈拉地区、亚马孙雨林地区由于其特殊原因,人口分布也极少等等。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之下,可以达到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提升空间观念。

(三)利用传统地图促进空间能力发展

地图被誉为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工具。学生通过认知地图中“方向”“比例尺”“图例与注记”三要素来感知空间,构建空间心理地图,促成空间能力的培养发展。这一空间能力不仅仅是利用地图“三要素”识别空间信息的能力,还包括运用空间信息的能力。以《等高线地形图》应用这一内容为例,我们首先要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走势,识别山顶、山谷、山脊等山地的地形地貌,根据等高距、水平比例尺估算出整个地形区的山体高度和坡度,以此构建心理地图,还原地形的视觉感知。其次,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等高线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如利用等高线疏密程度来选择登高路线、利用山谷地区集水的功能选择水库的修建地址、利用等高线同线等高的原理来选择公路的修建方案等。还例如在“七大洲四大洋”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要求学生通过手绘的方式来还原世界简图。其实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在传统的分层设色地图中,通过“三要素”来感知空间,对各大洲各大洋的形状、大小以及相对位置构建心理地图,形成清晰的世界海陆格局分布情况,再将心理地图转化为图文信息。教师要对各大洲各大洋的轮廓进行描述,如亚洲大致呈“倒三角”、大西洋呈“S”型等,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在构建过程中完善知识体系框架,促成空间能力的发展。

二、 立足历史时间,培养时序思维

客观的时间观念是具有持续性和时序性的,是人类历史活动赖以发生和演变的客观存在。而历史时间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的方便和需要,基于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而对客观时间所做的单元划分,是史学家拟构出来的时间观,其表现形式是各种历史分期,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教师在培养历史时序思维方面经常会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策略。

(一)构建时间框架,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序性

时序性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编制年代尺、大事纪年表是比较常用的手段。以“两宋时期的政权并立”内容为例,我们可以很容易通过编制历史大事年代尺并寻找朝代更迭的历史事件,构建起时间框架。

(二)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关注历史事件的关联性

历史不是一系列毫不相干事件堆砌而成的“素材”,而是有着自身演绎和发展的规律,若要获得对历史的深层认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表面时序,而是应该以时序为载体,运用历史的眼光去挖掘其深层的逻辑关系,实现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认知。所以培养学生时序意识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构建历史逻辑框架,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而实现从时序意识到时序思维的跨越,达到润育学科素养的最终目标。同样以“两宋时期的政权并立”为例,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形成整体认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北宋年间经济已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随着战争的不断爆发,宋朝统治者更愿意苟且偷安,通过岁币来达到议和的目的。而其他政权更是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元朝(蒙古族)建立之初,仅存南宋一个。

(三)立足社会时空意识,合理分析过去与未来

时空观念包含着对历史的认识,对现实的审视和对未来的判断。即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在一起,洞察历史发展趋势,认清历史方位和时代主题,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合理的分析评判。依旧以“两宋时期政权并立”为例,过去传统的观点一直认为宋朝懦弱,任人宰割。目前有许多研究者研究表明它是中国历史上尤为特殊的一个朝代,它不仅拥有丰富卓越的文化成果、叹为观止的思想成就,更拥有充满活力的经济以及生机勃勃的都市文化。著名宋史学家葛金芳教授曾说,“宋代整体社会经济引人瞩目的发展可被喻为中国历史上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首次启动”。而这一说法的立足点正是整个中国的古代历史,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合理地分析过去,推测未来。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要立足于核心素养这一新时期的概念,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时间观念为切入点,探索有效的方法策略来提升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对当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不断创新方法策略,为未来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牛学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16(5).

[2]叶学良.在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感知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2014(4):41.

[3]刘文英.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续完)[J].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0(1).

[4]许序雅.历史学中的“时间”探究[J].历史教学,2017(9).

[5]姚晓岚.时空观念的价值及其实现[J].中学历史教学,2018(8).

[6]常亚欣.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重要性[J].林区教学,2017(10).

[7]刘静.基于时空观念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以部编版九上教材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9(3).

[8]王庆华,易丽花.穿过时空触摸你:时空观念在“分封制”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2018(12).

[9]吴丽玲.初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0).

[10]顾毅.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8(9).

作者简介:趙涌涛,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大学附属学校。

猜你喜欢
历史与社会方法策略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镜中的时空穿梭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与实践
时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