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育芳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新时代当之无愧的“高校第一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深化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必须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对象、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的育人功能日渐式微,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换言之,随着形势、环境的变化发展,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思政课应有的育人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且势在必行。具体而言,不断变化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高校育人目标与学生个性需求随之变化,促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调整适应。因此,通过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教师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软硬条件的与时俱进,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对象和目标。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师生关系容易导致教师敷衍应付、学生消极散漫,这对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重任的思政课教学而言尤为致命。互联网、大数据、移动平台提供了大量教学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信息筛选、加工、应用,使得思政课教学模式更具活力、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教学质量更为提升。在经济社会加快转型、网络信息裂变传播的时代背景下,错误理念或偏激思想充斥着网络空间,而大学生易受新思潮影响,这就需要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中强化信息甄别使用水平,在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的同时,传播并弘扬主旋律、正能量。此外,“微时代”讲求移动教学平台、鲜活日常案例、丰富网络资源、交流互动模式的广泛运用,这也能够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需求强烈,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现代人才所需的网络素养、创新思维等。随着科学技术、信息手段的迅猛发展,高校教学将信息技术手段、科技前沿成果融入其中,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抓手和载体。新形势下,高校通过系统化、实效性的思政课教学,能够引导大学生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除此之外,“微时代”的“微课”“学堂在线”“微电视”“微广播”“微信息”等移动教学平台的运用,在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趣味性、互动性、实效性的同时,对于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并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微时代”背景下新技术层出不穷,不仅影响了高校思政课的学习主体,而且挑战着高校思政课的授课主体。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等纸质材料优先掌握课堂教学信息,往往处于权威、主导地位。然而,“微时代”带来了海量网络信息,“碎片化”学习倍受青睐且日益深入,由此打破了教师对信息知识的垄断地位。除此之外,信息知识更新换代加快,作为时代性鲜明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突破书本知识的局限,搭建满足实际需求的网络移动平台,这不仅挑战了教师的知识权威,而且对新时代教师常学常新、知识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微学习”“手机云”的便捷化、碎片式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更要立足学生实际、聚焦培养目标,采取学生喜闻乐见、教学实效性强的教学模式,方能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
当前,手机用户占据着网民的主体,大学生群体能够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学习。尤其是作为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00后”大学生,“微时代”对其学习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校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着重讲解书本知识,使得部分内容与高中思政课重复,更让大学生丧失了学习、探究的兴趣。大学生乐于追求互联网的全新知识、不同观点,甚至通过“微课”“云班课”“翻转课堂”选择喜欢的课程或内容进行学习,由此进一步深化自身见解认识。也要看到,海量网络信息在丰富大学生知识的同时,对大学生甄别复杂化、多样化信息提出了更高要求。“微文化”下的知识平面化呈现,在信息传播和诉求上,人们接受信息时也可能出现自我消解的茫然[2]。可以说,“微时代”进一步挑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并越来越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甄别、探究学习、创新思维、交互传播等能力,这些都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理应关注之处。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范畴已经由理论教学拓展至网络教学、实践教学。应该看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过程,已经发展成为对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内在与外在的全面提高。面对知识成倍增长、信息裂变发展的新形势,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最大限度传授知识与方法,使其角色从主导、组织转变为引导、指导,真正实现“授之以渔”。同时,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纸质教科书,而要扩展到网络移动学习平台,采取可视、可听的生动素材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此外,“微时代”多媒体、自媒体应用日益广泛,信息化教学普遍开展,这也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网络素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
“微时代”的信息资源具有共建共享特点,打破了传统模式与现代技术的界限,有利于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系统性。因此,高校要在坚守思政课课堂主阵地的基础上,对新媒体、微媒体、自媒体进行深入探究,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与文化氛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3]。基于此,高校应立足大学生成长规律与成才目标,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对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社区与高校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外部条件和坚强保障。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认识教学模式改革,自觉树立过硬的政治敏感性、社会责任感,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发挥表率、示范、引领作用,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势在必行。随着信息技术、移动设备网络的快速应用,越来越多大学生成为“低头族”,高校开始推动学生的网络学习、移动学习。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当创新思维方式,变“危机”为“机遇”,改进、优化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利用手机软件、小程序进行网络教学和移动教学的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授课方式,深入挖掘“微时代”环境下思政课教学的创新点。高校可以依托岗前培训、专题培训、网络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技术、移动平台等应用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对新媒体、自媒体的运用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应具备因材施教的素质与能力,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采取针对性高、实效性强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例如,针对少数先进分子要引导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针对众多普通学生要使其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之下,学生通过互联网交流互动平台,更加充分表达看法、发表观点、展示才艺、创新创业,促使高校需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而言,基于网络媒介的虚拟性、匿名性、自主性,大学生更易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倾诉、发表观点、表达看法、交流互动,或成为新闻舆论事件的网络参与者,也可以共享使用优质教学资源。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学鼓励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组织开展“三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的自主学习、探究实践等作用,使其尽快承担社会责任、提升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甚至通过网络开展日常工作、心理辅导、思政教育、专项培训,既为改进、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提供指导和依据,又可以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全球网络教育、在线教育兴起,移动教学软件日益增多,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难得的机遇。近几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这既是适应信息化时代的主动选择,也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4]。在此形势下,各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在共享国家教学平台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思政课教学特色资源,共建共享涵盖学生管理、课件发布、特色展示、专项活动、作业批改、讨论答疑、交流互动等功能的移动教学平台,最大限度凝聚区域高校思政课教学力量,发挥资源的集聚优势、裂变效应。与之相对应,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针对高校思政课移动教学平台开展项目立项,加大政策引导力度,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夯实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硬件条件基础。除此之外,高校思政课要加强与专业理论课的进一步衔接和交流,将专业课程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机结合,从而建立与专业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体系[5]。
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原则,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或手段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各种教学方式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比如,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存在不少弊端,但是能够按照学科逻辑循序渐进实施教学,易使学生系统化掌握基本知识,潜移默化传播教师的价值观念、人格品质、治学态度等。当然,“微时代”背景下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不足之处,需要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予以补充、完善。以“翻转课堂”为例,可以采取简短有趣、贴近实际的教学视频,辅以发言、提问、讨论、探究,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答疑解惑,同时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水平。此外,“慕课”教学具有回放课程内容、调整讲授速度、采取灵活时间、自选学习片段等优势,“微课程”具备信息量大、选择面广、灵活度高、跨越时空等特色,“实践教学”能够紧贴大学生实际、社会发展需求,尤其适合于推动新形势下个性学习、终身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新形势下应当发挥考评导向,形成高校、教师、学生、政府、企业、社会协同联动的思政课教学格局。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应当坚持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相结合,建立涵盖现场教学与网络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深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成效的考评管理。进一步改革高校考核考试制度,使其更加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在考试方式上,通过移动平台进行考试,代替纸质试卷考试,对于防止作弊、便捷批改、容易保存、生态环保等大有裨益;在考试范围上,适当增加动手实践能力、网络思政教育考核,借此鼓励、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走出课堂、参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实效性。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应当着重考评教师开展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等情况,并根据实际效果给予奖励支持,同时鼓励开展相关科学研究,为打造、优化网络思政教育渠道和平台奠定基础。对于大学生而言,要进一步对标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思想素质、网络素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进一步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最大限度凝聚新时代人才培养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