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丽君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古筝作为中国民族乐器系统里较古老的乐器之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深受客观地理环境及人文情怀的影响,分别形成了符合各地审美需求的的众多古筝演奏艺术流派。各流派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本土的音乐特色对演奏技术及技巧进行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丰富了古筝演奏技术的技巧特性。但是,在演奏作品的过程中,具备扎实的演奏技巧已成为较为基本的基本功要求。然而,如何准确辨别出风格各异的流派作品,受众群体通常以音乐线条的走向、润色及相关情感的真挚处理为依据进行流派的判断与划分。那么,内心的情感表达如何较完整地表现出来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大量风格各异的曲目做支撑,并伴有特定的演奏技术训练才能完成。可见,一位优秀的古筝演奏家在演奏作品时,不仅需要好的音乐基础素养,好的身韵律动也同样为艺术作品的完整性提供了完备的表现保障。
身韵是中国传统舞蹈表演体系中的一个专指称谓,是“身体”和“韵味”的统称。但是,在传统文化日益交融的影响下,这一属称被广泛引用。例如,在传统戏曲的表演体系中,“唱、念、做、打”是戏曲舞台上最基本的四功,其中的“做”和“打”亦是以身体的表现为载体,通过对所刻画事件的交待为媒介,从而组合而成的展现身韵的例证。再如中国的传统武术,各种招式的拳掌类功夫也是身韵的代表象征。而身韵的体现,是一种在内心掌控的故事串联下的外化,是一种由心而发的结果。可见,身韵和动作的表现是连为一体的。好的身韵也是好的动作连贯的必要保证。戏曲舞台上人物的表现受到故事文本的制约,完成动作的完美程度是受演员内心的真实感受而展现的。而对于古筝演奏,演奏者受乐曲音符的限制,没有办法对音符进行更改,但是可以通过自身对音乐线条进行二度创作,二度创作的前提即内心需要对音乐线条有一个故事线条的串联,并通过由心而发的动作表现来展现身韵。
身体律动是身体跟随音乐运动的结果,亦是跟随者与所听音乐感同身受的结果。例如,现当代创作的广场舞作品,为何能让众多年龄分差较大的人也有跟随运动的欲望,这其中的要义定是音乐本身所具备的音乐元素及创作者的内心构想。在古筝的演奏中,演奏者通过旋律线条节奏的变化,便需要对身体的受力点及发力点进行调整。例如,在演奏较快的作品时,诸多演奏者便不自觉地伴有用脚来击拍,或者通过摇头晃脑的形式来击拍,这就是一种内心最真实直接的体验,这种体验没有任何的修饰。可见,身体的律动也是演奏者自发表现的一种形式,从而带动观众感同身受的共鸣。
由此可见,古筝演奏者身韵和律动的表现都是建立在对音乐基本要素的充分认知下,通过对音乐作品与自身实际内心世界的联系,在肢体动作的配合下,完成身体律动与身韵的结合。
古筝弹奏的姿势多数采用坐式,为了舞台效果,近年来也出现了立式弹奏。而无论何种弹奏方式,身韵律动和古筝演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人的身体像其他乐器一样,通过跟随音乐的律动来提升我们对音乐的节奏把控。而演奏古筝这一乐器需要身体的完全配合,例如,弹奏的状态、弹奏的手势、弹奏的神情等。只有多方位的协调统一才能真正意义上通过音乐再现来解释音乐,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音乐本身所附带的基础音乐表现及创作意境与观众产生共鸣。可见,古筝的演奏并非单项技能性训练,也不应脱离声响理论知识技巧,更不应脱离身体所带来的节奏运动。任何一个音符的表现亦是如此,各种速度板式的变化,强弱关系的力度处理,必须依靠身体这一乐器完成。
古筝演奏并不只是用双手和双臂,而是各身体器官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弹奏较强的旋律时,必须是身体各个器官的合力才能完成。再如演奏乐曲的起拍、断句等相关基础技巧时,必须伴有呼吸的运作。此时的呼吸就像列车的油箱,为列车的前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不同题材的作品所需要的处理也不尽相同。例如,弹奏乐曲《春江花月夜》《采蘑菇的小姑娘》时,所使用的力度、速度等方面就会有诸多差异。前者诗意盎然,后者欢快激昂。前者的速度变化较多,后者的速度较为单一,这中间的差异也是我们身体协调后的结果。
古筝演奏是一种美的感受。而这种美的体验是在音色、旋律线条、音响效果及舞台表现多方的合作下完成的。但是,对于中国传统乐器来讲,“传情”是古筝演奏最终极的目标,真正地做到以情带声才是古筝演奏的最高水平。而古筝演奏出的作品通常说带来的是一场视听盛宴,即观赏性与视听性并存的艺术形式。演奏者身韵律动的视觉感受与音符运动的听觉感受相得益彰。由此可见,由听觉带来的视觉联想扩充了音乐的表现力,而身韵律动的视觉丰富了音乐的主体思想。
在古筝的学习过程中,音乐基本知识的学习及练习占据了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无非是在学习和练习时间的分配问题上。另一部分是回课,回课的内容也是随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定。如回课效果好,则会有时间强调音乐的表现力和整体性,反之,则无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古筝作为民族乐器体系中的代表,采用着我国特有的简谱记谱方式。简谱是学习古筝的启蒙谱法,通过这一谱法的学习也会养成单线旋律的思维模式,这也是古筝受特定客观影响下的独奏形式所趋。但是,随着中西文化日益交融,民族乐器也走向了世界的舞台,为了统一以便于学习,便使用世界公认的五线谱记谱法。五线谱记谱法的学习成为了众多古筝学习者的绊脚石。一是认音位的困难:学习者从较为熟悉的几个阿拉伯数字转向谱表上的音位,会有种陌生而又熟悉的认知转移;二是思维的转换:单线条的旋律思维方式向立体式思维模式的转换,尤其在古筝与钢琴的合作中,便会出现诸多问题,例如,合不上、速度不好把握及无法保证声部平衡等相关问题。
认谱、读谱、唱谱对于古筝的基本功训练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加入指法等相关速度力度的训练。然而,此基本工作完成后,才能将身韵及律动运用其中。
古筝演奏一向是以内化见长,如演奏时而悲愤、时而忧伤,与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也是演奏者内心世界外化的结果。
1.身韵律动的比重
以下是笔者分析的古筝技术的阶段性学习流程。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看出,身韵律动在古筝演奏学习中占着很大的比重。任何一个艺术表现形式小的分支都是综合性的体现。一个古筝演奏者在完成前两阶段的学习后,便会出现身体为了迎合旋律走向的动,而内心是无任何波澜的状态。这是身动心无的表现,也是一种身心不协调的表现。而随着对乐曲的熟悉程度的提高,乐曲内心感情脉络的确立,反复练习,便会出现外形像但神色无的状态。此时,需要走向创作,去体会和感受当时创作的真实动机及素材,才会解决此类问题。
这也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命脉,学习过程从自然到不自然再次回归自然的学习路线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象征。
2.身韵律动的塑造
在古筝的演奏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提升身韵律动的训练。
第一,可以通过中国传统程式化表演体系来训练感受传统美韵的思维,后将戏曲的表演美与所弹作品的境界美进行嫁接。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评判标准,时刻以高标准的要求看待自己的演奏的水平。
第二,借鉴戏曲或武术基本功的“云手”“拉山膀”等技巧来提升自身身体弹奏时力度的协调性。
第三,善于观察生活,将现实人物的真实状态与刻画作品中的形象人物进行联系,提供所奏作品形象刻画的素材和依据。
第四,多走访多体验,每当学习一个流派的作品时,一定要找到创作该艺术流派作品的源头,从中能够找到最核心的真谛。体验作品中的内容,例如,表现农耕时的情节,如果没有亲身的阅历,则弹奏出来的作品也是暗淡无色的。
在学习古筝演奏艺术的道路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经典名言常被引用来警示自己。要具备较好的古筝演奏技术并非易事,我们不但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较高的审美标准要求,与此同时,身韵和律动在古筝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