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儿[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北京 100041]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菲兹杰拉德的经典名作,倍受读者推崇。故事以盖茨比不甘卑微、从小训练自己为起始,以长大后白手起家日益发达为过程,以被黛西夫妇嫁祸致使杀害为结束。表面上看,这部小说讲述的是“负心女子痴心汉”的故事,但笔者认为导致悲剧结局的原因不单单只有一个。我们应该从盖茨比短暂奢华的一生入手,寻找背后隐藏的原因。这是一部讲述盖茨比悲剧人生的作品,也是一部再现当时世界原本模样的作品,还是一部暗示美国梦必然走向幻灭结局的作品。
盖茨比与黛西,就像“井蛙”和“云龙”,属于截然不同的等级。
盖茨比出身于一个农人家庭,因一次偶然的机会随其他军官拜访黛西家。对于初次相见的黛西,盖茨比评价道:“黛西是他所认识的第一个好姑娘……黛西是那么的迷人和完美。”由此可知,盖茨比在表面给予至高赞美的同时,内心对黛西有着蠢蠢欲动的欲望。但是,定位清晰的盖茨比知道“不管他作为杰伊·盖茨比的将来多么荣耀,他眼下可是个没有来头、没有分文的年轻人,而且他的军官也可能在任何时候从他的肩头滑落下来。”因此,他选择将自己伪装成和黛西一样的出身门第,用虚拟的身份“骗取”了黛西的爱。但是,这样的占有只能是一时的,他给黛西假设的“安全感”会因为真实存在的阶级差距被发现而灰飞烟灭。因此,作者用“战争”一事暗示了盖茨比和黛西分开的必然性。黛西是传统的资产阶级代表,而盖茨比是平凡的无产阶级代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只要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铁面政府偶一动念,作为无产阶级就必须服从被派遣的指令,用“帝国主义发动战争”作为分开原因正是作者的精巧构思之处。所以,在盖茨比无条件远赴战场的时候,黛西和布坎南却可以远离战争,继续过着安稳的享乐生活。
盖茨比在战争中表现得非常出色,在数场战役后从一名穷中尉晋升为少校和机枪营的营长。当盖茨比满怀荣誉从法国回来时,黛西已经嫁给了布坎南,并生育了一个女儿。在外人看来,黛西和布坎南的组合,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外在层面,都是门当户对的结合。布坎南从一开始便是“天之骄子”的人物设定:“黛西的丈夫擅长各种体育运动,他曾是纽黑文有史以来最著名的足球健将之一,在二十一岁时就几乎达到了其极限的优异成绩”,“为了打马球他从弗雷斯特湖一并带来了一匹赛马”。既继承着一笔丰厚的遗产,又有着高贵的社会地位,这都是参战前的盖茨比力所不能及的。黛西与布坎南的结合让盖茨比深切体会到,真正的“安全感”是建立在真实的金钱和地位上。于是,他开始疯狂积聚财富,不择手段做着非法生意。为了跻身上流社会,他购置长岛豪宅,每日不惜挥霍巨资宴请名流。盖茨比对名流的宴请,是真挚的,可名流们却把盖茨比的盛大宴会当作免费的可以觥筹交错的地方。他们对“暴发户”肆意轻蔑,散布着种种有关他的闲言碎语。由此可见,藐视盖茨比的不仅仅只有布坎南一人,而是整个上流社会。等级观念森严的社会状态让人与人之间永远不存在真正的平等。对于财富,只能掌握在少数的传统资本家手里,所以,传统资本家的流言蜚语其实没有错误,盖茨比之所以能成为新富,一定是通过非法途径获得的。
在布坎南揭开盖茨比真实身份之前,黛西一直以为盖茨比是开药店的正经生意人。因此,在黛西、布坎南、盖茨比三者公然对峙时,她能在盖茨比的怂恿下向丈夫说出 “我从来没有爱过你”“我就要离开你了”这类的话。但是,我们能在作者的行文中明显地感受到黛西的迟疑:她对盖茨比大声地说“你要求得太多了”。不过,这一切的纠结随着盖茨比真实身份的曝光结束了——私酒贩子并非稳定的“大树”,并非黛西倾心的人选。因此,她可以立刻抑制住对盖茨比的喜爱,马上转舵。而盖茨比天真地以为,自己的坦诚可以换得黛西,却忘记了比金钱更为重要的砝码——贵族。“贵族”一词,在词汇学上有三种解释:一指权贵的家族,二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以及现代君主国家统治阶级的上层,三指不靠血统,而靠自身努力拥有财富和教养的阶层,即平民的上层。显然,盖茨比没有像布坎南、黛西那样是传统上层社会(或权贵家族)的成员。社会固然推崇经由个人奋斗发达起来的佼佼者,但现实的美国情况并非如此。他们不仅看重财富的多少,还看重拥有财富的时间。战后,美国东部与西部存在巨大差异,东部地区的世袭资产阶级看待来自西部的新兴贵族是带着藐视与排斥的。布坎南代表了东部腐朽势力,而盖茨比是新兴富人阶层的典型代表,时代背景下的“上流贵族”对“下流暴发户”之间有着天然的排斥。因此,即使盖茨比再家产万贯,也永远会因为缺少上流社会的身份背景而无法跨过阶级的鸿沟,仅凭金钱作为跳板是错误的行为。因此,当盖茨比被揭发之后,他会有“恼羞成怒”的失态:“他看上去就像刚刚杀死了一个人,他那副脸用这个怪诞的比喻来描述,真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笔者认为,之所以产生行为上的失态,就是因为他深入骨子里的自卑。相比之下,因为黛西和布坎南都出身于贵族,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傲气,所以他们永远也不会做这种失态的事情惹人笑柄。由此得出,原本动摇的黛西一定会在最后选择布坎南,选择与她同一阶层的人。
整部作品中最讽刺的事情就是黛西撞死情妇莱特尔后,竟然和布坎南联手嫁祸给盖茨比,并凭借情妇丈夫威尔逊枪杀盖茨比,从而掩盖她撞死人的真相。更为讽刺的是,盖茨比的死亡对黛西的心情与生活都没有产生影响,她依然和布坎南言归于好,旅游享乐。因此,菲兹杰拉德想借助盖茨比的悲剧结尾告诉我们: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只是童话,丑小鸭长大后只会变成丑大鸭,来源于不同的阶级,注定无法组合。纵观当时的社会形态,财富仅仅只是敲门砖。在美国的上流社会,旧世族与暴发户、收入稳定与收入流动等都是衡量是否能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标准。从世族眼中看盖茨比,他始终是无产阶级,也永远无法超越无产阶级,他虽然获得了和上流社会相媲美的物质,却没有他们骨子中的“优雅”或是“家教”。因此,生活在物质高度发达而精神丧失的美国,无视事实,盲目跨越鸿沟,注定会走向失败。
当盖茨比以“新富”的身份重新出现在黛西眼前时,她的心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取出一叠衬衫,开始在我们面前一件一件打开它,纯麻衫、厚绸丝衫、上好的法兰绒衬衫等一下子摊了满满的一桌,各种色彩应有尽有……他又抱出更多质地更柔软华美的衬衫——衬衫的式样有条纹的、花纹的、方格的,色彩有珊瑚色的、苹果绿的、浅紫色的、淡橘色的,还有绣着他名字开头的深蓝色衬衣。看着,看着,黛西突然哽咽了一声,随之就把她的头伏在衬衣里失声大哭起来。”黛西告诉盖茨比,她大哭的原因是“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衣服”,笔者认为黛西所说的并不是她的真实理由。黛西哭绝对不是因为怀念当时的爱情,而是因为失去了盖茨比这个“宝藏”。所以,当盖茨比时时都在向她展示自己的富有时,黛西为了追求更大的虚荣心,开始和盖茨比偷偷约会。在后来的日子中又频繁出入盖茨比的豪宅,如女主人一样经办每周五晚的奢华宴会,并辞掉仆人以保证偷情的安全。不过,我们从前述得知,黛西是一位爱慕虚荣的千金小姐。在她看来,英俊的外在形态诚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强大的金钱和地位作为后盾,她一定会立刻放手,她选择离开盖茨比正说明真挚的感情在物质面前就是“廉价品”。因此,从爱情观的角度来看,布坎南和黛西属于同一类人。多年生活在金钱世界中的他们只留存了金钱的冷酷,感情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件玩物,他们追寻的永远是财富和个人利益。由此得知,布坎南在后来选择揭露盖茨比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不愿意和别人分享黛西这一“财富”,不愿意失去炫耀金钱和地位的工具。同样,黛西和他在一起也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他稳定的金钱和相同的高贵地位。对于布坎南的频繁出轨,黛西仅把其当作满足“生理需求”,选择原谅来换取想要的依附。
盖茨比则恰恰相反。在他心中,爱情是纯真无瑕的、不可亵渎的。在盖茨比眼中,黛西是他梦寐以求的理想,他对黛西的爱如同教徒一样忠诚。盖茨比不介怀自己被放弃过一次,而是把黛西放到了更高的位置上,变成了他的人生目标。“你家码头的尽头,有一盏绿色的灯光总是彻夜不息。”笔者认为他把黛西比作“绿光”是极为合适的,从有限的角度看,“绿光”象征着黛西,观望“绿灯”能够时刻提醒他错往的爱情,指引他未来追求黛西的道路。换言之,既能回到过去,又能照亮未来。因此,有学者称这盏绿灯“很好地确立了整部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旗帜的作用”。从无限的角度看,“绿光”虽然近在眼前,却可望而不可即。传统爱情观认为:一个女人如果知晓自己的丈夫有了外遇,会有立马冲出婚姻樊笼的冲动。而黛西却对此无动于衷,甚至最后选择背叛盖茨比,听任布坎南把车祸的责任归咎于盖茨比,令其被残忍杀害,而自己继续逍遥度日。其实,结局之所以是悲剧,不是错在喜欢黛西,而是错在将自己一生的梦想建立在一个与自己爱情观截然相反的女人身上。从人设角度看,黛西是金钱主义者,金钱是她衡量一切的筹码,包括爱情。而盖茨比为了迎合黛西,就把追求爱情的过程等同于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过程,自然让爱变得无比庸俗。当纯真的爱变成商品,被金钱肆意衡量时,他只能屈从于金钱。虽然,盖茨比始终保持着纯真,但是他所做的却是对爱的自我摧残。从社会角度看,拜金主义的盛行让人们的价值观彻底颠覆,人们选择依附金钱,把金钱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这使许多人心甘情愿地成为金钱的仆从。只要能获得金钱,完全可以背叛友情、背弃爱情,甚至摒弃自己也可以。菲兹杰拉德塑造的布坎南与黛西正是拜金主义的“代言人”,他们在金钱的世界中肆意享受,布坎南不会因为自己的铺张浪费而感到耻辱,黛西也不会因为盖茨比为自己献出生命而感到羞愧。这些证据表明,金钱世界中根本没有什么爱情,只是各得其所的从属物而已。遇到危险,他们会像乌龟一样缩进“物质龟壳”中。因此,盖茨比想用金钱去充实精神的行为就像天方夜谭一样不切实际,自己真挚的心对拜金主义者来说就是自我感动而已。
盖茨比的悲剧结尾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盖茨比追求一生的“美国梦”破碎。作为菲兹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创作意义就在于以小见大,用单一人物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再现当时世界的原本模样,从而击碎那一代人的“美国梦”。最初的“美国梦”是指: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来自欧洲的移民面对新土地,相信“如果想要获得优质生活,只要在这块机会平均、自由自在的土地上努力奋斗就会实现”。1776 年,美国发表《独立宣言》,在宣告独立的同时,从实际层面肯定了“美国梦”。早期的“美国梦”有着积极的作用,如富兰克林就是当时实现“美国梦”的典例。他在自己的《自传》中反复提出:“一个人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的财富才有可能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因此,以财富和自由为绝对标准的富兰克林式的“美国梦”,很长一段时间影响着这个时代中的人们。但是,随着美国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美国的社会阶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的私人财富频频出现,“一夜暴富”的成功让人们不再看重精神与道德,而是投眼于经济的聚敛。与此同时,社会财富的主宰者不再是自由竞争的人们,而是某一群体,与之相伴的“美国梦”也因此剧烈转变。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希望像富兰克林那样靠品性与努力崭露头角,就如同黄粱美梦。盖茨比所处的时代正是山摇地动的阶段,他短暂的一生就是“美国梦”破灭的真实见证。
盖茨比的“美国梦”包含两部分:“金钱梦”和“爱情梦”,二者属于被依附的关系。在文中,他的“金钱梦”似乎实现了,他不惜利用违法手段谋取钱财、购买豪宅、举办宴会,用极致的挥霍享乐来吸引黛西及众多上流宾客的注意。不过,正因为他的“金钱梦”已经不再是通过个人的努力而合法获得,因此导致“金钱梦”最终没有实现。其实盖茨比并不是一开始就用非法手段追求“金钱梦”,我们在盖茨比身上可以找到有关的话语。盖茨比是一个庄稼人的子女,却不甘于自己的平凡身份,因为羡慕富兰克林的成功,他从小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起床—6:00;哑铃操和翻墙运动,6:15—6:30;学习电学,7:15—8:15”。由此可推断:直到参战之前,盖茨比仍旧是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来获得理想,这确实是纯粹的“美国梦”。然而,盖茨比所处的年代是金钱和权力对人影响的年代。当他满载荣誉从战场回来时,他失望地发现:从小崇尚的富兰克林式的道德观,在金钱至上的时代背景下无法实践。为了生存下去,盖茨比改了自己原本的名字,追随黑社会头目沃尔夫希尔姆,靠贩卖私酒聚敛钱财。的确,盖茨比的经济实力日益富足,从表面看是成功人士。但菲兹杰拉德认为:盖茨比的金钱既没有让他真正实现“金钱梦”,反而推动他“美国梦”的破灭。依靠非法财富上位表现了“美国梦”自身的虚假本质,欺骗了一代又一代用诚实手段获得“美国梦”的追随者。这让处在资本垄断时期的人们,尤其是像盖茨比这样出身底层的平民阶层,只能通过违法的方式获得财富。更令人可悲的是,聚敛的金钱不但没有消除天然的“鸿沟”,反而成为传统世族们天然的“造谣材料”。他们一边参加着盖茨比的豪华宴会,一边肆无忌惮地传播着流言蜚语,不断摧毁盖茨比实现其追求的一切可能。菲兹杰拉德揭露了“美国梦”自身的缺陷:卑微的出身会是一种永远的障碍,没有家族依托是永远不会被传统上层们承认价值的。因此,当盖茨比冰冷的尸体浮在泳池上时,给人一种格外孤独的感受。那些快活于晚宴的人在盖茨比生前基本不认识他,在盖茨比死后更加抱有藐视态度。葬礼的清冷与宴会的喧嚣显然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表明着盖茨比“金钱梦”破碎的必然性。作者让我们看到: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最终的保全者仍旧是上层社会。莱特尔被撞死,盖茨比做了替罪羊,威尔逊犯了谋杀罪。而两位真正的罪魁祸首却逍遥法外。通过他们的悲剧,形象地表达了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必然性。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美国梦”必然走向灭亡。
另一方面,盖茨比的“美国梦”也是与他的“爱情梦”分不开的。盖茨比相信,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金钱可以买到一切,包括爱情。黛西是盖茨比的“爱情梦”,是他追寻的理想。可是,盖茨比选择的恰恰是一个“错误”的对象。由于黛西只是个单纯的“拜金主义”者,所以她对盖茨比的爱具有强烈的虚幻性。如果没有金钱和地位作为依托,她是不可能给盖茨比带来幸福的。因此,当黛西撞死情妇的时候,可以坦然地和布坎南联手栽赃盖茨比,可以坦然地在盖茨比为自己献身时出门度假。阶级的本性让黛西和盖茨比在人命关天的时刻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一方是逃避,一方是献身。盖茨比无疑成了贵族的替死鬼,无名无声地离开了世界,但这种无名无声的死在笔者看来还不属于真正的悲剧,真正的悲剧是直到死亡他都没能看清黛西和整个社会的本质。盖茨比是被黛西的贵族气质吸引,然而面对这种不可僭越的天然鸿沟,这种执着的爱显得尤为可笑。盖茨比彻底幻灭的“爱情梦”与“金钱梦”让我们看到了“美国梦”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布坎南和盖茨比在文中代表了美国社会的两大派别——自私的重利主义和脱现的理想主义。作为现代美国社会的产物,二者之间的竞争是崇尚物质与崇尚精神之间的较量。既然没有地方成功实现“金钱梦”,那么依附在“金钱梦”上面的“爱情梦”,根本就不存在实现的可能性。三位角色的死亡所展现出的爱情观让我们无法再说爱情的美好性、婚姻的幸福性。他们的爱情无一例外地被打上了金钱崇拜的烙印,因此,菲兹杰拉德借盖茨比的悲惨结局告诫人们:“美国梦”有着无法企及的一面,仅有物欲的生活是不完整的。
综上所述,导致盖茨比爱情悲剧的原因不光是不可僭越的阶级鸿沟,还有其他深层次的原因“推动”。盖茨比的爱情悲剧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悲剧,是追求“美国梦”的时代产物。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对爱情的执着与献身注定故事将以惨剧结束,生命的闭幕预示了“美国梦”的破灭。时至今日,盖茨比的故事依旧会引发读者的共鸣。作者通过塑造的爱情悲剧来告诫人们:悲剧并不是源发于偶然,而是必然。作者通过盖茨比的悲剧,给人们树立了一面反映问题的镜子,让人们通过这面镜子对社会充分反思,因而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更好的指导。
①②③⑤⑦⑧⑨⑫〔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麦芒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2页,第142页,第5页,第127页,第129页,第88页,第89页,第163页。
④ 陈静:《阶级流动与金钱流动的不等价关系——以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比为例》,《名作欣赏》2018年第21期,第57页。(有少许改动)
⑥“贵族”一词的释义来自现代汉语词典,有少许改动。
⑩ 余苏凌:《略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国外文学》1999年第1期,第72页。
⑪ 转引自金威:《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幻灭》,《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第774页。
⑬ 徐新建:《多元的声音》,海天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有少许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