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素兰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为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频共振,各大高校陆续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有效发挥各类专业课应有的思政教育功能[2-4]。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让大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能解读中国当下宏观经济发展实际和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达到让学生具备创新和改造的意识。宏观经济学教学不仅要传授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还应介绍中国经济运行的现实,讲清中国出台相应宏观经济政策的背景、解决的问题,以及所取得的效果,使得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与中国现实挂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5]。
作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及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有经济学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宏观经济体系建立以来对全球经济影响最大的传染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全球股市短期内受到重挫,油价暴跌、全球贸易额暴跌、失业率激增,消费遭受严重冲击,世界不少国家经济停滞,全球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衰退,甚至全球经济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巨变,如产业链脱钩、科技脱钩,甚至金融脱钩等问题也日益显现。那么,疫情是否已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如果发生变化,将产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当前的宏观经济问题,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给学生讲授分析。事实上,世界各国因自身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价值观的差异,应对疫情的策略及具体措施各不相同,因此疫情对中国经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是显著不同的。
为此,宏观经济学这门课不仅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宏观经济知识,并能利用所学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对当前全球经济及中国宏观经济学形势、困境及走向加以解释和讲授,还应探究宏观经济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当代大学生在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疫情背景下中国经济运行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历程,更加系统、深入地思考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而达到更全面培养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6-7]。鉴于此,本文试图基于宏观经济学课程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宏观经济学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的一般思路及路径。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宏观经济学对宏观经济运行中所出现的问题及矛盾的认识和相关经济规律的探寻还处于持续深入的过程。因此,宏观经济学学科的发展需及时更新其教学内容,梳理教学体系,体现该学科的时代性和发展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制度表现出的优越性,为开展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根基。新时期,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应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寻求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结点,将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宏观经济学教学重要内容,完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宏观经济学综合教学质量,以达到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水平及道德素养,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实现思政教育与经济学专业教育的同频共振,促进思政教育与经济学专业教育的融合,有效发挥宏观经济学课堂应有的思政教育功能,必须尽快实施课程思政改革。但不可否认的是,要有效发挥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效果,需要重新审视该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及教学方法的应用。该课程取得思政教育效果的主要难点不仅在于如何用学生感兴趣、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讲解抽象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还在于如何有效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以及如何考察该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
本文认为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大致可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课堂学生分组讨论为主,辅助观看视频图片、分享读书笔记、利用学习平台线上课堂测试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来实现。具体的教学设计大致有以下三个步骤。首先,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本知识点,做好读书笔记。对本科生而言,宏观经济学相关的知识点是相对抽象、难以理解的。教师讲授宏观经济学不同章节内容前,往往都会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也会提供相应的课程习题,让学生通过预习熟悉不同章节的核心内容并提炼相应问题,因此宏观经济课程思政部分也可要求学生在预习课程知识时,做好读书笔记,提出问题的同时提炼自己的学习感悟和对社会一些经济现象的观察、看法。其次,课堂上结合案例教学,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在讲解具体知识点时,列举针对性的教学案例,教师提问,学生释疑,并鼓励学生质疑,向课本反问,向老师提问,教师进一步引导释疑,丰富课堂教学趣味性和内容讲解的透彻度,并针对学生的感悟和看法,结合思政要求,挖掘思政的映射点,在课堂上有意识进行引导,使得经济知识和思政融合更为合理恰当,达到课程思政、教书育人的效果。最后,课后在完成经济学习题基础上,增加该课程的思政作业。例如布置学生查找相应思政素材及元素,提炼宏观经济学课程相关的思政选题,然后由学生投票选择作为下一期课堂思政讨论的选题,并给优秀选题一定奖励,以加强学生课后学习的效率。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不仅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案,还应适度调整对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综合性动态考察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检验该课程全面育人的效果。宏观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应做以下调整:首先,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之后,应调整该课程的考核范围,以有效考察学生综合学习效果。不仅要考察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的理解与把握,同时应增加对德育元素结合紧密的相关知识点的考核,以全面检视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成效;二是应调整该课程考核分数中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占比。与以往相比,应增加平时成绩的占比,可适当降低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比,把以往平时成绩占30%,提升至40%~50%。此外,平时成绩可增加依据学生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积极参与和临场表现所得分数的占比,以强化“课程思政”的过程考核。
当前宏观经济学不仅应教授学生基本宏观经济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利用经济理论分析全球经济面临的困境、产生根源及解决的对策等,同时应结合中国制度的优势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仔细挖掘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中的“德育元素”。要达到良好的思政效果,需重构宏观经济学“思政”的教学设计。本研究认为,首先应成立宏观经济学思政改革教学组,不同老师分章节收集相关思政素材和元素,思考思政元素如何嵌入相应的授课内容,针对不同章节的授课内容挖掘思政的融入点,设计思政教学的典型案例集,教学组讨论选编5~10个思政教育项目典型教学案例,形成一套“课程思政”的示范教学案例材料。其次,根据宏观经济学的专业知识特点与思政元素要求,重新制作宏观经济学教案和教学讲义,在教案中增设思政融入要点、难点、疑点。最后,教学组成员互相听课打分、提意见,及时更新思政教学案例,不断完善宏观经济学思政教学设计。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要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应在传统课堂讲授的基础上结合思政映射及融入点的不同,应用多种教学方式。一是采取参与式课堂讨论方法,引导关注经济领域的时事热点,思考中国经济的动力问题。比如在讲解“GDP核算”内容时,在讲解基本概念后,可由老师引导设计课堂讨论环节,即可就疫情下中国GDP变化以及其所揭示出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保障全民健康的伟大举措,进一步引导对学生的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进行讨论。比如,介绍发展中国家经济特征这一小节时,设计分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举例讨论,疫情背景下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所凸显基本的经济体制有自身优势,对比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抗疫方面表现的差异,凸显中国经济制度的优越性。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在疫情背景下为实现全民小康的目标所进行脱贫攻坚的伟大举措,使得学生了解中国宏观经济动态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深化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从而达到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效果。再比如,在介绍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及其消费理论时,设计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谈谈疫情得到一定控制后,很多年轻人终于可以去商场消费时,所表现出的报复性消费等非理性消费现象的态度,同时与学生讨论,了解当下大学生的消费观,依据理论知识,向学生分析这些非理性消费行为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理性消费;二是利用经典文献研讨法,讨论当前宏观经济聚焦的相关问题。如讲授财政政策时,可以挖掘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作为重大计划关键时间节点的2020年,国家有多项重大计划须完成、多个重要目标须实现,而与此同时,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中国政府为了人民健康,不得不实施严格抗疫措施,果断做出武汉封城决策,全民配合自我隔离,一时间全国生产生活几乎停摆,最终取得抗疫的阶段性胜利,但这也对中国经济目标的实现提出更大挑战。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可以让学生查阅文献及资料,组织学生分组分享对文献的读后感,讨论在疫情的影响下国家采取怎样财政政策组合,如何实现“六稳”“六保”,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利用课本所学知识,谈谈这些政策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及对哪些群体产生较大的影响,以此深化学生对中国制度优势及核心价值观的全面理解。
要达到良好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不仅需要老师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针对性结合来设计提问、探讨环节,还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播放精选的纪录片、短视频、图片、网页等来辅助课堂教学,这些现代化手段的应用才能将德育元素有效、深度地融入教学课件,做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达到该课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例如,在讲授宏观经济目标这一知识点时,可通过向学生展示国家主流媒体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报道的纪录片和短视频,让学生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所取得的成就、存在困境以及国家政策,有较为全面、直观的了解,观看视频后可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及中国经济的未来趋势等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学中相对抽象的知识,同时感知国家的强大,由此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在学生的知识培养方面,应充分融合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与新时期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引导学生学习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励学生更好为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另外,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优化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知识水平体系的完善,助力学生养成良好心态,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不断发挥正能量。然而,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实际开展的过程也存在不少难点,主要是对于同一章节的主题或内容,授课老师不同,其德育元素的嵌入效果会存在较大差异,这在一程度上可能制约“思政”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还需教学团队经常举办备课会,互相学习、用心琢磨,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