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资助理念下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研究

2020-07-12 10:05
海峡科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资助理念工作

林 莹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

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是我国高校落实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化、兑现教育公平、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载体。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探索我国高校的学生资助体系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并以发展型资助理念为研究视角,力求通过问题的梳理与剖析,探索有效推进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完善的对策和建议。

1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回顾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形成于建国初期,并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而逐步完善并形成资助体系。根据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阶段特征及学生资助主体的角色变化,可划分为形成期、改革期、高速期和成熟期等四个阶段。①初步建立阶段。建国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逐步兴起,学生资助工作也于1952年正式启动,由于建国初期的大学生数量较少,国家施行精英教育,原国家政务院明确对高校学生的学费予以免除,并提供人民助学金,资金来源以政府的财政直接资助为主。②改革开放阶段。1985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春天,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高等教育逐步恢复,并加大了招生规模,取消原先实行的人民助学金制度,建立了奖学金制度;1987年,国家教委联合财政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贷款制度的办法》,探索推行助学贷款制度,学生资助体系的全面覆盖、普惠性逐步缩减,主要倾向于高校优秀的学生资助,显现“双轨制”特征。③调整阶段。1994—2006年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时期,高招规模逐年放大比例,原有的资助体系也进入调整阶段,原国家教委先后于1994年、1995年印发了《关于核定委属高校办学收费标准的通知》《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杂费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文件,引入商业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等举措,逐步建立了“奖、贷、助、补、减”的学生资助体系。④成熟发展期。2007年起,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基本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工作体系也基本成型并顺应社会变化进行了改革,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2017年出台《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对高校学生资助体系进行了系统指导和部署,基本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资助体系[2]。

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各高等院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学生资助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学生资助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3]。2019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817.59万人次,资助资金1316.8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26.07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32.35%,占财政资金总额的64.80%;地方财政资金231.45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17.58%,占财政资金总额的35.20%。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346.07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26.28%。高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并支出的资助资金291.52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22.14%。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资助资金(以下简称社会资金)21.78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1.65%。

从当前发展阶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进入大众化、普及化教育阶段,高校在校生规模呈现逐年高速递增态势,以政府资助为主体的学生资助模式必然向多元化资助模式转变,同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高校贫困生的多样化也表现出更多的形态,给当前的学生资助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贫困生的表现形态呈现多样化。一方面是在校贫困生的贫困程度存在差异,高收入家族与低收入家族的差距存在放大现象,在如何界定贫困生的问题上,存在标准上、地域上的差别。例如,一个发达地区的贫困生家族收入在不发达地区可能就成了中等收入家族;另一方面是贫困生致贫的原因上存在差异性,存在因病致贫、因家族成员离去或无劳动力等多种多样的因素。②对学生资助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资助主要还是以货币为主,但对资助学生的价值观、创新创业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辅导和支持较为薄弱,把对贫困生的资助简单理解为“给钱”。③对学生资助的投入力度有待提高,对资助学生的资助体系应该是多样的,不仅需要投入硬件设施,也需要持续的配套软件支撑,不仅需要各级政府财政的持续投入,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高校从事资助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加强。④对资助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仍显不够,特别是家族经济困难的学生,除了给予常态生的货币资助外,还要强化贫困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和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将贫困生培养成具有完整人格品质的合格大学生。

2 发展型资助的内涵

发展型资助是以助力贫困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为导向的新型学生资助模式。发展型资助模式是相对于早期以经济资助为主的“救济型”资助、“输血型”资助理念的完善和创新,是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和国家资助政策目标背景下,在帮助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以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更好地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的综合创新,更多地展现出“功能性”资助、“造血性”资助[5]。发展型资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迈入新时代所必须深入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2011年,发展型资助理念首次在全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与理论研讨会上提出,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2017年国家教育部正式下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建立国家资助、学校资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强调要建立形成以资金资助为基础、关注学生成长成才为关键的服务型资助工作体系。

发展型资助理念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求高等教育工作必须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立足“学生”这一中心主体,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使学生在自身发展、能力增长、人格完善中不断成长成才。同时,发展型资助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具体展现,学生资助工作必须紧紧抓住这个“育人”根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在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通过增强才干、提高技能,积极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发展型资助理念强调了发展性。发展性是发展型资助理念的本质属性,也是核心要素,体现在两个层面:在学生层面,既关注不同类型的贫困学生在个体发展需求上不同,也关注贫困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发展需求,鼓励学生在认知自我和社会的前提下,不断寻求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方法和路径;在资助工作体系层面上,强调以“育人”“持续成长成才”为主旨,不断创新发展型资助的内涵、工作方式、资助内容、资助范围等,全方位帮助受资助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形成以经济资助为基本保障、思想道德浸润、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有效整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发展型资助理念丰富了资助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践行发展型资助理念,内容是关键,方式是载体。发展型资助实践,与传统的“经济型”、“输血型”实践相比,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式上,都展现出了多样性特征。这种多样性特征是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思想和以“持续成长成才”的育人理念的拓展和实践。一方面,发展型资助理念充分考虑了受资助对象的家庭背景、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及志向方向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受资助对象资助需求的变化,以此为基础实行差异化的资助,提供相应的经济帮扶、心理辅导、职业培训、价值引导、社会实践和专业能力培养等多种多样的差异化资助,以满足受资助对象的差异化需求;另一方面,践行发展型资助的方式上,除传统的经济型资助、物质化保障外,更多展现了人文主义关怀,通过团队辅导、学业辅导、核心价值观教育、竞争性参与、榜样宣传等多样化,为受资助对象提供了乐于参与、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资助形式,实现了资助需求与资助内容、形式的有机吻合。

3 发展型资助理念下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建设

3.1 转变观念,落实资助工作理念创新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资助工作的思想理念直接影响、决定了高校资助工作的政策制订、制度设计、组织运行和保障体系等方面。落实发展型资助理念,从人性心理学角度来看,符合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当个体在满足较低层次需求以后,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并且逐步迈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已发生质的变化,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资助投入也逐年加大,经济方面保障受资助对象的需求已基本实现,但现有的资助工作体系已不能满足受资助对象的新发展需求,这就要求高校的资助工作理念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和创新。首先,高校应当全面确立发展型资助理念。精准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落实高等教育立德育人的根本宗旨,找准新时代精准扶贫的思想精髓,做到既重视受资助对象在学费、生活费等方面的经济保障需求,更要关注受资助对象的扶智、扶志工作;其次,高校资助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尊重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需求为前提,认清各受资助学生在个体方面的差异性、发展阶段上的差异性,探索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满足需求的资助工作体系。再次,高校资助工作要注重价值引导,将“中国心”“中国情”“中国味”融入其中,将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政治理念和远大理想融入其中,从而培养出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2 健全制度,推进资助工作制度创新

制度建设是学生资助工作提供稳定性和意见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识性的关键要素,同时,制度建设还直接支配的资助活动及相关资源[6]。当前,全国部分高校也在践行发展型资助理念,但总体上看相对乏力,关键的原因就是制度缺失。对此,党的十九大也明确要求“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对此,首先,各高校应加强发展型资助制度的研究与建设工作,做好顶层设计,系统明确资助工作的目标与任务、工作举措、工作规范和过程保障,进而强化考核的督导和促进作用。其次,应加强发展型资助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度建设,统筹协调全校各职能部门、各二级教学单位的资助力量,形成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保障发展型资助工作有效规范运行。再次,要建立高校资助工作的资源整合机制。按照经济学家约翰斯通提出的教育成本分担理论,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人才自身、企业及其他社会团体是主要受益主体,理应坚持“谁受益、谁付款;多收益、多付款”的原则,鼓励和邀请他们参与到高校资助工作体系中。事实上,近几年,企业参与或通过捐赠或设立奖学金等方式为高校资助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各高校可建立引导企业、社会知名人士、财团等重要资源参与高校资助工作的整合工作机制,有利于助推学生资助工作迈向新台阶。

3.3 拓宽内涵,推进资助工作内容创新

内容供给是发展型资助工作的关键要素。落实发展型资助理念,实际上对学生资助的内容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型的经济只是解决贫困学生取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便他们不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去学习机会。但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而发展型资助内容的创新,就是要着力解决学生发展这个核心,通过推行内容丰富的教育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实现育人目的。发展型资助内容内涵的创新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实施分类规划,对受资助对象的需求属性进行分类创新,如针对受资助学生有助于人品格提升的人格教育,有助于学业提升的学业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的实践教育等。二是要与时俱进,立足于受资助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思考,又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新变化、新态势后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进行与时俱进的内容创新,科学设置、及时调整相应的资助内容,提升资助工作的系统性、专业性和时代性。

3.4 创新方法,推进资助工作方式创新

方式即方法和样式。施行发展型资助理念,需要通过“方式”创新这个载体才能得以实现,实现更加丰富、多样的工作方式,让发展型资助理念展现出样式丰富、形式精彩的理念魅力,才能满足受资助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才能更加生动、贴切地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7]。要实现工作方法上的创新,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下足功夫:一是受资助对象的精准档案库,充分掌握贫困学生的相关个人、家庭等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如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业余爱好、学业志向、品德修养等,形成较为完备的档案库,为实施发展型资助建立重要的前提条件;二是要实现精准分类,在对贫困学生档案资料进行全面、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针对个体学生的家庭背景、致贫成因、个性心理、发展志向等方面进行分类梳理,并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个体学生的资助需求进行分析,形成差异化的资助内容、资助手段和工作路径,这样才能确保发展型资助工作落到实处,这也是区别于传统资助工作的显著特征。三是要做好校内校外资源的两个统筹,一方面要统筹校内各部门、各单位的力量,深挖党团、心理健康、创业服务、社会实践等育人的有效功能和举措,创新育人项目,形成部门、单位联动的工作合力;另一方面要统筹校外资源,积极争取知名企业、社会团体、银行机构等组织的支持,拓宽受资助学生的社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能力平台,拓宽学校资助资金的渠道来源,进而引导受资助对象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竞争力等方面的素质培养,健全受资助对象的党性修养和人格品德,形成校内与校外资源互动、全方位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

猜你喜欢
资助理念工作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不工作,爽飞了?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选工作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