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寿峰
(安徽省太湖县寺前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安徽 太湖 246450)
再生稻应在适宜温度、光照、水肥条件下完成科学培育,结合再生稻的生长特点,更好地优化种植管理方案,是进一步提升再生稻产量,同时促进稻田综合开发的关键所在。目前,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必须把握各种机会,推广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并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现状,进行高产组合、适用技术的应用研究。下面,笔者凭借多年实践经验,现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的研究分析。
前期选择优良组合,直接影响到再生稻能否实现高产目标。品种选择不科学、不合理,很难达到优产增收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提升再生稻产量,选择优良组合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再生稻的种植目的是提高水稻总产量。在头季稻的生育期间,温度、光照以及水条件普遍优于再生季,头季稻的产量潜力会更大[1]。假如头季稻的产量过低,再生稻的产量也难得到保证,全年高产目标无法实现。再生稻种植关键在于保证头季稻的高产,有了高产基础,才能提高总产,从而选择最优组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水稻具有再生能力,水稻组合的差异较大,再生能力自然有强有弱。必须选择再生能力强的优良组合,保证头季成熟时再生发芽率高,收割后再生发芽能力强,再生稻具有较多有效穗数至关重要。
选择组合的生育期要与当地气候条件相吻合,既能充分利用当地水稻的生长季节,又要保证再生稻安全齐穗,生育期过短则产量不高,过长如遇“寒露低温”则不能正常出穗成熟,造成减产。
再生稻高产,必须建立在头季稻高产的群体及长势长相基础上。头季稻与再生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头季稻抓起,为再生稻高产打好基础,真正做到一种两收、两季高产。为此,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适当早播能相对延长头季稻的营养生长期,有利于提高头季稻产量,而且有利于再生稻抢季节,避开“寒露风”危害。为使早播的头季稻不致因前期低温冻害,可使用地膜保温育秧的方法来防止烂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秧苗素质,也使头季稻收割期提前,有利于两季高产。播种前用强氯精浸种,早防病害。秧田施足底肥,移栽前带药下田,把握秧龄,抢晴早插,促进大田早分蘖、多分蘖。
杂交水稻再生稻的利用是要保证头季和再生季双高产,既要培育适中的群体以保证头季稻高产,还要保证健壮的个体以保证植株的再生能力。若密度过大,群体叶面积指数上升。当栽植密度超过适宜密度并逐渐增加时,易造成田间株间阴敞,通风透光条件不好、湿度大、病虫害加重,这样既不利于头季稻高产,又会降低植株的健壮程度,不利于再生芽的萌发和营养供应,无法形成优势芽,降低再生稻产量。一般要求亩栽1.5-1.7 万穴提倡机插秧,人工插秧。
头季稻收割时间的早迟,不仅对头季稻产量有影响,而且对再生稻产量影响较大。收获期过早将会影响再生芽的萌发和生长,这主要是因为再生芽萌发时所需养分与水分,完全靠头季稻茎秆和叶片供应,当头季稻籽粒成熟度不够时,光合产物主要运送至籽粒,运送给再生芽的很少。而在籽粒充实完成后,叶片生产的光合产物运输方向改变至茎秆等部位有助于水稻茎鞘物质的积累,为休眠芽萌发输送营养。因此,头季稻完熟期(全田谷粒黄熟90%以上)是杂交稻蓄留再生稻的适宜收获期,不可过早,但也不可过迟,否则会影响再生稻的抽穗扬花期。收获时选择晴天进行,雨天收割严重影响稻桩的存活率。选用能碎草的收割机,边割边碎草,做到秸梗返田、保墒肥田。要尽量保护好稻桩、并扶正被踩倒的稻桩。
头季稻收割三天内,田间要保持湿润,既不能淹水,又不能太干。灌水过深会淹没低节位腋芽,在高温天气下会很快死亡,长期淹水使根系很快衰老丧失活力。若土壤缺水干燥,在高温天气下,田间蒸发量和稻桩蒸发量大,稻桩会干枯,腋芽不能萌发,萌发后的再生芽也会失水枯死,导致发苗量减少。收割后要及时灌跑马水湿润发苗。待再生蘖长出后,逐步恢复浅水层,做到浅水勤灌。到再生稻抽穗前后是需水量最大的时期,这时应保持6-7 厘米左右水层。抽穗扬花时,若气温下降,可灌9-12 厘米的深水层,以养穗防寒。灌浆后,转为干湿灌溉方式,养根保叶,增加后期光合产物生产与运转。成熟时再落干田。
头季稻收割时,再生芽已现青长苗,幼穗发育在继续,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交叉进行,因此收割后应及时补施壮苗肥,以促进发壮苗,促进穗粒数增加[2]。一般在头季稻收割后3-5天结合复水亩施尿素8-10 公斤,氯化钾8-10 公斤,争取多发再生苗,提高再生成穗率,增加有效穗。在孕穗至齐穗期,每亩可用磷酸二氢钾100-150 克,兑水50-75 公斤喷雾,以增加叶片活力、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
构建新型的再生稻高产栽培模式意义重大,目标明确提升水稻产量,能够促进农业生态的循环发展。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需要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最大程度提升水稻种植效益,我国农业经济水平的稳定增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