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2020-07-12 07:12:34
河北画报 2020年18期
关键词:作画绘画美术

宁海县中心幼儿园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必要性

美术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审美能力养成、思维能力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

1.传统课程的弊端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幼儿美术教育逐渐得到重视与发展,但幼儿美术教育目前仍处于探索开发阶段,存在许多有待改进之处。

首先,幼儿美术教育的资源缺乏。现有的美术教育中,课程实施的媒介仅停留在电子媒体和简易实物上,课程模式多为“教师讲解、幼儿听讲、幼儿实践”的授课流程,导致美术教育的课程形式单一、枯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兴趣难以被激发。其次,灌输式教育阻碍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理论化、单向化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幼儿在美术学习中的自主创造性,成人化的要求、“范画”现象的存在极大地抑制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应当扮演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将课程的话语权交给幼儿,为幼儿提供创造的空间。再者,教师欠缺专业性的幼儿美术教育能力。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接受的美术技能培训较为基础,多以儿童画、简易水粉画、机械性手工为主,其美术理论知识也不够全面和专业,不能很好地将课程和理论结合起来。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美术素养,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多学、多画,以便于更好地服务幼儿,与幼儿共同成长。

2.教育纲要的要求

《纲要》中指出: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在美术教育中,幼儿的创造性作品是其表达自我和情感的具象体现,要重视和尊重幼儿在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转变,给幼儿提供自主表达的机会和条件,不轻易否定幼儿的自由表现,为其营造轻松的心理环境,使其敢于表达、乐于表现、精于表征。

(二)顺应幼儿的成长规律

幼儿天生就爱涂涂画画,从“涂鸦期”无目的地乱画,到“象征期”有目的地创造形体,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始终用美术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与见闻,幼儿教育应当顺应幼儿成长的自然规律,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等,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1.发展幼儿精细化动作

儿童末期是发展手指末端等精细动作的关键时期,这部分的发展对于幼儿的生活能力、运动能力、学习能力等多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通过画、捏、搓、剪等美术动作,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渐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对小肌肉的控制能力。小班时期,幼儿绘画以一形多义为主要特点,幼儿用不闭合的圆形来表现所观察的事物,涂鸦的符号相互独立不具有联系性,绘画作品呈现出杂乱无序的特点。大班时期,幼儿在绘画时开始考虑各个图像之间的联系,用物体的轮廓线条来替代圆形进行表现,整体画面具有一定的均衡感。因此,在进行幼儿美术教育时,要关注幼儿的这一精细化动作的发展。

2.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的抒发

幼儿阶段是人发展社会性的重要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构成了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时期,幼儿将逐渐认识周围的社会环境和所处的社会群体,形成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美术作为表达社会情感的通道,在幼儿成长中不可或缺,例如,幼儿在“母亲节”活动中创作的绘画作品《我的母亲》,表现出其母子之间发生的事情以及表达的对母亲的情感。

3.培养幼儿的美感

幼儿的美感通常较为浅显,知识经验不足,在学前晚期才开始发展对不同类型的美的感受。幼儿在参与美术教育活动中,通过绘画、手工、剪纸等形式,观察并记录身边、自然的美好事物,学会观察形状色彩、欣赏外在美,并由此产生积极的情绪,逐渐提升美的感受,萌发爱班级、爱幼儿园、爱家乡的情感。

二、探索新的美术教育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

幼儿美术教育教学质量高低取决于教师对其是否有正确的认知,其中包括美术教育的目标、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判标准。这一认知将影响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时作出的判断、对幼儿美术行为的后续发展。

1.转变教育目标

幼儿美术教育属于艺术领域,其教育目标的设立不应过于强调对技能的培养,“画好”“画快”的教育目标过于偏颇,不利于幼儿天性的发挥,教育目标应当以培养幼儿情感、激发幼儿创造力为主。幼儿对世界的认知通常是非常感性的,热衷于将精力和专注度集中在自己喜爱的事物上,美术教育应顺应这一规律引导幼儿热爱和向往美术,使其产生对美术的浓烈兴趣。幼儿的创造力是十分丰富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时,积极地引导和挖掘幼儿的创造力,不仅是培养幼儿在美术领域的创造力,也是为幼儿在生活中的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2.转变评价标准

幼儿的美术作品通常会表现出他们的心灵情感,这既包含了幼儿对所观察事物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也蕴藏着幼儿天真的稚气,教师在对幼儿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不应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童心,去设身处地地感受作品中幼儿想表达的情感。

幼儿受限于经验和技能,无法准确表达对事物的认知,不足的经验也使其无法感悟事物的深度,因此使用成人的标准去评价幼儿的作品,是不科学的,将会打击幼儿的创作积极性。教师应当以发展性的眼光去评价幼儿作品,联系其具体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多以肯定的态度去鼓励幼儿进步。

评价幼儿作品的角色不应只由教师来扮演,适当地鼓励幼儿对其他伙伴的作品进行评价并给予引导,因为同样年龄的幼儿更能感受幼儿美术作品中的情感。

(二)转变教育模式

幼儿美术教育应当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脱离出来,改变单一的知识讲授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1.课程多元化

在指导幼儿展开美术教育活动时,不应由教师的直接指导或所谓的“教学”占据绝大部分时间,应当形成多元化课程体系,充分刺激幼儿的多元感官,使其通过感官获取更多知识和体验,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创意美术活动,极大程度地提高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①课程游戏化。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中学习是幼儿成长中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幼儿在游戏中更愿意去学习,对知识也能有切身的体验。如在美术活动——跳跳乐中,通过模仿青蛙、袋鼠、兔子等多种动物的跳跃姿态,感受跳跃时腿部的变化、观察不同动物的姿态区别,在绘画时学会选择表现动物各自独特的跳跃动作、用加粗线条及放大腿部的方式突出腿部的力量感。②师幼角色互换。幼儿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让幼儿来扮演教师的角色,可以让幼儿转换学习的角度,对美术主题有更深的了解。在角色互换中,由课堂表现最活跃、作品最优秀的幼儿成为下一堂课程的“小老师”,在与其他幼儿共同讨论下一节课的主题后,由其决定美术课程的主题,同时幼儿们共同收集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活动道具,而教师从授课者转变为辅助者,仅在旁维持课堂的秩序、给予幼儿一定的帮助,以助于课程的顺利开展。③美术活动贯穿一日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是在生活中展开的,对于幼儿来说,学习与生活相互交融,没有完全划分出纯粹的学习时间和生活时间。因此,美术不是一门只能出现在课堂上的课程,而是一项生活中的美好体验。如在晨间户外活动——绳类活动,幼儿自由地用绳子摆出心中的创意图案,有时是上学路上留心的太阳和云彩,有时是昨天课堂刚学的蝴蝶画,如幼儿在餐后观察到植物角中有新开的花朵、出土丰收的蔬果,便主动用画笔记录下来。

2.资源多元化

美术来源于生活,美术作品通常是生活场景的再现,为了使幼儿更易于接受美术教育,要利用好班级资源(现有的玩具如雪花片、积木、橡皮泥等,绘画工具如蜡笔、水彩笔、纸等)、园本资源(体育器械、植物、建筑等)、家庭资源及地方资源(十里红妆、兴宁廊桥等),使幼儿美术教育更加生活化。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创设一个舒适的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创作、大胆尝试的空间,能够激发幼儿的创作潜能。在熟悉并喜爱的环境中,幼儿能够自由地、愉悦地投入绘画中,更加自信地将自己的想法和对绘画对象的感受表达出来。

3.关注个体差异化

长期以来,教育对幼儿的绘画要求大多是统一的,但不同幼儿个体在绘画能力、色彩搭配、主题表现等多方面上都存在着差异。每一位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绘画能力的幼儿采取有针对性的绘画教学方法。比如小班幼儿注意力的集中时间短,往往教师没有讲完便开始自己动笔画了,而且画面粗糙、造型简单,教师在给小班幼儿授课时,可以采用边讲故事边作画或作画时搭配儿歌的方式吸引幼儿的兴趣。在画螃蟹时,我一边念儿歌一边作画:“一个圆形在中间,两个黑点放两边,举起两个尖鸡蛋,八个腿儿细又长。”于是孩子们也跟着边念边画,很快就学会了。又如小班中有绘画基础、绘画能力强的幼儿画出的圆规整且封闭,而绘画能力弱的幼儿画出的圆存在着形状不似圆、曲线不闭合、大小不统一等问题,在指导作画时根据幼儿的能力各异,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式,通过示范和提示、借助成品或半成品的工具,帮助部分幼儿作画。

教师要关注每位幼儿,结合其能力特点,以幼儿发展为中心,用正确的方式给予帮助。

三、新美术教育模式的收获

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程的展开中,我们鼓励孩子们“玩”美术、“创”作品、“乐”分享,尊重并支持他们的想法,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美术活动的快乐。

(一)幼儿的收获

乐乐以前是个很不爱美术活动的孩子,也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行绘画,总是在绘画时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并且内向的性格导致了他很少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一次户外散步时,他对沙池里的沙子产生了兴趣,想到用沙子作画的游戏。在这一过程中,乐乐不仅能长时间专注地作画,还能将自己的想法在画中体现出来,使用了树枝、石头等身边的物品丰富画面的内容和层次感,他还非常开心地向伙伴、教师介绍他的画。我非常关注乐乐的变化,通过和乐乐的进一步沟通,我了解到乐乐不喜欢传统的作画方式,而对其他形式的美术有兴趣。他觉得将各种东西组合起来变成一幅画是很神奇、很特别的事,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尝试,于是我开始通过沙画、蛋壳画、石头画等方式引导他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乐乐在这之后也逐渐开始喜欢上美术,乐于作画。同时其他幼儿也在课程的开展中,找到了自己的美术乐趣,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欣赏作品的同时还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产生富有创造性的作品。

(二)老师的收获

《纲要》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教师,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支持者、帮助者、合作者,所以随着课程的开展,我学会了“放手”,让幼儿真正成为美术活动的主人,鼓励幼儿自己创设主题,帮助幼儿自己收集材料,使其自由、自主地作画,并给予他们适时、适当的“鼓励式”指导。同时我不断加强美术素养、提高技能、丰富专业知识,用幼儿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课程的相关内容,将幼儿的全面发展作为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猜你喜欢
作画绘画美术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折段麦秆来作画
华人时刊(2021年17期)2021-12-02 03:25:54
墨水作画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指纹来作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1期)2014-08-16 15:57:49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3期)2014-08-16 09: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