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艺术学院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我国特有的民族声乐。民族声乐是一个广泛的艺术概念,在我国多民族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有效展示了我国不同民族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由物质生活逐渐向精神层面发展,因此,对声乐审美观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民族声乐也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进行教学调整,利用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改革,为社会发展与进步培养更多的音乐艺术人才。
大学比较自由,时间宽裕,在学习方面主要靠自学。在大学,虽然课堂教学还是主要形式,但学生可以依靠多种渠道来获得知识。
心理特点有:①自我意识突出;②情感激烈复杂;③意志力增强。
很多音乐作品需要现实情境为创作带来灵感,民族声乐作品更是如此,大部分的民族声乐作品都与其人文环境和生活背景具有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地人民的生活面貌和精神状态。一些经典的民族声乐作品很多都与高校学生生活缺乏关联性,这为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带来了一定难度,导致很多学生不能非常准确地掌握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高校民族声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传统的理论型教学认知逐渐转变为实践教学应用,通过丰富的场景为学生带来深入的民族音乐感受,帮助他们了解到更多的民族文化,这就使学生拥有了更多揣摩演唱技巧、探究民族理论知识的机会,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掌握民族声乐知识的效率,提高了他们快速掌握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增强了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应用表现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情境教学法提高音乐课堂的渲染力,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民族音乐学习背景,使他们能够通过场景的渲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投入更多的情感来进行民族音乐作品的鉴赏与理解。例如,在学习《打起鼓盆唱起歌》这首民族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土苗少数民族的特有生活环境和民族服装等,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从而能够对这些民族音乐产生深入的理解,准确地掌握演唱技巧,有效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很多高校教师由于受到授课时间的限制,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在课堂中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但民族音乐的发展需要从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音乐创新水平的培养,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使学生在理解音乐作品和探究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进行创新,从而让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到创新发展,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注入新鲜的血液,保持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在开展民族声乐演唱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利用多样性的作品资料进行学习和探索,主动在固有的音乐基础上进行想象和创新,只有作者本人拥有丰富的背景信息,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生活价值与世界价值,从而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探索兴趣,同时也为观赏者展示出栩栩如生的民族生活状态。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留下足够多的创作时间与空间,保证学生能够自主探究作品的内涵价值与思想情感,同时利用正确的审美观念对作品进行评判,对于不足的地方进行创造性思想的融入,通过不断的优化和完善来形成具有自身思想的音乐作品。例如,在学习《哭嫁歌》这一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和文化风格,更好地把握这首音乐作品的关键因素,融入自身的理解与思想进行改变和演绎,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水平。
高校民族声乐歌曲演唱教学中,咬字教学也要更丰富具体,要结合特殊的发声和收音技巧,交替运用咬字方法,充分体现出歌曲的情感艺术性。在具体演唱教学中,教师经过示范,在语气、声调的掌握上实施重点教学。不管是重读还是轻咬,都需要与歌曲的旋律与意境相符合。在咬字形象化教学中,要考虑呼吸,甚至要关注方言的衔接,从而展示出民族声乐歌曲的魅力。因此,高校民族声乐教师要强化对学生声调、语调、声音以及旋律的培养力度,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条件表现民族声乐特色,继承民族声乐的特点,推动民族声乐艺术快速发展。例如,教学《万里春色满家园》这首歌曲中,歌词当中包含动词“走”,通过咬字的方式处理。在表达“走”这一个词语时,要铿锵有力,传递出歌曲的情感思想。
综上所述,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是在我国特有民族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艺术结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特有的民族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着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高校民族声乐教师在演唱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科学的方法与多样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民族声乐演唱学习环境,通过努力来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民族声乐演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