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
随着时代的更迭,全球化的进程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能在更加通畅便捷的生活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在我们的发展进程中却常常忽略我们的“邻居”——野生动物。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和探索,各类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也因此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正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快地上演。为此,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保护野生动物的相关组织机构,呼吁人类去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保障动物的权利。
艺术作品通过内容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与态度,通过内容的表达与观者达到共鸣。当前,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创作的目光转向了野生动物,有的反映动物本真状态,有的以动物形象象征人类状态。通过油画技法来表现野生动物形象,表达着对野生动物的关注与关怀,呼吁大众感悟并珍视大自然中的任何一种生命.同时,也在思考人类自己的命运。
超写实主义又称照相写实主义,是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艺术风格。它几乎完全以照片作为参照,在画布上客观而清晰地加以再现。我国当代超写实野生动物画家汪农新曾说:“超写实绘画主要是把摄影的信息翻译成绘画的信息,所呈现出来的超写实动物形象能表现出人的肉眼所观察不到的细节。”超写实野生动物绘画不仅能够非常细腻地表现出动物的皮肤、毛发,而且还能在其中加入作者的情感。
汪农新的野生动物作品近乎完美地叙述着现实中人与动物的微妙情感,用独特的视角真实记录和赞美大自然一切生命如歌的精灵与万物间的相生相息,最直接清晰地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悟。通过观察汪农新笔下描绘的野生动物形象,很少出现动物们冷漠、凶恶的一面,作品中大多都表现动物的娇弱和可爱,究其原因是汪农新对超写实和野生动物的热爱和喜爱,这一点从绘画色调选择以黄色和黑色为基本色调就可以反映出来,这是他对野生动物形象的理解,同时,用这样的画面效果传达给观者一种关爱动物的意识,唤醒更多人的爱。在作品《速度之王》中,作者以自然界中奔跑追逐速度最快的豹子为原型进行了描绘,豹子的速度几乎可以确保被锁定的猎物难以脱身。在真实的自然界中这样的掠食场景是血腥的,展现出来的是最冷漠而真实的食物链生存法则。而汪农新在《速度之王》中画面构图均衡,画面色调以温暖的黄色、稳定的绿色或深绿色为主,中心和主体物突出,主体以四只豹子入画,在视觉中心是四只中最大的,凝视远方,其他的三只或蹲着或伏在地面围绕在它身旁,仿佛没有学会更多本领的孩子一样需要母亲的守护。这样的画面似乎让观者感受到野生动物的另一面,动物的世界和人类是一样的,它们拥有和我们一样的权利,爱的权利,生存的权利,所有的生命都应被尊重。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们从小孩子的眼睛里可以读到纯真;从青年人眼中可以看到对未来的期望;而老人的眼中总是带着慈祥,是岁月的沉淀。在很多以野生动物为内容的油画作品中,很多画家都以动物的眼睛作为重要的表现元素。眼睛不仅可以通过或渴望的,或落寞的,或坚定的神情表现出野生动物的性情,还能通过眼睛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情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眼睛更像是动物们无声的告白书。因此,眼睛的表现对当代野生动物油画作品的情感表达极其重要,为了更好地通过眼睛来表达情感,很多画家在画眼睛之前都会做缜密的思考。
张东光是一位非常执着于野生动物油画创作的画家,他创作的野生动物形象旨在让观者感受到保护野生动物迫在眉睫,唤醒人们的良知和对野生动物的善意。因此,有评论称:张东光的作品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艺术,这是他绘画最大的特征。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常会将动物的某一部分放大,用大尺幅着重刻画这一部分,给观者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张东光在作品《对视》中以一只虎头的局部作为画面主体,突出表现了老虎夺人心魄的眼神和周围的细密纹理。老虎坚定地凝视前方,在与每一个观者对视,想必那些曾经侵害过野生动物的人在看到这幅作品时内心也会为之震撼和战栗。此外,在作品《我自己的牙》中,张东光选取象牙、鼻、一部分耳朵精细刻画,而埋在那精细睫毛下的是一双眼睛,在如此大尺幅的画面中,眼睛的面积很小但并不会让观者忽略掉它,眼神所传达的落寞跃然画中,直击每个人内心最柔软处,更加揭露了人类对象牙的残忍掠夺。
汪农新是最看重作品中动物的眼睛的,在他描绘的作品中有很多动物的视线凝视远方,将画面的界限突破了画框的局限,延伸到了辽阔的大自然,为表达动物柔软的一面,眼神中充满了动物间的温情与爱。作品《速度之王》表达了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亲情,画面极具人性化,母豹望去远方的神情充满警惕和爱护之情,少了几分冷酷,幼小的豹子眼神却多了几分胆小和害怕的神情,因此,在画面中动物的眼睛具有很强的叙事性。作品《金丝猴》《熊猫》所描绘的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画面中的动物直视前方,面对每一位观者。与张东光的《对视》不同,汪农新作品中金丝猴及熊猫的神情、形态可爱至极,目光真挚朴实,宛如许久未见的朋友期待与我们拥抱。文章需要点睛之笔,超写实野生动物绘画中的“点睛之笔”也充满了艺术家的良苦用心。
油画是舶来品,在漫长的传播学习过程中,中国油画家不断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油画艺术,扎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油画家探索、创新的源泉。超写实野生动物油画家也在不断尝试新的艺术语言表达观念、传递情感。
就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而言,张东光的作品融入了中国工笔画和刺绣技法,这种两种技艺都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工笔花鸟画题材来源于大自然,整个制作工整细腻,染色时注重花鸟自身本有的颜色,这是对大自然的遵从和敬畏。而苏绣这种形式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同时,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张东光在自己的超写实野生动物绘画中大胆尝试,寻找绘画笔触与苏绣技法的视觉效果,这让他的作品种呈现出了一种别致的美,动物的毛发逼真,让观者仿佛对野外的生灵能触手可及。在作品《雪豹达娃》和《对视》这两幅作品中,作者都以超写实再现了老虎的放大版头部造型,将焦点聚焦在老虎的眼睛、嘴巴、鼻子等部位,虎头鼻梁处的皮毛极其精细匀密,与苏绣呈现出的细腻如出一辙。作品中,中国工笔画技法的运用也更加有刚有柔地突出体现了事物的质感和精神气质,画面中老虎的胡须细而不柔弱,杂而不乱,显得颇有力道,不仅衬托出了老虎的威武形象,而且同时也为画面增添了生动、灵活的气息。
刘尽航是一位以野生动物为重要表现题材的中国青年一代画家,他在作品中进行了多种绘画语言的尝试,促使他这样思考的原因源自艺术家的观念与思考,最突出的表现方式是将野生动物这一题材绘画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作品画面中的动物与背景浑然一体、栩栩如生,令人产生它们就那样真实地站在你面前的错觉。特别是对于动物皮毛附于骨骼肌肉筋腱表现出来的质感和动物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情感与张力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他的写实技法重在“露”而非“含”。主要表现在他对绘画笔触的强调,感受笔墨、油彩触碰纸面时带给画家的绘画感受。在他创作的《无声的祝福系列》四篇章中与野生动物同时出现在画面中的还有佛教雕塑。佛教雕塑的兴起源于汉朝佛教东传之后佛教的兴盛,佛教雕塑的保留也为我们探索历代佛教文化和雕塑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刘尽航从观念层次上入手,在他的作品中动物只是一个载体,由此传达出他所要表达的情感。正如他绘画中出现的佛像一样,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思考。野生动物的生命和生存环境处于濒临灭绝的威胁之下,有的甚至已从地球上彻底消失了,逝去的生命就像中华文明长河中拥有短暂辉煌且精美绝伦的技艺一般,消失在了流逝的时光中,而身处未来的人们如果想要感受它们的美,可能只能从书中的只言片语中去寻找,也正如这些年数量正在逐渐递减的野生动物一样,我们将来将如何向自己的后代描述它们的模样,又该如何诉说它们的消亡?在《无声的祝福系列》作品中,《雪鸮》表现了两只身体花白的雪鸮神情警觉地站在窝边,眼神充满不安与彷徨,画面的特别之处在于雪鸮竟然在佛像群中安了家,佛像与动物穿梭在同一画面,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正在经历着相同的命运,画面产生的无声的悲痛之感令人类唏嘘,我们是否能从中得到思考呢?在《无声的祝福系列》作品中,《家——雪豹》当中黑色花纹的豹子作为画面主要的表现对象,雪豹并没有置身于大自然的家园,反而是被置换成象征中华文化的元素:雕像、书法、青铜器,缭绕的烟云与地面散落的叶子,犹如秋风扫落叶般吹散了繁荣的文化,随着自己家园落寞,孤寂的雪豹似乎也在发问:我的家呢?
刘尽航的超写实油画作品能让人对画面背后的故事、情怀陷入无尽的思考,他对超写实野生动物语言的探索与创新给予了我极大的创作欲望,促进我对创作理念的更新。正如他所说:“当下的失去,已不仅仅是自然生命的本身,还有我们的精神和文明。”
超写实野生动物油画拓宽了超写实油画的创作和实践方向,同时,用各种不同的绘画的方式来启迪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从逼真且质朴的动物神态中感受动物内心的呼唤,我们应当如何珍爱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如何在这同一个世界中与动物和谐相处。绘画不仅仅是形状、颜色、事物、场景的组成,绘画究其根本还是观念的表达,而超写实野生动物题材绘画作品在极具观赏性的同时也是对人类内心的拷问,画家笔下动物逼真的神态、通透的眼睛是画家自己的情感表达,更是对画面前观看者的凝望和无声地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