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珍 蔡威威 穆麒麟 张文英
高校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提供技术服务的重要场所,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的场所[1],做好实验室安全防范工作是发挥实验室功能的必备条件,更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部分。如何做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培养安全意识,每个实验人员应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其次,掌握安全常识和安全技能;第三,用严格、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落实。
实验室安全文化是每个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形成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形态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既是现代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体现实验人员价值的文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2]。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是帮助实验人员树立安全理念、培养和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避免不安全行为、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和安全制度。
实验室安全事故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1)易燃易爆物品和生物制品等因储存、保管和使用不当所引起的事故;
(2)实验操作规程及安全制度未落实所造成的事故。实验室事故的发生大约有85%- 90%是由于实验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造成,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质缺乏、安全知识和技能不足、实验操作不熟练等是造成实验事故的直接因素[3]。这就要求高校实验工作者转变理念,将“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将“被动的、消极的接受检查”转变为“积极地、主动的自觉体检”,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逐渐形成“安全教育为主,关怀服务和安全体检为辅”的管理理念。
实验室安全是高校事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是做好实验室安全的关键因素,因此,我校主要从安全意识的养成、安全行为的规范、安全制度的执行等方面开展工作,实现以意识促行动。
高校教师长期将重点放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忽视了实验室安全状况,学校对实验室安全的指导不足、管理方式陈旧,导致师生安全意识淡薄。为了改变现状,逐步培养师生的安全意识,我校从学校层面、学院层面和实验室层面层层抓起、逐步落实。
(1)建立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我校建立了由校级、职能部门、院级和实验室四级管理体系,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安全管理细则,加强履责的长期监管,层层压实,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逐渐形成安全问题有效协调体系。
(2)建立实验室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和危化药品的使用和管理制度。为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我校实施定期安全检查,安全排查常态化,加强重要时间节点的重点排查和防范;学校和学院制定了实验室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和消防安全自查情况表,重点落实危险化学品管理,建立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档案(危化品管理制度、库存数量和存储间出入库登记表等),实施危险化学品等危险源的全流程监管(危险化学品由专人管理、双人验收、双人保管、双人领取、双把门锁、双本账目管理,严格实行分类存放,规范摆放,严禁分散存放在实验室)。此外,每个院系和每间科研实验室都选派了学生安全员和学生负责人,让学生参与实验室管理,充分发挥“以人为本”和“自我管理”的作用。
(3)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为了提高广大师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切实增强实验室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处置能力,学校和院系制定了安全知识手册、安全知识展板,开展了实验室安全月系列活动,联合多部门开展实验室安全专题讲座和消防安全培训。借助多种学习平台,师生们学习了实验室安全、化学品管理、化学废弃物处理、应急防护与救援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了实验室易燃易爆气体泄漏引起火灾、实验过程中强酸泄漏的等应急事故发生时如何应急疏散应、如何使用灭火器和灭火毯灭火的技能,提高了师生的安全意识。
(4)严格执行实验室准入制度[4]。我校不同院系根据专业、学习阶段和科研项目为学生“量身定制”建立了层次化、模块化教育[5]。农学院在新生刚入校时进行了校园安全、宿舍安全和实验室安全等的通识教育,培养师生的安全意识;大二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各系的专业教师针对常规仪器开展了准入教育和专项教育。农学系从实验室工作的安全体系、显微系统、电泳系统、水的净化装置、离心机、温度控制系统、组培系统、计量系统和干燥设备等方面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操作训练,特殊仪器进行小范围训练指导。所有学生只有通过理论和实践考试后才有资格进入实验室,每位学生和导师必须与学院签订安全责任协议,导师、实验员和安全员随时观察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在掌握安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自我规范安全行为,培养“我要安全”的意识。
(5)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建设。安全防护设施的完善既是保障实验室教研工作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又是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学校在硬件条件的建设上坚持实验室布局科学合理、仪器设备安装标准、安全防护设施健全的原则。公共区域安装通用的安全消防设施,如灭火设备、急救箱、防火帘、烟感报警装置等,放置在方便取用的位置,有专人管理,并做好定期检查;专业实验室内安装了安全环保设施和个体防护装置,如通风橱、洗眼器和防辐射设施等;在水管、高压气瓶、阀门、电路旁等特殊装置上张贴醒目直观的安全标志;开设了紧急安全通道,楼道内安装视频监控和防盗报警系统等[6,7]。
高校的安全检查以往是由职能部门以行政命令方式向院系发送指令,院系被动、消极应付学校,收效甚微,安全隐患逐日增加。我校改变原有的“行政命令式检查”为“人文关怀式体检”,建立“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安全管理理念[8,9];详细制定了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记录表,安全管理部门亲自到院系指导实验室安全工作,地毯式排查安全隐患,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实施了废弃危险化学品“集中收集、免费回收、定期处置”的管理模式;实验室安全列入院系考核,建立了安全奖励评比机制;组织实验员申报实验室建设项目并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一系列的举措使院系的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到实验室安全“自查- 互查- 他查”工作中,实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模式,形成了“自控、互控和他控”的良性发展局面和浓厚的实验室文化氛围[2]。
(1)优化实验室安全组织机构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运行保障体系,完善多层领导的管理,形成长效的联动管理机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统筹协调、职责分明、层层落实;制定操作性强的实验室管理规定,用制度约束和规范行为,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10]。
(2)从实验员队伍和中青年科研教师中挑选一批骨干编写安全教育教材,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学工部门应将实验室安全和校园安全、心理安全、宿舍安全放在同等地位,通过安全手册、宣传栏、班会、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技能大赛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强教师的安全教育,促使其在实验教学和实验操作指导中强化对学生规范操作和安全技能的训练。做到“安全教育进课堂、进实验室、进宿舍”,实现“安全植根于心”。
(3)提升实验人员和安全员的专业水平,积极组织实验人员学习安全知识、培训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理的实战技能,提高安全意识;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既要邀请企业和省属高校专家来我校做安全专题讲座,又要鼓励实验员队伍积极参与实验室安全的研讨工作,实验室分管领导带队去其他省属高校和化工企业参观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逐步完善现有的管理方法,形成双一流背景下行之有效的、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实验室文化。
实验室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作,需要校级领导层、职能部门、院系、实验室的多部门协调、合作,形成一种长效、常态的联动协调体系,学校要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学院根据实际开展层次化和模块化教学,规范实验操作,培训安全应急处理技能,实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营造“我要安全,大家安全”的文化氛围,以保证高校教学、科研有序、高效地开展,创建安全、幸福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