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昌年 王 莉 唐玉朝 潘法康 凌 琪
(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安徽建筑大学基于学生就业、工程服务等办学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行校企合作、学生进入企业相关岗学习。 为此,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相关实践教学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此理念下,安徽建筑大学与蚌埠中环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于2016 年1 月首次签署了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共建协议,2019 年1月续签。
安徽建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00 年开始招生,拥有1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 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环境工程专业是安徽省重点学科和安徽省“卓越培养计划”,2016 年环境科学与工程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 安徽建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20 年发展历程中,基于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学科内容,依托学校土建学科优势,走学科交叉模式;不断探索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全院先后有50 多人次各级各类教研教改项目80 多项, 其中有5 项教研项目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奖。这些教研成果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最新的教学理念,活跃了教师的思维。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学生就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蚌埠中环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 年1月,目前所辖三座污水处理厂设计污水处理总规模为35 万吨/日,受益人口68 万人。 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能显著改善所在区域的水环境质量,对生态保护及流域水质改善和治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根据卓越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共同确定学校企业合作建设全过程模块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主要环节和合作内容。 按照卓越培养计划的要求,结合学校实情,探索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并适宜培养环境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方案,具体内容有:培养计划制订、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构建教师队伍、制订和实施企业培养方案、基于实践教育基地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方式评价卓越人才培养质量。
(2)确定学校企业合作建设全过程模块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主要模式。按照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及计划,认真研究和分析专业培养计划中教学环节和课程体模块,按照实践与理论联系原则,通过认知认识阶段、专业细分阶段及汇总集成阶段等学习不同阶段的需求不同, 探索覆盖全过程的可研与设计、施工与监理及运行与管理的模块化的工程实践模式。
(3)确定学校企业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机制的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存在政策、管理及经费保障不配套等问题,而基于双方共赢提出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原则、组织保障、制度实施、政策激励、经费来源、运行方案等机制。
(1)建立符合专业实际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和方法。 安徽建筑大学-蚌埠中环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共建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就是面向行业发展趋势,有效整合学校与企业资源,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建立符合专业要求的全生命周期模块化实践教学方法,实现工程型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2) 制订符合学校企业均需要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标准。学校企业制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达成“卓越计划”主要计划要求的前提下,统盘考虑和权衡社会对卓越工程师的要求和学校办学现状, 制订既满足人才市场亟需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3)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高校和企业在实施“卓越计划”时,基于学生在企业学习和实习成果,进而来评价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
(1)确定学校企业建设全过程模块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主要环节和合作内容。学校企业共同制订培养计划,以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提纲,将其细化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特别是卓越工程师的理论素质、知识及能力的完整性,以及培养标准实现的可行性等。 学校企业研究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采取校内与企业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共建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工程经验,鼓励教师与企业进行产学研。 学校企业探讨并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包括教学主要形式、教学基本特征凝练、对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工程要求等,专业理论知识由学校教师负责讲授,工程案例和实践由企业工程师传授,学生课外学习、小组讨论、课堂辨析、课外辅导过程中往往由学校企业双方教师一起负责;共同制订企业工程素质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在共同确定企业培养方案和担任企业实习阶段指导任务的工程师,共同制订企业实习阶段的培养计划;共同培育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包括设置由学校企业双方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基地负责人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措施、筹措必需的建设和运行费用,争取政府、相关机构在政策和资金上的资助等;共同实施企业工程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实情、工程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和充实企业工程培养方案,共同评价学生工程实践的学习成绩和实践质量, 掌握学生在企业工程实践阶段的学习效果;共同指导毕业设计,理论和工程实践分别由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负责指导;共同评价卓越工程师工程培养质量,采用课后给分与网络平台信息收集相结合模式评价。
(2)确定学校企业共建实践教育基地的教育模式。学校企业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核心问题是 “卓越计划”参与高等学校企业培养方案如何实施完成,参与高等学校的企业工程培养方案几乎很少能够在单独一家企业全部进行(除了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外)。 高等学校可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形式或模式,而不仅仅是采用一种方式与多家企业合作进行卓越工程师的工程教育和培养工作。高等学校在实行各种可能的学校企业合作教育模式前,需要细化“卓越计划”的企业工程培养方案,如究竟应该是集中实施还应该是分段实施的问题。
(3)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实施。 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是设立在企业的以工程实践教育为主要目的的高等学校校外基地,是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型人才的平台。 企业负责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日常运行,如组织企业专家与高等学校共同制订卓越工程师工程培养计划,共同建设进行相关课程和教学改革,具体落实以下几点:
(a)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及设备,给予学生指导,在不影响正常研发、生产秩序的情况下,可让学生参与到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研发工作中。
(b)共同建设教师队伍计划,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工程实践经验。工程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在高校讲授专业课程中的工程实践内容,同时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
(c)实施对基地实习学生的考核和评价。 校企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评价和考核学生工程学习成果。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满足学生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在职理论学习,成为企业员工知识更新和工程技能训练提高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