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视阈下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以长沙师范学院为例

2020-07-12 08:55:52长沙师范学院410000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音乐学师范院校应用型

(长沙师范学院 410000 )

一、改革的背景

2015年10月,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整个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发展。对于地方师范院校而言,转型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推动转型的过程中,从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出发,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进行课程、教材、教法、师资等方面的配置转型,以保障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特点

(一)专业性更强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素质,而师范院校独立设置音乐学专业是培养学生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技能和综合音乐素养,使学生成为专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或音乐专业人才,其专业性更强。

(二)综合性更强

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不仅要抓音乐理论教学、专业技能训练,还要兼顾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训练。与专业艺术院校相比,综合性更强。

三、音乐学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地方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主要是为中学、小学、幼儿园以及社会艺术机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音乐教师,兼顾培养企事业单位的文艺骨干及专业艺术团体的音乐表演人才。学校立足于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已初步构建以培养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水平过硬、实践能力突出,基本适应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近年来实践教学成绩斐然,历届毕业生综合素质高,颇受社会各界好评。

但是,纵观学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情况,分析实践环节设置和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音乐学专业距离高标准的本科专业建设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比如教学观念仍然老旧,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还不够,教学内容时代感不强,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模式仍占主体地位,人才培养总体质量与用人单位的期望之间还存在差距等等。

四、改革的意义

当下“高校转型发展”的大环境对于师范院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结合自身情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手抓,才能从本质上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才能真正培养出理论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和高尚审美情趣的的综合性、应用型教育人才。

五、改革策略探究

(一)明确培养目标

1.重视教育教学技能

作为师范院校,应真正担负起为国家培养素质过硬的音乐教师的重任,调整培养目标,凸显师范性特色。改变向专业院校、表演专业看齐的意识,加大教育教学类课程的比重,突出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培养,以音乐理论教学为依托,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形成 “理论基础—技能训练—实践培养—综合运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教育与岗位工作的无缝对接,使学生真正成为应用型、实用型人才。

2.实施分层教学目标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技能习得程度和实践能力。如果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笼统的设置教学目标,则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优势,不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音乐学专业应该因材施教,对应技能水平的不同级别分层设置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发展,学生整体能够获得发展。

(二)转变教学观念

1.技能与实践相交融

专业技能有别于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则是一门综合能力。相较专业技能,实践能力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它不光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能够对相关知识灵活运用。所以一定要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形成从基础到应用、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的多元有机整体,环环相扣、互相关联、互相促进,使学生具备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延伸、运用到未来工作岗位中的能力。

2.允许多样化发展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态势,师范院校除了培养中、小学、幼儿园音乐师资外,也应兼顾考虑面向专业艺术团体、宣传媒体、企事业单位等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不同需求,输送全能型、综合型的音乐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三)改革教学方式

1.探索线上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课、慕课等网络教育平台不断涌现,音乐学教学改革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良机。要抓住机遇,转变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模式,探索线上教学模式。借助互联网优势教育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教育衔接。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作品、网络视频的创作,不仅丰富学生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还让学生通过实践提升了创作能力。

2.采用翻转课堂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推动现代音乐教学的发展。采用翻转课堂与慕课、微课等教学平台相结合的形式,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向学生,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四)更新教学内容

当前很多高校在音乐教学方面缺乏新颖且符合时代特色的教学素材,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学素材十分僵化,难以有效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想从本质上提高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应以教材改革作为载体,借助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针对中学、小学等不同的音乐教学需求,开发或遴选教材,使音乐教育教材向实用性发展。教师也要立足时代发展,结合教学大纲,灵活设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建符合时代特征的全新音乐教育课堂,真正实现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创新。

(五)调整课程设置

要突出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师范性,应调整课程结构,增强教育教学类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与音乐教育实践相结合,打造具有音乐教育专业特色的课程,构建音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

(六)建立校地协同培养机制

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光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地方师范学院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共商共建校地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机制,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拓展与地方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搭建与中、小学、幼儿园、社会文艺团体等单位的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平台,创造就业机会。

(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创新创业能力

当代社会,只有“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是硬道理。应在音乐学教学中鼓励学生打破声乐、舞蹈、器乐、理论作曲等各门类的桎梏进行创作,实现“教学—实践—创作”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同时,学校还应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场地资源,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激励学生挖掘自身专业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2.科学研究能力

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包括利用所学知识,对音乐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处理的能力。学校可以组建俱乐部或学生社团,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营造“教师积极指导,学生踊跃参加”的科研氛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六、结语

希望地方师范院校沿着“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之路迈出坚实的改革步伐,为社会输送更多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音乐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音乐学师范院校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音乐学人
轻音乐(2022年1期)2022-02-11 08:18:44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音乐研究(2019年5期)2019-12-15 23:22:38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音乐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54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音乐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36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22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