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建设理念探析

2020-07-12 09:06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093
大众文艺 2020年4期
关键词:金课思政理念

(上海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093)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内涵式发展,在教育部实施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总体部署中,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即“金课”建设备受关注。“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已成为高等教育质量革命中的关键一招,“金课”建设无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标”来建设高校思政课,是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为此,必须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高校思政“金课”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和要素中。

一、用创新发展理念推进课程建设转型升级

要把创新作为引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第一动力,勇于打破常规,敢为人先,在理念建构、模式优化等方面认真探索、创新实践,构建既符合思政课的基本属性,又体现思政课教学要求的“金课”建设范式。

与原精品课程相比,“金课”的高阶性不仅仅体现在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更要求教师“因势而新”,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变原先参与式学习单一且缺乏的局面,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课程资源、主动思考的习惯,实现“被动点击资源”到“主动点击资源”的转变,呈现出教学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传统思政课大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模式,单向灌输,学生学习体验差,教师大量重复授课身心疲惫。要改变思政课教学“教者无力、听者无心”的尴尬现状,激发课堂活力,必须以创新理念引领教学模式变革。教学改革应包括对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全面重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教师“教法”的变革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法”的革新。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灌输式”“专制独裁式”枯燥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师力主创新课堂,才能改变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面临的窘境,使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1要努力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将网络视频课程学习与线下小组研讨学习相结合。在课堂外,学生通过在线视频自主学习知识,在课堂内,教师组织学生互动讨论,正面回应青年学生最关注的焦点议题。想学生之所想,答学生之所惑,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困惑联系起来,这也是思政课“活起来”的唯一出路。

二、用协调发展理念补齐课程建设短板

协调发展理念强调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金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队伍建设、内容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评价、组织管理等诸多要素,要用整体发展的思维理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协调,综合配套,稳步推进,以提升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用协调发展理念引领思政“金课”建设,要全面对照“两性一度”标准,突出问题导向,认真找准短板,强化补短板意识,防止“木桶效应”。

以课程资源建设为例,优质资源不足、技术平台落后是制约思政课程发展的两大短板。资源建设包括了基本资源与拓展资源两大方面,当前,思政课课程建设普遍重视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基本资源的完善,而对突出多样性、交互性的拓展资源建设不够重视,如可用于思政课教学的微视频资源严重缺乏。就技术层面而言,当前,我国大多数思政课平台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对原精品课程仅进行了以完善课程视频为主要内容的升级改造,再简单植入论坛功能,缺乏对讨论区内容结构化、模块化的功能架构,无法实现从用户的交互到内容的交互的革新。基于此,打造思政“金课”时,应契合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及教学特性,在实现知识传授同时注重观念引导,突出思想性与交互性,弱化与知识测试相关功能,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功能。

以协调发展理念引领思政“金课”建设,还应推进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发展,补齐实践教学这块短板,努力打造社会实践“金课”;推进思政课与其他各类课程的协调发展,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三、用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构建生态型“金课”

当前,高校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自觉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思政“金课”建设,坚持节约优先,强化集约意识,转变建设方式,对现有资源优化整合。

造成大规模重复建设的原因很多,但根源在于各级课程建设定位模糊、内涵界限不清。特别是在建设省、校级“金课”时,一昧追求向国家级“金课”看齐,热衷于技术性地解读国家级“金课”评审的指标,片面追求方法和手段的形式化,缺乏自身建设应有的内涵与特色,资源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说,省、校级“金课”成了“低水平版”国家级“金课”。要减少重复建设,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优化整合资源,构建多级联动、层次化、模块化的课程资源体系。根据校级、省级、国家级不同层次、不同内涵以及实际应用的特点,以知识点为单元进行模块化设计,建设模块化的微资源库,形成同一课程内容可满足不同层次学习需求的模块化体系;同时完善平台功能,实现资源自主检索、按需组合。

对于量大面广的思政课而言,构建层次化、模块化资源体系的意义尤为突出。长期以来,思政课简单重复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体现在纵向与横向两个层面。一是大学思政课教材与中学教材的简单重复,纵向的层次性不鲜明;二是几门思政课之间的内容重复,横向的互补性不突出。上述问题的存在,涉及课程体系设置目标的科学分解,也涉及各门课对大学生和高中生教学目标定位的论证,更涉及中宣部和教育部之间、教育部社科司和基教司之间的协调。2既然短期内很难在宏观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模块化资源体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由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灵活选择资源模块,避免了由于简单重复带来的枯燥乏味,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源浪费的现象。此外,为了推进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思政课教材每隔一段时间就有重大修订,这就要求必须及时更新包括教学视频在内的学习资源。而现有的思政课教学视频几乎都是以“一堂课”为单元制作的,对应着教材中的章、节、目。随着教材体系的调整,这些视频需要重新制作,时间之紧、任务之重,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其中也包含了较多的重复劳动。在资源更新方面,构建模块化资源体系有其特有的优势,省时省力,仅需更新部分知识模块,既保证了资源更新的速度,也大大减少重复投入与重复劳动,契合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四、用开放发展理念拓展课程建设的格局

用开放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政“金课”建设,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通过内外联动加强交流合作,在团队组建、服务主体、功能定位、学习方式等层面拓展课程建设的格局。

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金师”是建设思政“金课”的队伍保障。由于思政课教材内容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法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单一学科背景的教师很难将一门课程从头到尾、游刃有余地讲授下来。基于此,思政“金课”建设在组建教学团队时,应突破现有行政组织结构的封闭性,打破学科壁垒,优化整合校内外优秀师资力量,主动“请进来”,以更开放的姿态吸引和集聚跨学科人才。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具有不同的学术视野和思维方式,对同一主题的多维度阐述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拓宽了课程建设的学科视野,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说服力。上海大学的“项链模式”教学之所以受到学生欢迎,正是因为通过邀请其他学科专家参与课程建设,与思政课教师联袂授课,改变了禁锢在校内、学科内、课程内思政课教师“自言自语”现象,改变了教师在封闭、单纯的空间对学生受众进行知识和意识形态的单向灌输。3

与此同时,高校在建设思政“金课”的过程中,还应积极“走出去”,拓宽课程建设服务主体,扩大课程对社会公众的开放,满足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思政课反映了国家意识形态,是我国高校姓“社”的具体体现;与其他课程强调知识传授不同,思政课更注重价值引导与素质培养。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表达和“角逐”的主战场,当前,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在网络中蔓延,严重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思政课应以开放的姿态与各种非主流思潮进行交流、交锋,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的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感召力;以开放的姿态加强中西方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合作与交流,吸收、借鉴西方在意识形态宣传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开放的姿态探索包括教学内容、过程、考核、评价等在内的开放式多样化教学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五、用共享发展理念破解困境

要将共享作为思政“金课”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解决课程建设中共享性不够、受益不平衡问题,推动教育公平。

共享需要共建。在传统模式下,课程资源的建设与使用往往是分立的,教师是资源开发、建设的主体,学生只是资源的使用者;教师习惯于将学习资源“单向上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建共享、教学相长、共享互赢的良好氛围难以形成。因此,思政“金课”建设应牢牢把握共建与共享的辩证关系,以共享引领共建、以共建推动共享,调动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共建的积极性。通过搭建双向互动平台,让学生也成为学习资源的收集者,在使用课程资源的同时也分享着对资源的学习心得;突出问题导向,重视采集与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力量进行系统解答,正面回应学生的关切,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二次整理”、“二次加工”产生新的课程资源,形成动态发展、良性循环的局面。

共建为了共享。“金课”建设应努力破解课程受益面偏窄、资源共享不充分的困境,通过机制创新,推动应用共享。例如,创新校际课程共享与应用机制,推进思政“金课”学分认定制度创新;鼓励高校制订本校学生修读他校“金课”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办法,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鼓励各平台之间实现资源和应用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营造开放合作的网络教学与学习空间。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用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政“金课”建设,要强化问题导向,找准抓手精准发力,注重各发展理念的协同发力,必能将高校思政课建成 “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

注释:

1.关振国,李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1):24.

2.陈锡喜.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新空间[J].湖北社会科学,2015,(12):183.

3.顾晓英.“项链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社科纵横,2010,(2):139.

猜你喜欢
金课思政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高校体育“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①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