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文化馆 519000)
我国于2004年8月,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从此之后,我国国内才开始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两年之后,我国将每年的6月10日设立为“文化遗产日”。2011年,我国相关立法部门结合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的现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并首次给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明确定义:“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有何价值,在新媒体时代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我们又该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呢?本文将进行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兴盛繁荣,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针对当前阶段市场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之后的非遗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认真总结了中华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之后,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客观上来说,中华民族能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永远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能够从各种艰难困苦之中一次又一次浴火重生,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始终如一的精神追求、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追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体现,也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来源。从这一角度来说,非遗保护工作是对中华文明的保护,更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
事实上,作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重要情感纽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当前阶段增进我国人民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保障社会和谐、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应有的题中之意,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给予应有的肯定和重视。例如,每年春节我们国内很多地方都有贴春联、贴福字的传统,这是中华民族所广泛认同的传统风俗文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做出更为积极的努力。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加强民族团结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始终保持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底气,让中国气质、中国精神得到持续的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传统技艺、中医中药、表演艺术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我们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和现实生活交互的过程中,发挥着服务人类文明、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如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技艺,可以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中医中药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满足提供坚实的保障;村规民约为我国乡村治理工作的开展打下了思想基础等等。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为人民群众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做出更为积极的努力。
在新媒体时代,非遗保护与传承与以往的情形有着很大的不同,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媒时代,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新媒体一方面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了良好的传播手段,另一方面使非遗传承有了更多的传承途径和融入现代生活中的途径。
1.新媒体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了良好的传播手段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非遗传承与保护主要依靠的是口口相传、师徒相传,传统手工艺等非遗形式是静态展出的,传承起来也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新媒体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了良好的传播手段,使其可以通过新媒体以影像、AR、交互游戏等方式动态地展示给人们,全方位、立体式展现手工艺品的美,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开创现代化的生存格局。新媒体互动性、自主性、传播迅速和大容量等特征,使其弥补了传统媒体的劣势、超越其局限性,打破了时空限制,给非遗保护传承带来新契机。
2.新媒体使非遗传承有了更多的传承途径和融入现代生活中的途径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人们对于非遗的认知非常有限,非遗进入生活中的途径也比较少。但新媒体作用下,不仅可以快速增加非遗作品的曝光量,更可以通过双屏互动、链接跳转等方式即看即买,直接通过电商、线下等多种立体销售渠道直接促进非遗的销售。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时代,传承人通过新媒体技术展示拥有个人风格的独特作品,而消费者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私人定制”,对于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有非常好的推动力。
新媒时代,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新媒体所带来的多元化文化冲击了传统文明,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非遗传承“后继无人”。
1.新媒体所带来的多元化文化冲击了传统文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不断推进,外来文化对中华民族本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加上城镇化所带来的空心化等问题,都在客观上使得我国传统文明逐渐在当代社会丧失了存在的土壤。
与此同时,工业化的持续推深化,也在客观上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模式,人的需求也同样随之发生了改变。这种情况之下,很多传统手工艺非遗产品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更是无力抵抗工业化大生产的冲击。虽然工业化生产在某种程度上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技术、资金方面的支持,但是也同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新媒体时代非遗传承“后继无人”
现如今,非遗传承人老龄化趋势比较明显,非遗学习成效非常慢,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年轻人对于非遗传承缺乏兴趣和深入的认知,多数人对于非遗的认知基本上停留在概念层面,也很少主动关注非遗,导师非遗传承“后继无人”。
借助新媒体做好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工作,我们需要利用新媒体的数字化优势优化非遗传承与发展工作,充分利用新媒体强化非遗文化宣传工作,同时要注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非遗互动传播,强化新媒体环境下的非遗深度传播。
从本质上来说,借助新媒体开展非遗传承和发展工作,其本质是“以数字采集、数字处理技术为基础,以非实物形态将非遗文化遗产再现出来,并借助互联网加以新的解读、存储以及传播,开发新的利用方式”的系统化过程。就目前来说,基于新媒体的非遗传承,涵盖了数字化展示、数字化存储、数字化设计、数字化虚拟现实等多方面的新技术。系统性原则、完整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开展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多样性,采取针对性手段加以保护和传承。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数字化格式的照片、音乐、录像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地保存下来,还可以借助数据库技术加以针对性的管理,并提供检索支持。这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而且也能够更为长久地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与此同时,将传统为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之后,通过包括3D技术在内的可视虚拟技术,形成动画、虚拟空间等,配合音频、视频等资料,将这些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以更为直观、真实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更好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创新工作。数字化技术体系的建构,在客观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以有效地、完整地保存下来,原汁原味地交到后来人手中。
相对于传统非遗文化宣传工作来说,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数字化非遗宣传工作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首先,数字化宣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宣传的束缚;其次,数字化宣传改变了传统非遗文化实物展示的静态模式,利用包括3D技术在内的多种技术,转化成可供网络传播的新形式、新内容。最后,数字宣传有效整合了多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形成了更为具有交互特性的双向传播模式,并逐渐取代传统意义上的直接展示,不仅成本更低,而且也有效打破了时空条件对于宣传的限制。
现如今,网络平台非常发达,网民数量也大大增加,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非遗互动传播,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普及非遗知识,做到静态展示与动态活动有机融合,线上线下、政府民间、学校企业、平面媒体与直播平台协同配合。在追求立体化、全方位的同时,更多地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跨越时空的互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对于非遗传承的肤浅、泛泛的传播和解读不利于非遗的长期传承和未来发展,也会大大降低人们对于非遗的认知,对于非遗传承来说不仅没有益处,反而会有阻碍。非遗是留存到今天的文化财富,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重要的精神价值。传播者的功课,如果没有做细做足,是难以理解和驾驭的。这样一来,可能会失去文化传播的焦点,没有触及根本,难以打动人心。因此,我们在利用新媒体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必须要做好深度挖掘与传播。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其虽然大大冲击了传统文明,但是也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更多的途径和载体。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借助新媒体做好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工作,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