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凌[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昆明 650504]
英语散文名篇“Of Studies”是弗朗西斯·培根最具影响的议论文之一,汉语译本有不下十种。文章保持了培根惯用的论说小品文方式:专题专论,平处见奇;不求大议,工在小品。正如为培根散文集作序的Oliphant Sweaten所说,培根的文章思想精密,语句简洁。在他早期的论说文中,词句干脆,含义饱满而措辞警策,往往一语破的。“论学问”即属于这一类,而后来的文章里却又有典雅从容、着色彩明之作。他的六十余篇传世散文名篇主要收录于《论说文集》(又译《随笔集》)“The Essays”中,每个话题都以“Of ____”(《论____》)字样为题。国内读者最熟悉的散文“Of Studies”就是这样一篇作品,讨论的是Studies的重要性、具体做法和它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启示。为何诸多译本中对这篇散文的主题词解读不尽相同?这里的Studies究竟是指什么?培根真正关切的话题到底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有必要重新挖掘这篇文章的主题意义。
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文理兼长,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先驱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他的身份复杂,从业面广,既投身政治,做过国会议员、律师、检察官,又做过政府顾问,擅长写作,又热爱学术,致力于科学研究。培根真正所长的是科学和哲学领域的研究,他的写作思想大体与之有关。在其代表作《学术的进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对文学的一个特殊见解。书中开篇第一句话说:诗是学术的一个部分。他认为,诗与学术不必二分,诗还可以用散文来表达,因此,无论是诗歌也好,散文也好,其功能之一就是可以用来传达学术思想。这个认识大大超越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思想家对文学的看法,也正是培根文学风格中不可忽视的特色所在。培根以前的文学家们认为,散文体的历史即便改用韵文来表达,只能是诗体意义,不能称其为历史;但培根“秉承了蒙田随笔的传统,把随笔散文也看作学术的组成部分,且同时赋予深切诗意”。从这一点来讲,培根是不会舍弃诗歌散文这样的文学体裁来传递他独到的学术见解的。尽管他的那些小品文不见得表达了多少深刻的主题,但力图超越平常人的见识,从普通的生活话题及场景中启示人性行为伦理,则是培根一贯追求的创作主题。
桑兹伯里在他的《批评史》中对培根的《论说文集》有一段评语:“《论说文集》中除了‘Of Studies’一篇外的所有内容,事实上对于批评毫不相干。‘Of Studies’家喻户晓,无须援引;它染有太多作者早期的含蓄风格,无以概括分析……作者的教导对于‘Studies’的批评功能来说,并不比它的所有其他功能多出什么。”可见,“Of Studies”一文有着深刻的批评作用。这种批评不是粗暴的说教,而是让人们对一般事物的看法有所突破,有新的发现。求知正是文艺复兴的精神,作为文艺复兴旗手的培根更不可能例外。培根自己就表示过:“言语或论证的产生并不是一种发明,不是去恢复或是重新唤起我们已知的东西,而是去发现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培根首先是个学者,他的文章相当程度上都是在传递他的学术思想,离不开他治学的行为习惯。这个认识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超越对Studies产生的一般化的理解。于是,我们产生了这样一个新的理解:培根所论的真正主题非“读书”、非“学习”,而是“研究”“治学”“做学问”“培养学术思维”,综合起来,就是“论研习”的意义。
培根用一篇专文讨论Studies,其真正用意在于讨论“研习”的重要性。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理据。
伽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在《翻译的政治》中指出:“在个人生活细节里所体验的对正确文化政治的深刻认同,有时是不够的。语言的历史、作家所处的历史时刻以及翻译中和用于翻译的语言的历史,也必须予以玩味。”了解培根所处的社会时代、文化背景及其个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对于我们理解其作品的思想大为有益。欧洲哲学家们不无根据地指出,对培根的哲学思想影响最大的是17至18世纪的自然科学思维。他最大的思想贡献之一是提出了新归纳法的哲学研究体系,这个成就得力于当时社会环境下科学对民众的思想改造。“对于培根来说,决定时代在历史进程中地位的标准是科学和艺术的状况。”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他认为科学精神、学术态度仅仅在科学领域来唤起和培养是不够的,应该尽量普及到每一个人。“对于个人幸福的欲望通常不能胜过对于更加广泛幸福的欲望。”“若是这一点实用于民众事业该有多好!”作为一名科学家和思想家,研究工作是培根的日常行为,也正是普通人所缺乏的基本素养。培根用一篇专文讨论研究的重要性,说明研究的行为习惯及意识对于人们处理日常生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论研习”的探讨是符合作者的创作背景特征的。
理解“Of Studies”这篇文章的逻辑,大概又得回归到那个原始问题:作者为何要谈Studies?这个问题前文已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角度做了较多讨论,它已构成了作品的文化逻辑基础和创作基础,在此就不赘述了。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探讨这里面的逻辑因素,即把“研习/研究”作为全文的主题,看它能否形成贯穿全文的逻辑核心。通读全文后,我们可以梳理出基本的行文思路:(一)谈Studies(研习/研究)的作用;(二)实施Studies(研习/研究)的方式。显然,“研习”或“研究”这个主题是符合全篇结构发展的。如果这个结构粗略了些,不容易看到“研习”在逻辑脉络上的适用性,我们可以再具体一点,将全文分解为12个层次和小节:(1)Studies(研习/研究)给人带来的好处→(2)专家与博学者的区别→(3)不同人群在Studies(研习/研究)上的不同行为及实施效果→(4)Studies(研习/研究)对人天资禀赋的弥补作用→(5)三类人对待Studies(研习/研究)的态度→(6)阅读的意义→(7)怎样阅读→(8)读怎样的书→(9)读书怎样改造人→(10)不同学科的知识怎样改造人→(11)恰当Studies(研习/研究)同恰当运动的类比→(12)Studies(研习/研究)对不同思维缺陷的人的改造作用。很显然,把Studies理解为“研习”,在全篇的行文逻辑上完全是通畅且合理的。相比之下,“读书”只是Studies这个话题下的一个组成部分,重点在第6、7、8、9四个小节里被讨论到,属于Studies的一个下义概念,不足以充当全文主题。而“阅读”毫无疑问是“研习、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式,所以,作者才会用了较大篇幅(也只占全文的三分之一)来谈论这个话题。
这个话题为何由培根来谈及?首先,培根是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他的很多思想成就都与其毕生致力的学术方向密切相关。他有着唯物主义的哲学主张,是实验科学的创始人,也是近代科学归纳法的倡导者,极为重视观察法和实验法为手段的科学研究,也因此发展出了严密的实证逻辑思维。他所谈的Studies,体现了培根本人非常开阔的学术视野,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语言学、历史学、文学等领域,强调Studies(研习)的意识和应用价值在这些领域内的重要性,反映出一位成熟学者所看重的敏锐的研究态度和严谨的研究行为。其次,回顾培根的著作,从《论说文集》(1597)到《关于自然解释的序言》(1603)、《论事物的本性》(1604),再到《论学术的进步》(1605)、《伟大的复兴》(1620)等,他不断用学术的力量在论证知识的巨大功用和价值,批判无知蒙昧的危害,提出的那句“知识就是力量”至今警钟长鸣,言犹在耳。“Of Studies”所揭示的留心生活、用心观察的研究态度与治学精神与他的思想轨迹、学术化的著述风格路径一脉相承,正好构成了“论研习”主题孕育而生的丰润土壤。
如果说以上理由为我们提供了判定“Of Studies”文意的佐证,那么,从文章本体出发找到的语言理据、文本理据,更能帮助我们确定这个语篇的主题。
(1)词形理据
英文单词Study作名词用时,主要意思是“学习、研究、检查”,次要且非常用的意义有“房间、典型”等。在本文中,后面几个次要意义很容易排除,其基本意思应为“学习、研究”。文章标题处用它的复数形式,只有几种情况:①学业;②研究;③学科。理解全篇意思后知道,这篇文章不是讨论“学科”及其门类的问题,而与“研究”概念关系更加紧密。譬如,我们在谈到“某种领域的研究”或“×学”的时候,常用的形式就是“~ Studies”或“Studies of~”,如American Studies(美国研究),Studies of the Dais(傣学研究)。
(2)词语理据
我们利用Simple Concordance Program(SCP)和Textanalyser 统计工具对这篇仅有505 词的小品文进行词语分析,可以从节点词(Node Word)、关键词(Key Word)入手,生成主题词表,根据参照语料库(Referential Corpus)(长于被检索文本)的关键词频次数据,得出被检测文本的关键值。关键值越高,说明该信息越重要,在检测文本语境中越具有凸显地位,该词意义对语篇意义有关键作用。我们注意到,studies在这项统计中位次是十分靠前的,使用频率是参照语料库的115.35倍,属于高频度用词。而且,在其前面的6个词虽然参数较高,但无论是在本文中的出现次数(未进入本文出现频率最高的10个词之列),还是语义特殊性上,均不能构成本文的显著关键词。因此,Studies理所当然地成为本文最重要的关键词,其意义的特殊性必然凸显。
(3)词语搭配理据
文中有几处Study 作动词用的地方值得我们关注。因为它与支配对象(宾语)构成了特定的行为方式,我们可以从它们的语义搭配关系上判断出其真正的意思。最后一段这样写道:“So if a man’s wit be wandering,let him study the mathematics…If his wit be not apt to distinguish or find differences,let him study the schoolmen…If he be not apt to beat over matters…let him study the lawyers’ cases.”很明显,study是研究和学习的意思。尤其在第二个层次中,study的宾语是人(the schoolmen),应该理解为“研究某一类人”。若将study理解为“读书”“阅读”,哪怕是“读”这样的字眼,也不能构成合理的语义关系。而“研习”这个主题很好地诠释了各个层次上的行为特征和不同搭配意义。
培根的散文名篇“Of Studies”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英语文学作品,汉语流行版本众多,在中国读者中有着较高的认知度。但是,由于出版时间久远,相关的文献资料有限,作者的创作动机及真实思想无法从其本人的相关评述中得以确证,导致汉语译本对原作的诠释方式多有不同。本文从原作主题解读入手,采用文献研究、背景考据、平行文本比读、语料库统计等方法,从语言分析、创作逻辑、语篇文意等角度,寻找多个理据,论证了原文的真正主题,努力证明“论研习”才是作者撰写此文的真实意图。本文旨在前人优秀译作的基础上,找到可以完善的主题视角,抛砖引玉,借此对一代文豪的文字精神做进一步的亲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