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南靖 3636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综合素养的十个核心词。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课程内容……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1]这里的“结果”“过程”“数学思想方法”及“层次性和多样性”,都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敦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必须关注知识的获取,并关注数学思想的形成;关注层次性,也得提倡多样性……“核心素养”是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度学习就是在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不仅要挖掘其中蕴含的隐性知识,还要建立起数学思维和方法等。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调整、优化课堂学习内容,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实现素质提升。
深度学习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知识的探究过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对知识的自我建模,掌握实用高效的学习方法,体验探究学习取得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乐学,真正实现自我学习和成长。同时,深度学习能进一步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类比、甄别,构建知识模型。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既要让学生获取应有知识,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理念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深度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大胆尝试、不断探究,有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提升。
深度学习为学生搭建宽阔的学习平台,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赋予质疑问难的时机,留足猜想验证反思的时间,使学生“敢想”“会问”“能反驳”,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现思维碰撞,领略“一题多解”的神奇,感悟“抛砖引玉”灵感,尝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妙用,有效地拓展数学思维,让思维富有创造性。
《课标》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1]这里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数学活动经验”等,要求通过数学学习来提升综合素养,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有赖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通过深度学习,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在思考中感悟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全面发展奠基。
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立足其心理特征和学习经验,精心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有效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有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创设这样一个故事情境:从前有位财主的三个儿子从小不爱学习、不动脑筋,他临终前在继承财产的问题上,给儿子们留下一个难题:“小儿尚未成家,得之一半;二儿虽已成家但子嗣尚幼,得三分之一;长子家业就,仅得九分之一。”面对家中的17 头牛,三人皆束手无策。邻居一老人热心为他们解决此事,他把家中唯一的一头牛牵来“送”给他们,私下对老三说,“你‘一半’只能得8.5 头,给你9 头,你占大便宜啦”,又对老二说,“你三分之一不足6 头,算上我的牛,给你6 头,你赚大了”,对老大说,“老大,你占九分之一,你分得不足2 头,我优惠地分给你2 头呗”。三个儿子对邻居老人感恩戴德、连忙道谢,最后老人把自己的牛牵回家了。此时,教师不失良机地提出问题:“为什么老人先‘给’牛后又可以把自己的牛牵回家呢?”学生迷惑不解。教师追问:“大家想知道为什么老人可以做得到吗?”学生们兴趣高涨、跃跃欲试,教师顺势引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课题。这样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有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深度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
小学生好奇心强,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疑问。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威严使得学生欲问却止,抑制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学贵在疑”,提出合理有效的问题,常常比解决已有的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并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引发认知冲突,进而通过“操作探究、实验验证”等解决问题冲突,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程度,真正做到深度学习。
例如,在《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教学中,教师可从如下例题入手:“笼子里有鸡和兔,共有8 个头和26 条腿,试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有的学生想,能不能通过假设法解决问题,即“如果全是兔子,会有32 条腿,腿的条数多了;如果兔子只数是7 的话,腿就是30条。以此类推,就可以得出答案”。也有学生可能会质疑:“如果有100 只鸡和兔,要列表假设的话太麻烦,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教师可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路,然后找出“喜欢的方法”“说一说为什么”,最后集体评价、比较总结,通过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又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总结回顾时教师可以提出:“谁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老人分牛’的奥秘呢?”学生能说出:“因为三个分数的和只有17/18,而不是等于1。最终只分了17 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多维思考,实现深度学习,也培养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数学教学的最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丰富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层次,让思维富有创造性。
例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整理和复习》时,在学生完成知识“思维导图”,列出单元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问题:“你能找出‘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与‘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吗?”“如果有一个三角形,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引导学生拓展迁移。学生通过独立尝试或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可以把三角形看作‘上底是0’的梯形,根据S=(a+b)h÷2=(a+0)h÷2=ah÷2+0×h÷2=ah÷2,就可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可看作特殊的梯形。”“可沿着三角形高的中点与底平行的方向剪开,把上面的部分经过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三角形的底相等,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S=a×(h÷2)=ah÷2,就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见图1)教师设计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挖掘学生创造思维的深度。
图1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提升的关键步骤。教师应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创设有效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拓宽学生思维,让学习更具深度,提升数学综合素养,真正实现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