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含玫 任钰竹 宋秋月 何俊烽 梁翠凤
摘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境内语言非常丰富,现有的少数民族语言,都是经历了历史上语言功能竞争的考验而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些语言发展至今成为本族母语,是客观实际需要决定的,都有其客观必然性。然而,目前有不少民族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民族语言保护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保护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如今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在迎来难得历史发展机遇的之际,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传承和保护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难题,是一个亟待研究和破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地区,是全国民族语文工作面较广、任务较重的省份之一。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语言;现状;保护;传承
一、广西少数民族语言的特点
(一)多样性。广西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十分丰富,居住着壮、瑶、毛南、京等11个少数民族,除了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他10个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广西总人口为492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的54.8%,其中壮、苗、侗、彝等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就是续写文明,然而,广西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现状堪忧:
(二)艺术性。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多,丰富的少数民族语言为广西的语言艺术提供了十分广泛的发展空间。广西作为民歌的海洋,各族人民能歌善舞,有丰富的语言文化生活。除了壮族山歌、侗族大歌外,还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电视广播类节目,如广西电视台的《壮语新闻》,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的《为你读诗(壮语版)》、《壮语听天下》;部分县市自制的反映当地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的专题社教类节目,如武鸣的《壮乡风情》、靖西的《五色糯》、那坡的《尼来尼傣》等。这些风格各异的节目深受大众喜爱,不仅有利于提高民族语言的艺术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与传承了少数民族语言,提高少数民族人民对民族语言的认同与发扬。
二、广西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现状
(一)民族语言地位较弱,发展濒危。受到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不便的影响,部分地区语言沟通、文化交流相对比较闭塞。民族语言使用人数较少的民族为了更便捷的与其他民族交流沟通,往往会学习普通话或其他第二语言,使用通用的社会语言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工具,这样会使本民族语言使用地位弱化,部分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出现断代的风险。
(二)语言构成复杂。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分布有壮语、苗语、仫佬语、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但受历史、地域的影响,各民族支系间在语言、习俗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给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带来了困境。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升级,语言信息传播媒介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学校教育、电视广播、各类网络信息的共同作用下,加深了广西母语断代的现象。我国新媒体系统主要的语言环境是汉语和英语,这就意味着少数民族群众在利用互联网接收外界信息时以中文或英文为主。这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少数民族人民使用本民族语言的频率,也弱化了民族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地位。这种现象的出现会使区内少数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慢慢消失。
(四)经过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不断努力,目前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区内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属于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民族种类多且语言情况较为复杂,资金投入、技术、人员等一直都是制约广西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传承研究工作中的因素。民族语言在传承过程中基本依靠口头语言,没有相关的文献和文字资料,在第一手语言资料的收集和记录中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工作量巨大,而相关的投入较少,给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五)少数民族在语言教育方面投入力度不够,民族母语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和使用空间都大大缩小。虽然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学校大多实行双语教育,但为了减轻孩子们的学习压力、、缩小教学难度,教师通常会选择普通话作为课堂中的沟通语言而忽略民族语言的教授。同时汉语作为我国的通用语言,孩子们从学习知识、考试升学、跟上社会新信息发展角度出发,更乐意学习汉语。且受制于师资力量的缺乏,民族语言在聚居地区没有与时代保持同步,教师无法精确的使用民族语言解释课本内容,也就间接给民族语言的传承造成了阻碍。
三、广西政府政策的支持
2018年8月1日,广西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宣布《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條例》正式施行,标志着广西民族语文立法取得历史性突破,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进入了一个依法保障、规范管理的新阶段。该条例立足广西实际,既借鉴了新疆、内蒙古、云南等省区民族语言的立法经验,又体现了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区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工作原则、政府职责、双语教育学习、和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一)政府机关带头使用“双语”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得到广泛重视,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的重要保障。《条例》规定了4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提倡和鼓励各民族干部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加强“双语”干部的培养和使用;二是明确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公务领域的使用,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有关机关、单位的印章、牌匾、政务网站、政报以及重大活动中的使用;三是规定少数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诉讼的权利;四是规定对学习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鼓励措施,包括对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给予职位倾斜,对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给予条件放宽等。
(二)加强“双语”人才培养
当前,区内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一部分少数民族语言已然处于濒危状态。学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校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条例》规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具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化元素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场馆建设和旅游开发等;应当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料库建设,加强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的抢救、保护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抢救、保护、研究工作;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学纳入基础教育,开展学前及中小学阶段的双语教育;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面的学科和课程。同时规定了对“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
(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纳入公共服务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切实保障各民族群众平等使用语言文字的权益,使其充分享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公共服务,《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提供经费保障;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编译、出版各类读物、音像制品,支持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频率、頻道或者专题节目、栏目;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和出版工作;交通运输、卫生计生、工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税务、公安、司法行政、邮政、通信、金融等公共服务机构应当提供“双语”服务。
(四)用语用字规范化写入法律
为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社会用字管理,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条例》规定了几条措施:一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机构等有关部门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方面的职责;二是广播影视、图书报刊、网络、文艺演出、公共服务等领域在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时,应当使用规范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三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相互翻译或者转写时,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及规律。同时,《条例》还对歪曲、贬损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干涉他人学习或者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情形作出了处罚规定。
四、少数民族语言消失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民族文化以民族语言为灵魂,少数民族语言一旦消亡,会对一个民族的自豪感、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重大损失。民族自豪感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形成的,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得到社会的认可与重视,民族语言的不同体现了它自身的民族特色,这种民族特色在无形中增强了各民族的文化自豪感。这是促进社会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如果少数民族消失,该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也会大大削弱。
(二)民族语言的消失会影响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是由56个民族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构成的,正因为有少数民族语言的存在,中华文化才多姿多彩,例如苗族的侗族大歌、广西山歌、布依族的八音坐唱等。如果少数民族语言消失,民族文化就会缺少特色与创造力,少数民族文化会变成没有灵魂的文化,久而久之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就会消失殆尽。
(三)少数民族语言消失就会失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资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会利用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来发展特色旅游与特色文创产业,用充满民族特色的民族语言作为招牌吸引游客,例如侗族大歌。保护民族语言就保护民族文化,通过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来保护经济资源的多样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少数民族人民脱贫致富。
五、广西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一)有利于广西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经过上时间的磨合,各民族已经形成了和谐稳定的生活现状,形成了良性的社会共存关系。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自我认同的基础。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语言存在着复杂性、丰富性的特点。尊重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能够促进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已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社会生活。因此,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可以有效的维系民族团结,有效保护少数民族同胞的民族情结与情感。民族语言的消失会给民族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和创伤,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二)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掘与保存。民族语言不仅是沟通与交流的工具,也承担着各民族文学艺术等文化形态的内涵与魅力,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特质。通过加强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可以有效挖掘民族语言中的文化特质,从而丰富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
(三)民族语言既是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语言的国家,民族语言问题不仅是民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关乎国家安全和统一的大问题。保护民族语言文化遗产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保障民族平等、提高民族素质、助力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不仅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各级政府也先后颁布文件要求对民族语言进行抢救与研究。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民族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对它的保护与传承关乎民族精气神的提升,意义重大。
六、广西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的措施建议
(一)政府进行政策支持,加强引导,营造良好的民族语言使用环境
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的指导思想,加强广西各级党政组织机关的组织能力和对政策法规的落实执行能力,这是当前各级党政机关在少数民族保护方面的基本要求。中国的民族政策是处理好民族关系,增进民族感情,促进地区稳定的保障。区政府应当从少数民族语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则出发,制定工作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落实到位,从政府层面实施民族语言的区域保护,鼓励全区少数民族全面使用民族语言,写民族文字、办民俗活动,举办各种民族节日,形成浓厚的使用民族语言的氛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并且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除此之外,区政府应当首先明确民族语言的使用功能定位。作为社交工具的民族语言进行合理引导就能得到良好发展,而作为文化传承的民族语言则需要加强保护,培育语言传承人,避免民族语言断代。因此,广西政府应当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调研,制定最优保护传承策略,加强资源方面的引导,提高民族语言传承与保护的影响力。
(二)加强民族语言研究,分析民族语言特色与发展规律
加强民族语言研究不仅是要拓宽研究的广度,还要从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多角度的进行研究分析,使少数民族语言更加丰富、立体;也不能仅局限于对语言资料的搜集,还要分析其语言特色和有规律性的系统特点,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制定正确的发展政策。
(三)以智能化的方式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
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力度保护广西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以防止民族语种的消失,注重对其有声资料的收集,例如环江毛南语、那坡彝语、侗语等语种的记录,建立有声数据库;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其他民族语言的传承,由政府牵头设置专项保护资料库。将民族语言与数字媒介相结合,建立系统的数字资源,通过数字网站、智能化图书馆、少数民族字词典和档案管等方式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记录与保护,便于查询和长久保存;并加大力度培养高级复合型少数民族语言翻译人才,开发推广智能语音翻译软件,将广西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工程做得系统化、规模化和智能化,以“互联网+”的方式对广西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保护与传承。
(四)构建多元的语言产业结构,在语言产业的发展中寻求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对广西少数民族语言的产品结构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拓展经济、新媒体、文化等方向的发展,在促进民族语言产业结构多元化的同时反向推进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一方面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对民族语言文化进行推广,通过搭建全国范围的针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手机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建立起面向全广西各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的系统宣传和推广,并注意在这样的宣传过程中要结合有声语言和民族生活特色的镜头展现,在展示原滋原味、生动真实的民族风情的同时体现民族语言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实际合理的对语言旅游产业进行开发,打造以体会和学习民族语言为目的的短期学习和旅游产品,既能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能寓教于乐,让消费者开拓视野、学习民族语言和文化,同时在无形中宣传和保护传承了民族语言。
(五)加强少数民族语言人才的培养,用民族语言教育延续功能性传承使命
广西少数民族语言的传统与保护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就需要更高素质更专业化的民族双语或多语人才。目前新形势下的民族语言人才应当是能够进行双语或多语研究与教育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培养这样的人才。民族语言的希望在孩子们身上,学校家是民族语言让孩子们穿绳的重要渠道,广西多采用双语教育,而这种教育形式的困难主要表现为师资少和语种多等现实性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广西应该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开展民族双语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民族双语教学可以有效丰富和活跃课堂内容与氛围,在学校不定期的开展民族特色活动也可以营造民族语言学习的环境氛围,提高孩子们对民族双语学习的热情;同时,广西加強民族双语教师的培养和对民族语言保护与教学的财政支持力度也是重中之重。民族语言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少数民族青年保护本民族语言的意识,还可以增强他们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和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