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艳
摘 要: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表示”和“交流”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
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新课标提出的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表示”和“交流”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
关键词:培养;学生;数感;意识
一、创设游戏活动情境,启蒙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不断积累与体验。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大胆地用数进行交流,促使学生加深对数的体验。
在苏教版小一上数学一单元中《6-9数的认识》的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在游戏景境中数一数,数出具体事物的数量,然后让学生用计数器、小棒来拨一拨、摆一摆,拨出或摆出相应的数,接着让学生在本子上采用喜欢的符号画一画,画出相应的数,紧接着引出用简单的数字来表示。如6个小朋友在玩套圈我们用数字“6”表示,再让学生写一写。最后,通过儿歌“6像口哨吹声音”让学生记一记,记忆了“6”的形。并让学生知道“6”在“5”的后面,比“5”大1。
整节课中,学生从游戏情境中由具体事物到半抽象事物,再过渡到图画、符号,最后抽象出数的过程,他们就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数的意义。因此,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只有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将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的数感意识能够得以萌芽和发展。
二、联系现实生活,培养数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教学苏教版小六上数学《圆的面积》,在进行圆面积公式运用时,出示问题:用一根长3米的绳子把一头牛拴在木桩上,求这头牛能吃多少平方米的草?农村孩子就会很快根据自己生活实际和有关圆的认识,知道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半径,牛吃到的草的面积就是求这个圆的面积。但城市中的学生就不是很理解这个题意,还需要老师用图示加以讲解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从而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从而培养良好数感。
三、在估数的过程中,训练数感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用得较多,加强估算教学既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渗透“生活数学”的意识。
苏教版小学二下数学学习近似数时,学生在解答“一套杯子24元,一个热水瓶28元,买这两样东西带50元够吗?”这样的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解答如下:把24看20,把28看作30,20+30 = 50,50元够了。但实际计算发现50元是不够的。
教学时,我们不仅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悟到估算的价值和作用、还要让学生在掌握了估算的方法后,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感受“进一法”、“去尾法”、“四舍五人”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学习估算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各种估算方法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愿意估算、主动估算、自觉估算、灵活估算,积极灵活地把估算应用到估算中。教师组织估数活动,使学生观察、体会数的情境,结合现实素材感受数的意义,对数量作出较准确的判断,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感。
四、要讓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使学生感应数感的存在。
我在教学苏教版小一下数学五单元《元角分——小小商店》时,我以模拟逛商场为题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布置了三个展台,价格有整元、整角的,也有几元几角的。通过真实的买卖活动,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的认识,并尝试了不同的付钱方式,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体验关于钱这方面的数感;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数感,就一定要努力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相互启迪,共同进步。
五、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
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教学苏教版小二上数学五单元《我们身上的尺》,我首先让学生认识了身上的尺,再让学生进行测量“一柞”、“一庹”、“一脚”、“一步”,接着让学生用身上的“尺”来量一量课桌、黑板、教室等的长度。
学生根据亲身经历测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感知了这些身体的尺的大小,而且在解决问题时能灵活选择。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数感。
总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性地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数感、发展数感,能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从而更好地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 李露红.“数的认识与运算”与数感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9(23):75-77.
[2] 陈兴良.巧设学习路径 培养学生数感[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