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毅 高靓
摘 要:为完善教材中钠与乙醇的实验方法,将教材中重复率低,原料浪费较大的实验改为封闭化、一体化、集约化的实验装置,实现了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现象的观察及产物验证的一体化探索,不但降低了实验成本,而且实现了学生分组实验的可重复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安全性强,能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为化学课堂教学和实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乙醇与钠;利用率;一体化;实验设计
钠与乙醇的实验是人教版《必修 2》中重要实验之一[1]。本实验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意在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对乙醇结构的了解。
1 问题的提出
教材实验:“在盛有少量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小块新切的、用滤纸擦干表面煤油的金属钠,在试管口迅速塞上配有医用注射针头的单孔塞,用小试管倒扣在针头上,收集并验纯气体,然后点燃”。在化学必修二实验教学中,本实验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达到对实验反应的认识[2]。但實验装置(图1)存在一定的不足:
(1)反应装置可重复性低,实验结束后,乙醇浪费严重,过量的钠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不符合实验安全和绿色化学的要求[3];
(2)按教材实验操作,若要检验气体产物,点燃前必须对气体验纯,这不但提高了实验操作的复杂度,也势必增加原料的使用量;不但降低了原料的利用率,也增大了实验成本。
(3)而当金属钠的用量较小时,生成的氢气速率较慢,点燃时火苗较小,现象不明显。
2 实验的探究
2.1 探究思路
基于绿色化学的探究立足于教材经典实验,按照教材实验分析要求,从提高原料及原子的利用率的角度出发,寻找中学阶段常见的实验材料,尝试进行一体化探究,生活中连通器为实验改进提供了最初的灵感。
2.2 探究实验
2.21 实验设计
结合教材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实验,设计成如图2的改进实验装置。
2.22 实验改进
(1)改进实验设计,选用中学常见仪器,通过长颈漏斗调整产生的压强差,保障燃烧时氢气的供给量;
(2)用U型管代替试管,形成联通的一体化装置,为实验的可重复性提供了条件;
(3)拔掉橡胶塞即可点燃,无须对氢气验纯,简化了操作,同时提升了实验的安全性。
2.23 实验过程
(1)连接好装置(图2),将已吸干煤油的绿豆般大小的金属钠插在针孔上,塞上单孔塞。
(2)观察到金属钠迅速下沉落在铜丝表面,由于氢气的不断产生,几秒后开始上浮,右侧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不断上升,左侧U型管内收集有少量的氢气。
(3)拔掉橡胶塞的同时,立刻点火,观察到有稳定的火焰,持续3~4秒。
(1)反应结束后,盖上橡胶塞,即可进行下一组重复试验。
3 实验的优点
(1)通过对装置的的改进,形成了一体化联通装置,使实验操作更简便、更安全。
(2)整个实验过程可以使学生直观感受气体的生成,学生点燃时不再畏惧,同时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
(3)通过实验的设计,实现了乙醇的再利用,减少了反应物金属钠的用量,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实现了反应装置的可重复性。
(4)实验装置简单,不仅适合于课堂演示,而且适合学生分组实验。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2(必修)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4,57.
[2] 王磊、陈光巨、王明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3—15
[3] 王后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