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培宾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標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导下,砥砺奋进,硕果累累。
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实现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关键词:经济思想、转型升级、供给侧
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指明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制定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写入宪法。
2017年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根本立场、政治保障、制度基础、主题主线、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内外关系和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行动指南,对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通过“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经济呈现结构改善、动力增强和质量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中国经济结构向中高端水平持续迈进。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科技引领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建立。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2.82万元,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集中体现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有关经济问题深刻分析之中,集中体现在我们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关于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之中,集中体现在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之中,体系完备、逻辑严密,是一个包含经济概念、经济范畴、经济判断、经济推理,并按一定逻辑结构形成的思想体系。
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依据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4、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2019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
(1)推动经济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效率
“促进国民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改革主线,是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场体制机制变革。是调结构、转方式、优化经济增长路径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新时代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战略思想和方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改革主线。
参考文献
[1] 王海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J],社会视野,2019(2)218
[2] 李含琳,李莉莉,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J],甘肃理论学刊,2019(9)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