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芳
摘 要: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因为审题不清而导致各种失误,进而影响学习效率和质量。良好的审题能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数学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审题的技巧和方法,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学生审题能力培养问题进行简要分析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
学生审题能力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涉及到知识储备、思维模式以及习惯养成等众多方面的因素共同构成。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實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矫正方案,并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积极落实和科学引导,从不同方向和角度开展审题能力训练,才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能力,进而全面提升数学综合素养。
一、坚持日积月累,培养良好审题意识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日积月累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起初并没有审题的意识,很多情况下习惯按照固定思维就开始进行答题活动,结果导致答非所问。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和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意识。
比如在每次做题之前,教师都给学生留出审题的时间,避免他们直接下笔。为了使学生的审题行为落到实处,教师还可以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应该怎样完成题目要求等等帮助学生把审题行为落到实处。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的方式,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准确抓住问题核心,明确题意要求,进而实现正确的解答。总之,在小学阶段,教师的日常规范要求是培养学生审题习惯的重要保障。
二、仔细研读文字,提升思维理解能力
除了审题习惯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审题结果。这个阶段的学生,缺乏足够的文字阅读能力,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都不够完善,而解答问题总是通过文字表述来进行提问。部分学生很难从文字描述中快速理解脉络结构,读不懂题是导致错误解题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进行文字分析,逐步提升思维理解能力。
比如面对这样一道数学题:“全班45名同学,先排成人数相同的5列,然后再围成人数相同的3圈,求解每列多少人,每个圆圈多少人?”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面对45人分成5列可以达成共识,可以很快得出每列9人。但是在围成3个圈上出现了认知分歧,有的学生认为是每列中的9个人围成3个圈,所以每圈是3个人。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是45个人集体围成3个圈,所以每个圈应该是15个人。这就是由于思维差别导致的解题错误。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关键词进行仔细分析,深入明确其表达内涵,这样才能避免理解错误而导致出错情况。
三、进行标示注解,明确其中等量关系
数学题目是一个完整的语言表述,包含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学生明确其中的关系量,也就可以对其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产生清晰的认识,进而顺利构建出解题思路。因此,在进行审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整合信息,以达到有效审题的目的。
比如面对这样的数学问题:“一个菜地,长25米,宽1米,围上一圈栏杆,求围栏的长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是考察长方形周长知识的问题。切不可因为正在学习面积公式,就进行生搬硬套。明确其中长和宽是已知条件,周长是未知条件。结合周长公式就可以很快得出答案。如果在上面的题目中加上一面靠墙这样的条件,问题就会复杂很多。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接轨生活经验,明确靠墙一面是不需要围栏的,但是靠墙的是长还是宽也是不清楚的,需要两种情况都进行考虑。虽然看起来复杂很多,但是都是围绕着公式运用而展开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明确考察方向,把对应的公式关系一一列举出来,可以快速获得有效的观察认知。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题目当中包含的知识对应关系也会越来越多,学习了面积知识,长度知识也会融合在其中,还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具体考量,学生可以借助标示注解的方式,对其中的等量关系有比较清楚的认知,为顺利结题提供思路基础。
四、重视总结反思,逐步提升审题能力
审题能力是一项很综合的活动,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习惯都有考察。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审题情况的总结和反思,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才能实现审题能力的逐步提升。教师可以和学生就审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交流和分享,习惯问题、理解问题还是经验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性意见。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错题分析的习惯,是基础知识不牢固还是题意理解不到位而导致的失误,进一步深化审题能力。除此之外,深厚的数学功底和学生的审题能力也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因此,教师也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体系的积极构建,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非常重要,是提高学生效率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有效的规范,培养良好的审题意识,全面提升审题能力。
参考文献
[1] “审计”,从这里开始——浅谈学生解决问题中的审题能力的培养[J]. 曾木忠.考试周刊.2017(21)
[2] 谈如何培养中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J].苏美元.时代教育.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