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春华
摘要:提高艾滋病的综合性防治工作是控制艾滋病群体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特别是针对于高危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本文通过对现有的防治手段进行列举,寻找其中有益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以求提高艾滋病的综合防治水平。
关键词:艾滋病;高危人群;综合性防治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2-316-02
艾滋病高危人群通常指具有被艾滋病感染的危险行为,易被艾滋病毒感染的人群。本文对于高危人群的讨论范围包括:吸毒者、卖淫者及嫖客、男男性关系者以及接受血液制品者。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艾滋病疫情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分布不均,部分地区高发,整体呈低流行状态;(2)性传播途径取代经静脉吸毒和经母婴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3)中老年及青少年占主要感染者比例逐年上升;(4)感染者存活率上升,新发病人数呈增长状态。
一、目前艾滋病防治现状
我国对于艾滋病的防治已经有一套较为完善防治制度,艾滋病防治管理已基本形成“政府组织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格局。
按照多年累积的防治工作经验来看,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的艾滋病防治教育具有较大困难,这取决于高危人群的特点,这部分人群往往被社会边缘化,行踪隐蔽难以接近,宣传人员无法召集统一宣传教育或是行为干预。目前,除了针对基层人员进行大众宣传教育外,针对于高危人群还增加了:
(1)娱乐场所内目标人群外展干预服务,即针对性的将当地娱乐场所,包括发廊、洗脚屋、酒吧、夜总会、按摩、桑拿、茶室、KTV 等进行情况排查,确定干预检测的具体数量与地理坐标,在街道办、派出所等相关行政部门的协助下,每月针对娱乐场所开展一次外展干预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定点发放宣传材料及安全套、定时安排相关培训并长期提供相关咨询服务、针对可确定人群进行面对面健康教育、鼓励宣传采血检测、进行长期的同伴教育知识宣传等。并配合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 HIV 筛查阳性者的采样、告知咨询和本人真实信息的采集工作;
(2)艾滋病快检和咨询服务,一是对求询者提供检测前咨询、HIV 感染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是否进行快检、快检结果出来后开展检测后咨询。二是对性病就诊者(无论是否诊断为性病)和艾滋病疑似症状就诊者按照知情不拒绝原则提供艾滋病快速检测和咨询,并登记咨询记录和检测结果。同时对 HIV 快检阳性者提供有效转介服务并登记备案。要求基層艾滋病防治人员接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
(3)针对艾滋病重点人群的检测服务,根据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建管站等多种渠道确定艾滋病重点人群分布,随后在以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口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和检测动员,采集相关血检样本,并进行样本HIV 筛查检测,按规定将筛查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进行信息登记;
(4)感染者和病人的检测服务,即对于基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的管理,除了要定期和 CDC 沟通联系,取得辖区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的数量及有关信息外,还要协助 CDC 定期完成辖区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的随访和艾滋病相关的检测工作,并做好随访检测记录,协助 CDC 定期完成辖区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将艾滋病正确知识传播给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防治恶意传播艾滋病的发生。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要求,要求的随访检测频次为感染者 2 次每年,病人 4 次每年。
二、艾滋病综合性防治面临的困难
艾滋病具有传播速度快、治愈难度大、潜伏期长、隐匿性强的特点,给其综合性防治工作带来较大的操作性困难。社会对于艾滋病患者与高危人群的不了解与恐惧、歧视激化了整个群体的抵触性,对于艾滋病检测工作不配合,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与干预工作。
同时高龄人群在高危人群中往往被忽视,然而目前的数据资料显示我国艾滋病人群老龄化趋势,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2015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6.1%,近三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1.81%,已经高于青少年感染者12.35%的增长率。一方面是感染者的年龄构成在向老年人群倾斜,另一方面是新发感染的老年人在不断增加。
再者,异性性传播人群基数大,且难控制;男同同性传播人群感染率高,不安全性行为比例高;互联网的进步,社交软件等新媒体对HIV的流行也有影响。对于社会思想的开放,社会对于男男同性及“一夜情”的性开放观念不像过去那么重视,同时媒体软件的更新也给针对高危人群的防控工作带来阻碍。
最后对于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工作人员女性比例较高,女性工作者有利于开展艾防工作中提供性病、妇科疾病诊疗服务,但由于女性生理、心理等先天条件的限制,女性的抗压能力弱于男性,在面对艾防此高危工作时,特别是深入高危群体进行艾滋病的防治宣传工作时容易畏惧退缩,不易提供更高质量服务。
三、艾滋病在高危人群中综合性防治优化措施
针对上述关于艾滋病综合性防治面临的困难特点。需要在今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高危人群预防干预中的作用。开展全民宣传教育,创造社会支持环境,把相关的卫生专题节日与艾滋病宣传结合起来,努力减轻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鼓励艾滋患者配合治疗,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同时继续加大检测发现力度,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率。
(2)扩大检测干预群体的年龄范围,考虑到我国人口迅速老龄化和中老年人群HIV感染率迅速上升的严重性,开展老年HIV感染者的发病特征与机制研究,探索更为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牢固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全面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提高宣传信息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增强艾滋病防治意识,反对艾滋病社会歧视。
(4)提高宣传教育力度,扩大干预范围。在宣传方式方面,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通过媒体软件进行性交易使得高危人群难以确定。一方面加大对网络环境的管理,对此类软件进行严厉打击;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发放艾滋病宣传材料,如在公共场所的 LED 电视屏或是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大众媒体进行艾滋病知识宣传等宣传方式开展宣传。在宣传者方面,除了原有的防治工作人员,应更多的使高危人群加入宣传者的行列,鼓励高危人群自发的进行艾滋的检测预防工作。
(5)完善咨询体系,提高咨询检测的可及性,推广检测、咨询、诊断和治疗的“一站式”服务。创新检测方式,推动自我檢测,方便有意愿的人群接受检测服务,结合全国艾滋病检测咨询月活动,推动主动检测,促进早检测早诊断,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同时强化对感染者的关怀救助,实施应治尽治,不断提高抗病毒治疗质量。
四、结语
我国的艾滋病疫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对HIV社会歧视仍然存在,政府部门及全社会的参与度不足,社会组织参与热情高涨,但能力有待加强。防治工作在高危人群中开展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艾滋病疫情流行情况的变化、艾滋病存活人数的逐年递增,仅依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艾滋病行为干预、病例随访管理等工作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需要加大对高危人群的防治干预工作。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年化问题日益突出,高年龄段人口逐年增多,需要扩大防治的年龄范围,对高危人群中的老年人也采取综合措施,控制艾滋病在这部分人群中蔓延。充分发挥医疗机构作用,扩大检测覆盖面,动员重点人群积极主动检测,尽早发现感染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方式,提高其对艾滋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加强安全套的推广,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措施,最大限度控制艾滋病的流行。扩大宣传手段和范围,针对网络环境进行相应的干预清理,避免高危人群隐匿在网络中。
参考文献:
[1]刘小涛. 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现状调查[D].安徽医科大学,2017.
[2]许小妹. 我国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规范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7.
[3]薛琴,李苑,赵建伟,栾荣生,冷冰,何先琼,廖俊,刘科,张琳,罗英. 成都市成华区“社区-疾控-医疗机构”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探讨[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7,31(04):41-4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