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明 凌宙贵 温中薇 文智能 陈肖华
摘要:目的 分析改良局部麻醉法和全麻下在纤支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03-2019.12入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因肺部疾病拟行纤支镜检查的180例住院患者进行研究,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A、B、C三组各60例,其中A组行传统局部麻醉,B组行改良局部麻醉,C组行无痛全麻,比较三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及C组的麻醉有效率比A组更高(P<0.05)。B组及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A组更低(P<0.05)。结论 和传统局麻比较,改良局部麻醉法和无痛全麻在纤支镜检查中麻醉效果更佳,能减少不良反应出现。
关键词:纤支镜检查;无痛全麻;改良局部麻醉法;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2-138-02
纤支镜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查项目之一,已发展成为确诊和治疗部分呼吸系统疾病首选方式[1]。以往开展检查时多选择局麻方法,但麻醉深度不够,同时不良反应较多,使得检查无法顺利结束。近年来,伴随医学技术发展,无痛技术在临床应用日渐广泛。靶控输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麻醉能满足纤支镜检查麻醉需求,同时能减少对呼吸和心血管循环的抑制作用,将血流动力学维持在稳定状态,该麻醉方法有着较高检查成功率,同时安全、舒适、无痛[2]。而术前联用哌替啶的改良局部麻醉方法,能有效弥补无法耐受全麻下无痛检查的患者所带来的痛苦,有着简单、经济、成功率高及对麻醉要求低等优点,便于在临床普及。本文就改良局部麻醉法和全麻下在纤支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开展分析,现阐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取2016.03-2019.12入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因肺部疾病拟行纤支镜检查的180例住院患者进行研究,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A、B、C三组各60例,3组男女比例分别为35:25、36:24、34:26;年龄分别为15-86、10-90岁、12-88岁,均值分别为(45.25±10.38)岁、(45.98±9.25)岁、(46.12±9.96)岁。疾病类型:肺不张、肺部块状影、慢阻肺、咯血、支气管异物及气管狭窄比例分别为15:14:10:7:10:4、16:13:11:6:9:5、14:15:10:7:11:3。三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有一定可比性。本研究得到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均為拟行纤支镜检查及治疗的住院患者,同时年龄未超过90岁。(2)均取得患者和其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存在大量咯血者。(2)心肺功能存在严重者。(3)存在无法纠正出血倾向者。(4)凝血异常者。(5)严重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者。(6)新近发生心梗或不稳定心绞痛或心电图存在明显心肌缺损、心肌损伤表现者。(7)已确诊为组动脉瘤有破裂危险者。(8)极度虚弱者。
1.2方法
1.2.1 仪器设备材料
BF-1T60型可弯曲纤支镜(日本Olympus);双向靶控注射泵(广西威利方舟科技有限公司);TCI-III型注射泵及喉罩(河南新乡市驼人医疗器械公司);欧美达7100麻醉呼吸机;BeneViev T8多功能监护仪;一次性雾化器。
1.2.2 操作方法
A组开展传统雾化局麻,先通过2%的利多卡因15mL进行15min雾化吸入,后用2%的利多卡因对鼻部、咽喉黏膜依次喷3次,术中结合患者的反应程度合理增加利多卡因剂量,后开展纤支镜操作。
B组采取改良局麻法,术前15-30min进行50-100mg哌替啶肌注,其余方法和A组相同。
C组采取无痛全麻,通过丙泊酚、瑞芬太尼开展无痛纤支镜检查,通过双向靶控注射泵进行丙泊酚(靶浓度为5ug/mL)和瑞芬太尼(靶浓度为5ng/mL)麻醉,后插入喉罩,经三通连接管妥善连接麻醉呼吸机,确保有效的吸氧浓度、呼吸支持和有效通气。后由三通连接管密封帽膜孔进入纤支镜开展检查。
1.3 观察指标
(1)麻醉效果[3]:优:麻醉诱导平稳,且无躁动、呛咳和血流动力学改变,顺利插管未出现损伤;麻醉维持期的深浅合适,无明显应激反应和呼吸循环抑制,肌松良好;苏醒期平稳,无过早或者过迟苏醒,循环、呼吸监测正常,肌松恢复较好,拔管合理,未出现不良反应。良好:麻醉诱导期存在略微呛咳与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维持期的深度掌握欠熟练,且存在血流动力学变化,肌松尚可;麻醉结束缝皮时略有躁动,呼吸、血压稍不平稳;出现轻度并发症。差:麻醉诱导期不平稳,插管存在呛咳和躁动,血流动力学不平稳,存在强烈应激反应;麻醉维持期的深浅掌握不熟练,呼吸、循环抑制或者不稳定,肌松较差;麻醉结束患者苏醒时间较长伴随呼吸抑制或者缝皮时存在躁动和呛咳;被迫开展拔管,且拔管后呼吸恢复较差,出现严重并发症。麻醉有效率=(良好+优)例数/总例数×100%。
(2)不良反应:包含检查中体动、呛咳以及术后不良记忆等。
1.4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 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选择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对比
B组及C组的麻醉有效率比A组更高(P<0.05)。如表1:
2.2 不良反应对比
B组及C组的不良反应率比A组更低(P<0.05)。如表2:
注:和A组比较,*P<0.05
3 讨论
纤支镜检查在肺部疾病诊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检查时多采取局麻,例如气管内滴注、局部喷雾法以及雾化吸入麻醉等,麻醉效果往往不佳。操作期间,在支气管镜刺激下患者极易出现不良反应,使其无法完善检查和治疗工作,最终会延误其病情。因此,积极探索出更加有效合理的纤支镜检查麻醉方式意义重大。
本次研究发现,B组及C组的麻醉有效率高于A组,同时不良反应出现少于A组,说明改良局麻法和无痛全麻能获得更好的麻醉效果,使不良反应出现大大减少。分析原因可能是改良局麻法中哌替啶通过作用到中枢神经阻滞中立体结构可饱和的、特异的阿片受体起效,能对部分兴奋性神经冲动传递产生抑制,进而发挥出竞争性的抑制作用,消除患者对疼痛的感受与伴随的心理行为反应,麻醉效果良好[4]。无痛全麻中丙泊酚能将γ-氨基丁酸A型受体—氯离子复合物激活,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充分发挥出镇静和催眠效果,有着起效速度快、顺行性遗忘、消除完全及在人体中消除快等特点。瑞芬太尼的起效速度较快,且持续时间较短,能迅速被机体清除,暂停输注10min就能恢复自主呼吸,长期或者重复使用无显著蓄积作用。靶控輸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能满足纤支镜检查的麻醉需求,同时能降低对心血管循环及呼吸的抑制作用,将血流动力学维持在稳定状态,提升麻醉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出现[5]。
总之,和传统局麻比较,改良局部麻醉法和无痛全麻在纤支镜检查中麻醉效果更佳,能减少不良反应出现,值得采用。
参考文献
[1]白雪燕,张云豪,陈瑞平,等.地佐辛联合异丙酚在ICU机械通气患者无痛纤支镜检查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3):516-517.
[2]高康阳,蔡小东.两种麻醉方法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2015,7(4):20-22.
[3]臧蕾蕾,孙珍贵,王莹,等.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不同局部麻醉方法的效果比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24):3668-3670.
[4]林国娟,孙建军.局部表面麻醉及复合静脉全身麻醉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效果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7,22(2):373-375.
[5]柯敏,曾慎宝,林伟,等.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小儿纤支镜检查麻醉中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5,9(8):1559-1561.
课题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自筹经费科研课题 (Z201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