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短时蓝光照射对黄疸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影响

2020-07-09 22:18凌鸿
昆明医科大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蓝光照射黄疸不良反应

凌鸿

摘要:目的:探讨多次短时蓝光照射对黄疸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15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综合平衡法,划分A组(75例,长时间蓝光照射)和B组(75例,多次短时蓝光照射),比较两组血清胆红素浓度、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B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低于A组;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临床疗效相当(P>0.05)。结论:多次短时蓝光照射能够降低黄疸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强。

关键词:蓝光照射;黄疸;血清胆红素;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2-121-02

新生儿黄疸属于临床常见病,即新生儿出生28d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体内血清胆红素含量增加,发生黏膜、皮肤黄染等情况[1]。该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其中,病理性黄疸持续时间长,倘若未及时治疗,很容易对新生儿的智力、听力造成损伤,对新生儿的正常发育不利,严重者还会导致患儿死亡[2]。临床上,主要通过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其能够降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但倘若照射时间过长,很容易引起各类并发症、不良反应等。目前,在黄疸新生儿治疗中,有关照射时间尚无统一定论。本实验搜集样本评估多次短时蓝光照射是否影响黄疸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陈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样本搜集时间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样本对象150例例黄疸新生儿。通过随机综合平衡方式,把样本对象划分A组和B组,每组75例。A组男41例,女33例;日龄2-12d,平均(7.32±1.61)d。B组男35例,女40例;日龄1-13d,平均(7.41±3.17)d。两组一般信息(性别、日龄)差异不显著,P大于0.05,可比较。(1)纳入标准:①临床症状、体征与《儿科学》[3]中黄疸诊断标准符合;②血清胆红素每天增长85μmol/L以上,反复出现;③患儿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自愿配合。(2)排除标准:①由于肝功能异常或发生损害引起黄疸;②遗传性、阻塞性黄疸;③合并溶血性贫血、呕吐等。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补液、保肝治疗。A组给予长时间蓝光照射,使用黑色无菌布遮盖患儿生殖部位、眼部,继而将其放置于蓝光治疗箱内,合理控制灯距,以35cm为宜,连续照射24h,每天1次,每隔一段时间为患儿翻身。B组实施多次短时蓝光照射,操作流程同上,单次照射6-8h,每天2次,各次间隔4h。两组均照射3-5d。

1.3观察指标

①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血清总胆红素浓度。

②临床疗效[4]: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划分显效、有效、无效。显效:全身皮肤、黏膜黄疸消失,未见临床症状;有效:全身皮肤、黏膜黄疸程度减轻,血清胆红素水平有所下降;无效:上述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甚至加重,血清胆红素水平上升。临床疗效=(显效+有效)/总有效率×100%。

③不良反应:发热、腹泻、皮疹、食欲不振。用百分数表示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选定统计学软件SPSS23.0录入实验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通过(`x±s)、(n,%)表示,各自以tX2检验。P<0.05提示实验数据存在差异。

2结果

2.1两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B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比A组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顯著(P<0.05)。具体见表1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见表2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A组低,两组之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小于0.05。具体见表3

3讨论

新生儿黄疸发病主体为出生28d内新生儿,其因胆红素代谢异常,发生血内胆红素水平升高情况,造成皮肤、黏膜、巩膜黄染,该病诱因为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异常,其严重危害了新生儿健康[5]。在儿科疾病中,该病较常见,发病后,患儿肝细胞功能差,器官发育不成熟,影响肠道内菌群建立,导致高胆红素血症风险增加。新生儿一旦患病理性黄疸,短时间内即可发病,周期长,倘若患儿体内胆红素未得到有效控制,还会损伤脑细胞。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导致多余胆红素进入脑部,对其神经系统、听力造成损伤,严重者还会导致患儿死亡[6]。临床上,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对新生儿血胆红素水平升高进行有效控制,使临床疗效进一步增强。

当前,蓝光照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应用普遍,其作用机制为胆红素可吸收光线,经照射后,被分解,以异构体形式存在,使新生儿体内非结合胆红素发生氧化、异构化,转变为尿液,排出体外,以此降低新生儿血液内胆红素浓度[7]。然而,有关蓝光照射时间则存在争议,倘若照射时间过长,容易引起光过敏,会对新生儿造成损伤,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证实[8-9],实施多次短时蓝光照射,能够降低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减少不良反应,临床疗效显著。结果显示,两组临床疗效相当,P大于0.05;治疗后,B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显著比A组低;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显著比A组的13.33%低,比较两组之间数据有显著差异,P小于0.05,提示应用多次短时蓝光照射能够降低黄疸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综上所述,依据黄疸新生儿临床症状、发病情况,应用多次短时蓝光照射方式,临床疗效显著,血清胆红素浓度显著降低,安全性强,说明该治疗方式有效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为后续同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新华.对接受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6):175-177.

[2]房怀成,朱品松,朱红光.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6):148-149.

[3]童方洁.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6(2):86.

[4]严文康,马海然,廖智行,等.探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有效性[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24):69-70.

[5]李琳.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对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11):83-84.

[6]王耀霜,杨曼,韩萍,等.新生儿黄疸应用多次短时蓝光照射对其血清胆红素浓度及不良反应的改善作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10):995-997.

[7]施金凤,张富汉.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51例[J].北方药学,2018,15(1):63-63.

[8]王婷婷,薛飞扬,宋立燕.产前使用缩宫素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及血清胆红素浓度水平的影响[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8,19(5):459-460.

[9]庄晓燕.两种蓝光照射方式治疗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价值体会[J].中外医疗,2019,38(25):21-23.

猜你喜欢
蓝光照射黄疸不良反应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母乳性黄疸的4个真相
对新生儿黄疸的3种误解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茵陈五苓散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37例临床观察
探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效果分析
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探究
蓝光联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