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文斌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突飞猛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创造了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的农村青壮年来到城市务工,伴随着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群体。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社会的足够重视,这一群体在心理、身体、生活、学习、权益等方面存在大量的问题。随着国家治理能力和教育重视程度的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社会人士开始关注并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2010年7月发布的《纲要》中明确指出了教育工作的重点,并指出了政府和社会为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措施。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指出未来教育发展的一大着力点是要致力于发展有质量的教育,同时让所有孩子都能够享有。目前,许多学者依靠现有文献的描述和自身经验来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运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少之又少。
关键词:精准扶贫视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引言
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父母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或者双方外出务工、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定义为留守儿童。同年4月到7月间,民政部会同公安部、教育部部署要求各地根据《意见》中所强调的留守儿童的概念与《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排查对象、排查内容等排查口径,有序组织农村留守儿童数据采集与摸底排查,全国共摸底排查出农村留守儿童902万人,少数农村留守儿童辍学或尚未登记户口。从年龄结构来看,0~5岁学龄前儿童和6~11岁小学适龄儿童所占比例较大,他们在教育问题上面临更为突出的成长困境。
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1.1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是儿童进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成员对儿童的教育将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2017年通过由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数据可知,大约有95%的留守儿童的祖父母与外祖父母为其监护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平均年龄为58.2岁,超过70%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在小学及其以下。同时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通话时间较短、通话频率较低,大约有40%的留守儿童和父母每个星期只有一次通话。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家庭教育功能逐渐弱化,父母的外出务工使得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必须的亲子教育出现严重缺位,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首要原因。
1.2隔代监护比例大,家校合作效果不佳
据调查统计,农村留守儿童由(外)祖父母监护的比例为89.3%,同时隔代监护的监护人通常文化水平不高,教育观念淡薄。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不断增强,很多农村学校逐渐开展数字校园建设、智慧校园,很多农村学校普遍实现了“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互联网+”时代的家校合作,对于留守儿童家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外)祖父母对于家校通、微信、QQ的功能使用不能完全适应,家校合作依然依赖传统的家访、家长会的形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对于家校合作的新要求。
2精准扶贫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优化措施
2.1精准考核,助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日渐完善
对农村留守儿童实行精准扶贫应注重扶贫的过程和效果,即对扶贫结果进行评价与考核。在此,为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应实行第三方专业考核,而且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开展评估。其一,过程性考核重在对农村留守儿童扶贫的过程进行监督,包括地方政府执行留守儿童政策的完整度、农村学校对儿童心理的指导情况、农村基层社区的帮扶过程等,通过扶贫的具体记录来督促精准扶贫过程的持续性。其二,结果性考核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帮扶效果的考核。包括校内学生的健康状况、心理成长阶段、学业水平等方面进行结果性评估,将留守儿童群体与其他学生的考核结果进行比较,从不同角度衡量农村留守儿童的扶贫效果,并且对长期处于留守状态的儿童进行预期性判断。对教育扶贫的精准考核是进一步推动留守儿童扶贫工作的动力。而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农村经济水平落后的间接表现,成为了教育扶贫的重中之重。
2.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意见》,制定了到2020年的总体目标,其中在儿童留守方面是此类群体数量明显减少和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健全。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难题,涉及多种法律关系,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优化户籍制度,有序推进落户工作,使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享受到均等的社会资源。通过设立专门的权益保护机构,由教育部牵头,联合各部门有力推动农村留守儿童保护事务。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不仅应保障孩子生存,还应承担照顾、保护和教育等职责,可通过立法明确作为父母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建立监护档案,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发挥国家的监护监督职责,对责任不落实的监护人启动问责。通过立法促进社会力量整合,有效发动社会参与,保障留守儿童基本权益,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新时代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2.3关爱心灵,防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对留守儿童展开精准扶贫必然不能离开对儿童心理的关爱。借助当前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路径,可开通留守儿童的亲情热线、互联网媒体形式的亲情沟通服务。儿童与父母之间最需要的是感情的输出与接纳,如果长时间的阻断必然影响亲情的加深与融合。因此,在精准扶贫的概念下,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为每个儿童的“亲情交流”进行买单和服务。在教师方面,学校应全面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提供及时的心理辅导。首先,教师应定期接受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其次,学校应设立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齐全的医疗设备,为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通与缓解。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原因来自于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存在偏差,所以,为了防范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教师应帮助留守儿童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赏识教育有利于发现留守儿童的发展特点,肯定优点,在一定程度上让其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幫助留守儿童在日常中树立自信。
结语
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联系,通过家校合作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引导留守儿童合理使用手机等通信网络设备,并搭建校、家、村的三维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段成荣,赖妙华,秦敏.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变动趋势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06).
[2]张琦,史志乐.我国教育扶贫政策创新及实践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7(04).
[3]刘航,兰峤.农村学前教育:不可忽视的“最短板”[N].光明日报,2017-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