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聃
摘 要:云南工商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努力探索寻求校企合作发展之路,通过以电子商务协会为试点,探索基于专业型社团的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模式。通过校企协同指导专业型社团发展,校企“双导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导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展专业实践锻炼,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通过研究专业型社团电子商务协会,探索专业型社团与企业真实项目对接后的执行方式,深入研究专业型社团实践运作模式,探索出专业型社团的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模式构想,实现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实践创新。
关键词:专业型社团 校企“产学研” 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2(b)--02
1 项目的意义
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重点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要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完善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提升行业指导能力。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紧密结合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最新趋势,积极探索适合云南工商学院特色的校企“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理论意义方面,目前有一些关于专业型社团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的作用研究,积淀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虽然国内外关于学生社团的研究较多,但是针对云南省应用型大学的专业型社团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还属空白。本项目紧密结合当前应用型大学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的趋势,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协同育人模式,以专业社团发展带动专业发展,以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实际价值方面,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竞争的关键,但云南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云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云南要摆脱当前发展的困境,必须通过“外引内培”,以有效缓解人才问题,实现人才强省。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层次推进,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呈现“井喷”态势。云南工商学院始终坚持“创办中国一流应用型大学”的理念和宗旨,承担着为云南区域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持续输送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责任,如何有效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协同育人模式,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大势所趋,更迫在眉睫。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是培养服务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专业型社团是学生专业实践的重要平台,是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是大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应用能力的训练场。通过校企联动,企业真实项目导入,将高校的资源服务于社会,专业型社团活动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也能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实践技能水平及综合能力培养。专业型社团的运行管理,研究教学实践于产业、产业反哺于教学的产教联动机制,以专业型社团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 专业型社团的特点
专业型社团是围绕某一专业学科,依托高校专业教学而建立起来的,旨在传播与学科相关知识信息为主的群众性学习型组织。是在大学精神的指引下依托高校特色专业而建立起来的学生组织,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社团,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社团自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创新水平的培养。其具有以下特点:
2.1 专业性强,社团方向明确
各专业成立专业型社团,这些社团专业方向明确,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导入企业实践项目,开展实战训练,能迅速提升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
2.2 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专业型社团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层次,开展循序渐进式的各种创新活动,如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从专业社团内选拔选手并组织参加各类专业型比赛,可与企业联动开展项目实训,邀请企业精英到学校开展专业讲座。
3 云南工商学院专业型社团的建设情况分析
目前高校中开展的产教融合实践中,有的校企合作还存在企业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专业建设中的学校“一头热”,而企业参与热情不高的“挂牌式”合作形式的尴尬局面,校企协同育人尚未切实得到推进。目前高校中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在调研中发现如下问题。
3.1 大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对专业能力不自信
从高校学生学习情况调研来看,部分大学生学习信心不足,感觉自己不能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或不能在考试中发挥出正常水平,以致于对未来的发展感觉到恐慌,觉得自己无法适应和符合今后的就业岗位需求。虽然整体上大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计划具体与动力总体状况良好,但学生技能掌握和知识获取两级分化,总体水平难以提升。
3.2 学生课余时间学习利用率不高
通过主题为“我每天上网主要在做什么”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上网时,近半数的学生主要关注的是娱乐功能,还有部分学生关注的是聊天。约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资源管理有清晰的意识,对学习效能的提升有一定辅助作用。但学生的主要关注点容易偏移(与学业无关方向),学业自我管理的能力有待加强。
3.3 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改革
日常教学及人才培养中,通常都以常规的“你讲我听”的教学常规模式,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较少,缺乏主观能动性。而大部分的学生社团的实际运作有名无实,无法以企业和組织优秀的管理模式来运作,参与学生无法得到锻炼和提升。
3.4 已成立电子商务协会
学生专业型社团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目前已经成立的电子商务协会为例,都已制定相关的制度和运作机制。现电子商务协会已招募会员近500人。旨在通过专业型社团的发展,对专业建设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发挥社团中的学生干部与技术骨干的重要作用,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作用,促进专业发展,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4 云南工商学院专业型社团的校企“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专业型社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云南工商学院电子商务协会以协会(学生社团)为中心,通过协会的组织协调,以及影响力让各年级、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建立共同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真学真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做到“有人带,有人帮,有人管,有人学”。将学生课余时间从大量低密度低成就的娱乐转化到高密度、有目标、高成就感的学习上来。
4.1 举办学术讲座、产学研结合
协会组织举办学术讲座,为学生提供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的平台,通过讲座增进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提高专业兴趣,提升专业技能,增强专业素质。
4.2 导入企业实践项目
社团部门自建渠道(线下渠道,线上渠道如网站、微信、微博或其他渠道),与企业对接,承接电子商务服务项目;项目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自行在协会人才池中“点将”,以“任务驱动式”限时高质量完成。对学院内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全程帮扶和指导。
4.3 在协会内部选拔和培养“小老师”开展“小课堂”
协会指导老师和协会学习部成员制定相关标准和要求,选拔协会内部成员成为“小老师”,教授“小老师”们授课技巧和方法,“小老师”们自主“备课”,以10人一组,每次20分钟的形式开设“小课堂”。“小课堂”主要讲授互联网应用、网络营销、电子商务、计算机、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艺术设计等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知识、技能、心得等,定期举办电子商务相关的技能比赛,为优秀比赛选手授予获奖证书,起到学生技能掌握的示范作用。
4.4 协会成立科研部,专人负责收集整理“产学”中的文档、资料、课程等
专人负责对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中的市场、企业、技术及前景等做深入研究;科研部细分为互联网市场研究小组、区块链研究小组、新零售研究小组、大数据云计算研究小组、农村电子商务研究小组、电子商务全球化研究小组等,对研究人员有相关的入选考核和研究成果考核,对突出成果实施奖励。研究成果以协会网站和协会学术交流的网站发布,供他人免费学习和深入研究,提高项目成果转化能力。
4.5 实行项目经理制
“产”中的“项目经理制”有效锻炼学生电子商务运营项目管理能力,學生从按照办公室布局模拟实际工作场景,从运营策划、产品摄影、照片修片、美工设计、运营推广、营销实施、文案策划到客户服务等全程参与电子商务实际工作场景,直接响应市场号召,对接客户需求。从而在实际工作场景和实践中培养当前社会紧缺的运营管理、电商运营、产品摄影、美工设计、文案策划、付费广告运营、产品经理等各岗位的电子商务人才,多项目可同时进行,每个人可以参与许多岗位实景,亲身体验工作经历。其中如果有授课能力的同学可以成为“小老师”。“小老师”培养的同学可以通过技能提升和考核进入项目组完成项目;参与过项目完成的同学又可以成为“小老师”,将实践的经验交互传递给其他同学。科研部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在项目中实践和试验,使得研究成果有实践的可能性。真正意义上实现“产学研”结合来培养学生。
4.6 建立对应详细技能的电子商务人才库和岗位细分的企业库,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组织社团成员到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运营,拓宽学生视野,积累专业基础,通过与企业的密切接触,促进学生与社会应用的接轨。企业导师与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使专业指导贯穿整个专业型社团的学习风气营造全过程。专业任课教师不仅能在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还能对社团的运作与制度建设给予有力指导,使社团管理和文化得以传承创新。
总之,高校专业型社团的建设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至关重要,无论是社团自身还是相关领导部门都应该与时俱进,全面发展,以科学的方法指导社团解决问题,以实现社团的科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侯晓娟,秦英.专业型学生社团在实践教学中的组织形式[J].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11).
肖骅,王锐淇,姜玉宏,等.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建设实践与探索——以物流兴趣小组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