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锋
化学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在各种新课标改革后,教师还是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初衷,更倾向于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尽可能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本文将围绕兴趣、知识、探究三个部分,简述高中化学高效学习的方法及这种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分析如何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在史实环境中培养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事先了解知识相关史实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让学生更能接受的历史故事的氛围,从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生对历史方面和人文情怀的了解.
例如,在教学“碘的知识”的时候,可以选择讲述真实的故事来导入课堂主题.在历史上,一位战士在生前曾用米汤(实际上就是淀粉溶液)写信给鲁迅,但是收到的时候纸面却是空白的,鲁迅为了得知信上的内容,就用脸盆装满水,往水中滴了一滴溶液,当把信纸放在水面上时,就能看清上面的字.学生听过之后就会被故事内容所吸引,自然也会想知道是什么溶液,为什么会这样.教师便可以自然而然地提问:“其中的溶液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可以马上使信纸显现出字?”当告知学生这种溶液实际上是碘溶液,学生自然想要更深入地了解碘,培养了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知道淀粉遇碘呈蓝色,可以再举个例子:很早以前,一个药剂师经常在海边采藻类植物,并从中提取自己所需的物质,可是有一天,他在处理海藻灰时不小心加多了浓硫酸,突然就有紫色彩云升起,还带着刺激性气味.这样的紫色蒸气遇冷会生成紫黑色晶体,他便猜测是一种新的元素,到后来,这种新元素正式被命名为碘.给学生讲明了碘的发现过程,学生领略到科学探索精神,还得知了有关碘的相关信息和性质,如碘蒸气是有刺激性气味的,其晶体颜色是紫黑色,得知相关知识后,进一步激发学生想了解知识的欲望.
二、借助网络拓展知识储备
众所周知,高中化学的内容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更因为其有难度,学生从心里会抵触这门学科,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给枯燥的化学课堂带来改变.
例如,教师在教学“氯气的性质”时,按照传统模式大概分为这三个步骤:(1)先展示一瓶氯气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询问氯气有什么性质,学生会按照课本的答案读一遍.(2)演示氯气和水反应并问学生生成了什么,学生又通过浏览课本得到答案.(3)教师把硝酸银溶液或石蕊试剂分别滴入所得溶液让学生进行观察,看看其中可能存在的化学成分.这样的教学虽然有实验环节,但更多的是教师在主导,学生像是旁观者身份,按照课本回答问题,处于被动状态,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能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氯气相关课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三个生活化镜头:(1)某自来水厂氯气泄露.(2)某高速公路液氯泄露导致多人死亡,并且两万多亩的农作物枯黄变白.(3)某废品回收的液氯钢罐发生泄露,消防员对此进行紧急处理.他们把液氯钢罐放入石灰水中,学生对此产生疑惑,渴望得到答案.对此,教师再提问:“氯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对人类和环境有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损害?”学生自然从感性到理性过渡,探讨问题,得到答案,这样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突出主体能力,增强探究能力
在新课标改革的推动下,教师可以说不再是课堂的主角了,学生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学“氢氧化铁的制作和性质”中,可以先在物质的性质,溶解性、颜色等方面进行点拨,然后演示和不同溶液反应,如硫酸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接着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看到的生成灰绿色物质的沉淀而不是白色沉淀物.这马上引起学生的好奇:(1)为什么一定要用新的溶液制作?(2)为什么要把滴管插入试管中溶液的底部再慢慢地挤出溶液?(3)放了一段时间后,会溶解出什么物质?最终,经过小组讨论,得出的结论是硫酸铁和氢氧化钠很容易被氧气氧化,当立刻换一瓶经过煮沸后除掉氧气的氢氧化钠溶液重新进行实验,再次观察,会发现这个现象:先看到了白色沉淀,然后过了会再看到灰绿色沉淀,最后又變成了红褐色.当然,学生又有了新的疑问:怎么才能让沉淀产生的速度变慢?在通过讨论研究后,一致决定在硫酸铁溶液上面滴加苯作为保护层,再滴加溶液进行反应,这样一来,生成的白色沉淀物可以保持长时间不变色.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