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斌
初中作为从小学向高中过渡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的教育至关重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现课程资源的丰富化,引领学生进一步体验学习的乐趣,对于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拓展课程资源并进行有效地整合利用,才能使课堂更加高效,得到的成果才会更丰富.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满足课堂内容的需要,更为学生获取更多的学习体验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假设验证,鼓励自主实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初中物理的教学,除了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需注重实践活动的学习和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验中验证我们头脑中的一系列想法,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从而使物理思维能力得到更加深入化、全面化的提升.
以“凸透镜与凹透镜”的知识为例,我发现单纯地教授学生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概念、特点、生活中的用途等基础的概念知识,学生往往会感到厌倦、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片面.因此,我让学生寻找能够作为凹透镜与凸透镜的物体(老花镜、近视镜等),并让他们亲手实验,将蜡烛、凸透镜或凹透镜、成像面放在一个平面上,通过挪动蜡烛的位置观察成像的情况.学生首先展开激烈的讨论,认为当蜡烛处于2倍焦距之外时,成像会缩小.通过实验可以明显地发现当蜡烛距离凸透镜的距离在2f之外时,成像是缩小的,在异侧的而且像要比蜡烛本身的大小要小.通过进一步观察、亲身实验,学生验证自己对于成像大小、虚实等的假设,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以及不同距离对于成像的重要性.
这样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已有的假设,可以让学生改变传统的灌入式的学习方法,变得更加主动、热情,使自己的学习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地观察、思考、讨论假设,思维能力也能进一步地得到提升.
二、融入生活,渗透运动观念
归根到底,一切知识都是源于生活而又应用到生活.更加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特色对于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立足于已有的生活体验感悟抽象的物理知识,更能够激发他们自身对于生活的热爱与好奇心,渗透进运动的观念,促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比如,当我们学习“杠杆原理”的时候,学生起初对于杠杆原理的概念并不了解甚至觉得学习它并没有多少实际的用途.我将一些简单的生活中出现的东西带进课堂,如筷子,并讓学生观察并探索为什么当我们用筷子夹东西吃饭的时候,筷子越靠上,夹东西会越费力.然后就可顺利引出杠杆原理.在这个过程中,渗透运动的理念,如果想要杠杆平衡,则需要F1×L1=F2×L2,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等于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从这式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动力臂是多少倍的阻力臂,那么阻力就是动力的多少倍,这也是为什么越靠上,距离支点的距离越大,用到的力气越小的原因.
物理与生活密不可分,为了更加高效地进行物理课堂的教学,生成资源的利用变得更加不可或缺.只有紧紧地联系我们的生活,从生活情境中感悟物理知识并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学以致用,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
三、结合网络,形成科学态度
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聚精会神学习的方法”.灵活地掌握网络技能,运用网络资源扩充课堂内容,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兴趣,从而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换,形成学习初中物理的科学态度.
在学习“力与力的平衡”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抽象的、不能用肉眼感知到的知识,尤其对于力的学习往往浮于表面,只是呆板地记忆固定概念.我利用多媒体资源,灵活地将网络与课堂知识结合起来,用ppt上的动画来表示物体受力的过程.通过点击事先设定好的位置为物体施加了一个6F的力,然后在它的相反方向、不同线上施加两个分别为4F和5F的力,让学生观察这个物体是否平衡,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只有当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时,才能够实现力的平衡.
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本来抽象、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简单易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能力,而且顺利地掌握了知识的变通能力,形成了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促进了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总之,灵活地设计一定的课程内容并实现课程资源的拓展、利用,能使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变得更加高效、有趣.这不仅满足了当下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更是对学生们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补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