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 刘玲 潘博闻 赵晓军
[提 要]本文基于2008—2016年中國31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改进的TOPSIS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文旅耦合协调度并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的视角分析了文旅耦合发展特征;利用PVAR模型对文旅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我国文旅耦合协调等级较低,两产业耦合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但近年来的耦合增速加快;东中西部地区耦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文旅耦合与区域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经济增长能够推进文旅耦合的进展,这种影响具有即时性,时效较短;文旅耦合能够有效刺激区域经济增长,且时效较长、作用力大于区域经济对文旅耦合的作用力。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业;耦合协调;区域经济
[作者简介]张娜: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刘玲: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潘博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学生;赵晓军(通讯作者):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一 引言
文化是旅游的根与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在经济发展实践中,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在耦合中不断发展。文化与旅游的耦合在世界各国都有着诸多成功案例。近年来,中央有关部门、各地政府、旅游企业都极为重视在旅游发展中注入文化的内容,同时也强调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是当今产业融合的主要形式之一,且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2009年9月,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发文《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十项措施。2011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中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为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国务院于2018年3月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诗和远方”终于走到了一起,这有利于进一步统筹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协调有序发展。
针对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这一时代课题,文化和旅游部强调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开启了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探索。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能够为经济转型提供新的增长点、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极、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新的活力、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新的实践路径。燕连福.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一个新的增长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71-79.那么,从全国层面上看,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协调现状如何?二者耦合协调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有怎样的关系?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层面的系统分析,以期为更好地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以及区域经济增长提供证据。
二 文献述评
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耦合,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不仅能推动文化高效传播、旅游高质量发展,还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段杰,张娟.基于灰色预测的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S1):457-460.就文旅融合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的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国外学者的研究较多集中在文旅产业互相影响以及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产品上。如Marion(2001)分析了当地文化产业对旅游方式和旅游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影响。Markwick M.Maltas Tourism Industry since 1985:Diversification,Culture Tourism and Sustainability[J].Scot.Geog,2001,3 (115) :227-247.Kole(2010)指出,旅游演艺、节事活动作为在文旅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产品形式,能够为当地的文旅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Kole.S.K.,Dance,Representation,and Politics of Bodies:"Thick Description" of Tahitian Dance in Hawaiian Tourism Industry[J].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ce,2010,8(3):183-205.Connell(2012)指出,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催生新的旅游产品或形式。影视旅游已成为很多旅游目的地新的旅游发展驱动因素。Connell.J.,Film Tourism——Evolution,Progress and Prospects[J].Tourism Management,2012(33):1007-1029.Kostopoulou(2013)认为,创意旅游有利于推动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且能够有效指导文旅延伸。Kostopoulou.S.,On the Revitalized Waterfront:Creative Milieu for Creative Tourism[J].Sustainability,2013,5(11):4578 -4593.Jarkko et al.(2014)分析认为博茨瓦纳文化产业对文化遗产吸引物、旅游多元化发展和当地社区相关利益产生了重要影响。Saarinen.J.,Moswete.N.,Monare.M.J.,Cultural Tourism:New Opportunities for Diversifying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Botswana[J].Bulletin of Geography.Socio-economic Series,2014(26):7-18.
国内学者对文旅融合的研究内容更为丰富,涵盖了文旅产业互相影响、产品、路径、机制等,且逐步拓展到文旅融合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上。翁钢民和李凌雁(2016)翁钢民,李凌雁.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经济地理,2016,36(01):178-185.,范红艳和薛宝琪(2016)范红艳,薛宝琪.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04):104-109.,周彬、张梦瑶、钟林生等(2019)周彬,张梦瑶,钟林生,等.内蒙古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测评[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04):203-208.,孙剑锋、李世泰、纪晓萌等(2019)孙剑锋,李世泰,纪晓萌,等.山东省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评价与优化[J].经济地理,2019,39(08):207-215.先后对全国、河南、内蒙古、山东的文旅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分析,测度了不同区域文旅融合协调的水平。随着文化产业、旅游业、经济的发展,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大。薛飏(2016)对我国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内在驱动效应的研究表明,一方面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推动效应,具有规模效应;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能够通过带动旅游业及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薛飏.区域经济增长的文化产业驱动效应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人文地理,2016,31(05):148-154.李凌雁和翁钢民(2016)通过对文化、旅游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错位状况分析,认为中国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能发挥他们的优势产能,将极大改善我国西部地区的空间错位问题,改进其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发展结构,最终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李凌雁,翁钢民.基于空间错位的我国西部地区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演变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6,32(02):121-126.吴耿安、刘巍和郑向敏(2018)对中国31个省区市的研究表明,文化产业、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但二者对空间错位的贡献度不同,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要比文化产业更加显著。吴耿安,刘巍,郑向敏.旅游、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错位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7(03):80-84.张士闪(2019)认为,对于“地方”而言,全域旅游绝不仅仅是经济机遇,更是文化发展的契机,其核心是经济共益与文化共享的统筹兼得,要重视“地方性”,立足中华传统文化本位,通过经济共益、文化共享等方式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张士闪.全域旅游统筹下的经济共益与文化共享[J].旅游学刊,2019,34(06):11-13.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文旅耦合测度,文化、旅游、区域经济增长三者关系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国外研究并未过多关注文旅耦合程度的测算,国内研究大多只关注单个省区或城市。此外,从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文旅耦合与区域经济增长二者实际上是互为影响、互相促进的。现有少数分析文旅融合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文献仅进行了变量间单向影响的检验,鲜有提及经济发展对文旅融合的反向推动作用。鉴于此,本文拟利用中国31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尝试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改进的TOPSIS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综合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并运用PVAR模型检验文旅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
三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改进的TOPSIS法
2.耦合协调度模型
物理学中的耦合,最初是指电路元件或电网络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分工协作传输能量和信息的过程,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研究领域,指两个或多个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Vefie L,The Penguin Directionary of Physics[M].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6.是在各个子系统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不同系统中的耦合子系统产生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产业耦合系统,是指两个产业通过相互影响,在信息、科技以及人力资源等各方面进行的交换、渗透与循环,并在整个产业业态进程当中进行联动与竞合,从而形成良性的共振关系。通过彼此作用而相互影响,耦合作用及协调程度反映出发展演化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揭示从无序不协调走向有序协调的发展趋势。蔡旺春.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J].中国经济问题,2010,52(5):49-55.
本文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模型进行分析,并引入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度协调指数D来反映两大系统的整体协同效应。
其中,yit=C,G为包含2个内生变量的列向量,C为文旅耦合指标,G为经济增长指标。i为不同地区,p为滞后阶数,t代表年份,β0为截距项向量,βj为待估参数矩阵,ηi为个体固定效应,γt为时间效应,μit为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扰动项。
(二)指标体系构建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耦合主要表现在其子系统之间的耦合作用,包括资源、产品、企业和市场四方面的耦合。周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江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14,34(03):41-45.借鉴翁钢民和李凌雁(2016),刘端、张军和时朋飞等(2018),周彬、张梦瑶和钟林生等(2019),孙剑锋、李世泰和纪晓萌等(2019)等学者的研究,遵循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耦合机理,按照指标选取科学性、系统性、数据可获取性的原则,构建包含资源禀赋、就业吸纳、产业绩效三维度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除体现区域规模情况的总量指标外,更多地选择了能够反映不同区域级别平均水平的相对指标,以剔除区域范围和规模大小的不同造成的不准确性。翁钢民,李凌雁.中国旅游与文化產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经济地理,2016,36(01):178-185.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文化和旅游业所提供的服务符合个体在基本物质生活条件满足的条件下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因此本文在选取文旅产业评价指标时对于人均指标、比例指标的偏重应当更为贴合我国小康社会发展的目标,具体指标见表2所示。
四 文旅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时空演变分析
(一)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
1.文旅耦合总体水平较低,但呈现增长态势
基于改进的TOPSIS法及耦合度模型计算得到各省区市2008—2016年文旅耦合协调度值(如图1所示)。从总体上看,各省区市文旅耦合协调度在2008年至2016年间均呈现随时间推移而增长的态势,不同省区市在不同发展阶段增长速度差异较大。本文计算的文旅耦合协调度绝对值相对其他同类文献偏低,如上述翁钢民等(2016)、周彬等(2019)、孙剑锋等(2019)等的研究,原因主要在于本文所选择指标多为比例指标与人均指标。
2008年,全国文旅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244,处于严重失调等级,各省区市耦合协调度标准差为0.0732。共有10省区市处于均值之上,分别位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上海、北京、天津、广东、辽宁、海南、江苏)和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西部地区(西藏、青海、陕西)。由表3数据可知,2008年文旅耦合协调度最高的是上海,其次是北京,其余省区市均处于严重失调及极度失调的协调等级下。
2012年,全国文旅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575,标准差为0.0771,较之2008年增长26.61%,依旧处于严重失调等级。2012年高于全国均值的省份共11个,其中东部地区有8省市(上海、北京、浙江、江苏、海南、天津、辽宁、广东),西部地区有3省区市(西藏、陕西、青海)。排行前5名的省区市除西藏外均处于东部地区,西藏得益于青藏铁路的开通,旅游、文化资源的效益源源不断地发挥出来,不仅传统旅游业得到了发展,民俗旅游业也蓬勃起来,同时也为文化产业化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平台。2012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发生了耦合协调等级的跃迁,北京市由中度失调提升为轻度失调,浙江、西藏、江苏、海南4省区市提升至中度失调等级,极度失调省份由2008年的13个减少至4个。
2016年,全国文旅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2155,标准差为0.1022,跃迁至中度失调等级,相对于2012年增长36.82%,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10省区市高于全国均值,其中东部地区6省市(北京、上海、浙江、天津、江苏、广东),西部地区3省区市(西藏、重庆、陕西),中部地区1省(山西)。耦合协调度在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升,北京由轻度失调提升至勉强协调等级,位于全国榜首,浙江、西藏由中度失调提升至轻度,极度失调省份集合为空。
2.文旅耦合增速加快,地区间梯度差异扩大
2008—2012年,文旅耦合协调度均值增长26.61%,按年份同比增长速率小有回落后迅速增长,其中,2009年同比增长4.92%,2010年同比增长2.96%,2011年增长5.24%,2012年增长11.36%。200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出现衰退,直接导致入境旅游的大幅下滑及文化、旅游业其他子行业的损失,但由于中央、各级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文化和旅游产业依然保持了总体增长态势,二者的耦合协调依然持续深化发展。仅2010年增长速度稍有回落,之后快速发展起来,文化和旅游业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了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序列。2012年耦合协调度增长率超过全国增速均值的省区市有15个,分布于东部地区6个(浙江、江苏、海南、福建、山东、河北),西部地区5个(四川、贵州、甘肃、陕西、重庆),中部地区4个(黑龙江、山西、湖北、安徽)。增长速度最快的浙江达到101.18%的增长率,而最低的宁夏仅为1.42%。
2012—2016年,文旅耦合协调度均值增长36.82%,增速进一步加快。2015年、2016年同比增速分別达到19.36%、13.98%。2016年,增速超过全国均值省区市共18个,其中东部地区有7省区市(北京、广西、天津、福建、山东、河北、浙江),中部地区有5省区(湖南、吉林、江西、山西、安徽、内蒙古),西部地区有5省区市(重庆、贵州、西藏、陕西、新疆)。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国文旅耦合协调水平与融合速度呈现显著的时空差异:东部地区文旅耦合水平与增速均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凭借丰富、优质的文旅资源,具有较好的产业融合基础;中部区域省份融合基础较差,但近年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总体来看,文旅耦合仍处于初级阶段,在产品、市场、服务等方面的融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中国文旅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
1.时间演变
如图2所示,2008—2016年文旅耦合协调度全国均值与人均GDP均呈现增长态势,其中文旅耦合协调度增长具有阶段性波动增长特征,人均GDP则呈现平稳增长态势。据此将二者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低速—高速增长阶段(2008—2011年)。该阶段文旅耦合协调度呈低速增长,人均GDP呈相对高速发展。2008年正值国际金融危机,中国通过扩大内需率先走出危机,以强大的经济发展韧性和宏观调控能力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认识不断深化,2009年将文化产业上升至国家战略性产业加以重视,文化产业快速扩张。旅游业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等不利因素后,在一系列有效政策、措施的带动下,旅游投资势头不减,旅游大发展蓄势待发,与相关产业融合是必然发展趋势与动力。
(2)快速—平稳增长阶段(2012—2016年)。该阶段文旅耦合协调水平在经历一次负增长后迅速回升,并大大超越上一阶段;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出现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2012年,文化产业进入全面提升期,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重大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18(01).,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产业朝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为我国新时期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在现代中国融入世界体系过程中,中国旅游也进入了世界旅游经济体系,旅游经济成为当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交叉领域,在旅游规模、结构、产品建设上均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宋瑞.2015—2016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展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3.在此基础上,文旅耦合程度不断加深,为中国经济内生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2.空间分布
从文旅耦合与人均GDP空间分布状况来看(如图3、图4、图5所示),文旅耦合度较高的省区市包括大部分东、西部地区及个别中部地区省区市,形成了类似“圈状”的分布;社会经济则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
就东部地区而言,人均GDP排行在前的省区市,如北京、上海等地文旅耦合协调度排行也位居全国前列。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承载着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近年来,诸如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名胜古迹更是与现代文化创意元素巧妙结合,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同时,以798艺术园区、国家大剧院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创机构和产品也已形成巨大市场,为北京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上海是全国最早将文化创意和时尚元素融入都市旅游发展的城市之一,通过将文化创意与旅游休闲相互融合,形成了诸如“新天地”、田子坊等都市旅游休闲地点,开展了“动漫嘉年华”“卡通总动员”等专项旅游活动。依托当地发达的经济基础,文创旅游消费形式趋于多元化,产品形态丰富多样,并赋予上海这座创意城市以新的动力。
文旅耦合协调水平历年相对靠前的省区市中值得注意的是西藏。青藏铁路开通后,掀起了一波进藏旅游热。西藏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与旅游资源,将旅游业作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最佳结合点,以“旅游+文化”等方式,开放了自治区对外交流“窗口”,文化旅游成为“富民兴藏”的支柱产业。西藏历年人均GDP排名虽全国靠后,但近年来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其中2012年同比增长14.24%,位居全国第4,2016年增长9.95%,位居全国第7。数据来源:根据各省区市统计年鉴资料整理。除此之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其他几个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也领跑全国。除西藏外,西部地区其余省区市依靠当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在文旅融合方面同样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部地区文旅耦合协调度均值较低,在本文所考察的时间段内,历年均低于西部、东部地区(如表4所示),人均GDP增速2009—2010年高于东、西部地区,而后被西部地区超越,2011—2016年增速均低于西部地区(如表5所示)。中部地区虽人均GDP并非全国靠后,但文旅耦合协调水平较低,究其原因在于旅游文化资源较为分散,且开发程度较低,尚未形成规模化旅游景区以吸引大量游客。以江西为例,江西兼有丘陵地貌多山水湖泊的优质自然景观资源及“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但目前江西文化旅游仍以观光游览为主,缺乏体验旅游等参与性较强的产品和服务。
五 文旅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分析
为进一步测度文旅耦合协调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本文采用PVAR模型进行定量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以避免模型有偏估计。基于短面板数据的特性,分别选用同根的HT检验与不同根的IPS、PP检验。结果表明人均GDP(pgdp)和文旅耦合协调度(d)原序列非平稳,进一步进行差分处理(人均GDP指标先取对数)再次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差分后的人均GDP(dlgdp)、文旅耦合协调度(dd)均为平稳序列,即面板数据回归不存在单位根问题。根据AIC、BIC和HQIC准则,确定最佳滞后阶数为1阶,因此,对一阶差分后的数据建立PVAR(1)模型。
利用500次蒙特卡洛模拟估计脉冲响应函数,得出结果在95%置信区间内。在脉冲响应图中(如图6、图7),虚线为脉冲函数响应值,实线为正负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横轴代表滞后期数,纵轴代表變量间相互冲击响应程度。由图中信息可知,文旅耦合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根据图6显示,当在本期给人均GDP增长速率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时,当期文旅耦合协调度响应值为0.0053,随后迅速衰减并收敛。这表明,区域经济的增长对文旅耦合的正向影响在当期即能得以体现。由图7可知,当期文旅耦合协调水平受到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时,人均GDP增长速率第一期响应值为0.0093,随后缓慢衰减,第四期后趋于收敛。由不同变量受到冲击时另一变量响应值大小来看,同期区域经济增长的响应值大于区域经济增长受到冲击时文旅耦合协调度的响应值,说明文旅耦合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由脉冲响应曲线衰减时期的不同可知,文旅耦合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具有时效性,而且能够在长时期发挥作用;而区域经济增长对文旅耦合的影响时效则更短。
方差分解结果如表7所示,文旅耦合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变动由二者共同作用决定,区域经济增长对于文旅耦合的方差贡献大于后者对前者的方差贡献。文旅耦合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差贡献率逐年提高,至第5期后保持稳定,为4.76%;经济增长对文旅耦合的方差贡献率也是逐年提高,至第3期后稳定于5.89%。
六 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我国31省区市2008—2016年的面板数据,就我国文旅耦合协调度以及文旅耦合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显示: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水平还较低,但近年来耦合速度在加快;地区间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东部地区耦合水平与增速均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文旅耦合协调度较低,但近年来增长速率高于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增长对文旅耦合的影响具有即时性,能够有效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耦合,但影响时效较短;文旅耦合也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且影响时效较长、作用力大于区域经济增长对文旅耦合的反作用力。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文旅耦合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增长、旅游的深度开发、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以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背景下,把握好国家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发展的契机,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东中西部地区省区市应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现状、所拥有的特色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在保持文化先进性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文旅资源新的结合点,加速科技创新与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融合,不断开发文旅融合新业态,创新特色文旅产品和服务;同时,各地区还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重视产业人才培养等,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更好的软硬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