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论述面向东盟的广西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针对面向东盟的广西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学生英语语言基础参差不齐、课程体系有待优化、教学方式有待转变、实践教学需持续加强等问题,提出开展分层教学提高外语水平,优化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方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一步打造实践教学平台、深化产教融合等对策,以打造面向东盟的专业优势,助力中国—东盟贸易的高质量持续发展。
【关键词】面向东盟 广西高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4C-0112-03
近年来,东盟成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面向东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急剧上升,本文分析广西高校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现状,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论述面向东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打造面向东盟的专业优势,促进中国东盟贸易的高质量持续发展。
一、面向东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背景分析
(一)中国—东盟贸易形势向好。从2003年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量保持平稳持续增长的态势,且经过不断磨合、优化,双方关系趋向于成熟。目前,中国成为东盟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已长达十年之久,而东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欧盟。从图1可以看出,2003年中国—东盟贸易额为553亿美元,而2018年则为5879亿美元,是2003年的10倍多,增长了963%,实现每年平均增长19%的高速增长,可见中国—东盟贸易形势向好。中国企业也在不断扩大对东盟的投资,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已建设经贸合作区25个,实现投资额一千亿美元。
(二)中国—东盟持续深化贸易合作。自从中国—东盟贸易伙伴关系确立以来,每年都会在中国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时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制定,“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以及《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的发表,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关系不断推进,持续深化贸易合作,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发展,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实现双向互利、共赢未来。
(三)面向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紧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为广西南宁,邕城南宁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中具有独特優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南宁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建立了中国(广西)自由贸易区试验区和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推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建设,通过这些重大机制和项目促进对外开放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向东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急剧上升,人才的紧缺暴露出面向东盟的广西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
二、面向东盟的广西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广西有广西财经学院、梧州学院、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外国语学院等多所高校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面向东盟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面,这些高校培养了不少专业人才。但是,以目前中国—东盟贸易发展形势来看,面向东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英语语言基础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参与全球贸易的国家,包括东南亚国家,大多数以英语作为交流的语言,因此,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水平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然而,目前广西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英语语言基础参差不齐,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本文试以广西外国语学院201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来分析学生的英语基础。
从图2可以看出,英语成绩在60以下的占比为8%,60—89分的占比为38%,90—119分的占比为47%,120以上的占比为7%。总的来说,201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英语成绩为中等偏上一点,及格与不及格的人数基本上各占50%左右,大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优秀的学生较少,还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语言能力有待提高。这种参差不齐的英语语言基础,使得现有课程常规的教学难以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
(二)课程体系有待优化。目前,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平台课程、实践教学平台课程以及素质拓展平台课程三大平台课程构成,包含通识教育课程以及专业教育课程,形成了覆盖面较广的课程体系,课程基本上能够体现对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要求和实务能力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但是,课程体系中结合新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的课程较少,中国—东盟经济贸易投资模块课程较少,课时也较少,相应的东南亚语言只作为素质拓展平台的课程,没有得到真正掌握和应用,没有体现面向东盟的专业特色。
(三)教学方式有待转变。当前,教师授课的方式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为主,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中心。从授课内容上来看,主要是以课本为主,课堂教学局限于教材,扩展性较差,而且重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少,导致课堂内容较为枯燥。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是简单地把授课内容复制到课件里展示,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灵活运用。
(四)实践教学需持续加强。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重为27%,实践课的学时占总学时只有21%,虽然已经符合相关规定,但是和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课时和学分设置相比,仍远远不够(美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达到3∶1,英国为2∶1)。培养应用型人才,应提高实践课程的学时,虽然报关报检、单证处理等课程已经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初见成效,但是还有更多的课程需要实现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产教融合还需进一步深化。
三、面向东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一)开展分层教学提高外语水平。首先,设置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筛选出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组成国际经济与贸易东盟商务与投资方向专业特色班,采取精英教学,专门向社会输送面向东盟的优质人才,打造学校专业品牌特色。对于东盟特色班的学生加开双语课程,以东南亚语言课程作为第二外语,培养能较熟练运用英语、具备应用东南亚国家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能力、专业知识扎实的外贸人才。其次,对于英语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语言环境优势,鼓励学生随堂听课。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该院开展学生到欧美语言文化学院随堂听课的听课制度,方便学生提升英语能力,打好英语基础。最后,对于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鼓励选择一门东南亚语言作为主要的外语来学习,也鼓励学生随堂听课。如上述广西外国语学院就针对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开展到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随堂听课的听课制度,方便其学习东南亚语言,并与东盟国家学校开展合作教学,使学生也能够了解东南亚的经济与文化,具有一技之长。
(二)优化课程体系。一是增加解读新时代国家战略体系的优质课程。对于面向东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尤其要了解中国—东盟贸易的战略性项目和相关的政策文件。二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更新补充服务贸易、数字经济相关课程。三是增加开设面向东盟的特色课程。可考虑多开设小语种课程,部分课程可以实施双语教学。泰语、越南语等课程最好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而不能只作为素质拓展平台,只加以简单的学习。四是实现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合理分配。专业课可以让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扎实,可以适当增加课时;实践教学课时也很有必要增加;选修课程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应加以合理设置;其他的课程如基础课、必修课等可以适当减少。
(三)转变教学方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应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为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延伸到课前和课后。通过线上教学活动的设计,融入经典案例,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目的;通过在线单元测试、单元作业的方式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国际商务单证模拟实践课程,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学习,预习国际结算、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基础等必要的基础知识,线下教师设计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学习情境,布置任務并组织学生参与讨论。这样可以减少传统教学中概念性的、容易理解的知识点的教学时间,增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的教学时间。再如东盟商务与投资概论课程,教师可以在线上平台提供体现各个国家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的视频资料,学生先在线上教学平台进行线上资源学习,并完成在线测试。教师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网上微信群或论坛讨论,等到课堂教学时学生带着问题与同学和老师讨论,从而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了解各东盟国家风俗习惯以及经济投资环境。
(四)进一步打造实践教学平台,深化产教融合。首先,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为面向东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实践教学场所。其次,深化产教融合,既可以邀请企业有经验的专家到校开展国际贸易尤其是东盟贸易的相关知识讲座,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外贸企业参观考察,还可以采取引进企业进校开展实践课程培训、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不断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模式。特别是可以开创国际产教融合,尤其是与东南亚国家的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培养面向东盟的应用型外贸人才。
总之,广西在中国—东盟贸易中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广西高校在培养面向东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方面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广西高校应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分层教学提高外语水平、优化课程体系、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打造实践教学平台、深化产教融合等方式,打造面向东盟的专业优势,培养更多面向东盟的应用型外贸人才,以促进中国—东盟贸易的高质量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第16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聚焦“一带一路”[J].进出口经理人,2019(10)
[2]赵玉意,程晓兰.面向东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6(5)
[3]梁小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13)
[4]蒋和平.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学术论坛,2014(5)
[5]王玉,刘媛媛.跨境电子商务背景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方向[J].营销界,2019(33)
[6]董昕灵.基于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以《经济学基础》为例[J].智库时代,2019(52)
[7]陈姝彦.项目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方案构建——以国际商务单证实务课程为例[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
[8]杨蕾.国际贸易专业“产教融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以西安思源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7(4)
[9]王春雷,朱炎亮.进一步扩大开放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J].中国商论,2019(23)
【作者简介】冼润英(1988— ),女,广西南宁人,研究生,广西外国语学院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区域经济。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