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

2020-07-09 03:15朱海芳
北方音乐 2020年9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借鉴融合

【摘要】美声唱法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集艺术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发声体系。随着歌剧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民族声乐教学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革,力求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做到彼此借鉴、融会贯通。在教学方式和演唱上两者都有独特之处,对民族声乐和美声进行研究,不仅能加深理解和认识,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两者的创新发展,进而实现两者在我国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本文先对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的特点及其异同作简单介绍分析,再对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借鉴与融合作了细述,对此进行研究以助力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美声唱法;借鉴;融合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9-0133-02

【本文著录格式】朱海芳.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北方音乐,2020,05(09):133-134.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深,世界文化间的交互机会越来越多,融合发展成为当前的主要趋势。声乐文化亦是如此,中国民族声乐近年来受到了西方声乐文化的影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民族声乐中开始融入西方的美声声乐,在演唱过程中能丰富我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还能体现出西方文化的表现形式。因此,想要更好地演唱民族声乐,就应在学习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学习西方美声唱法,对美声唱法的理论及技术进行学习,对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的理念、技艺、表演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可续性发展。美声唱法可提升民族声乐学生的技艺水平,如咬字、气息和共鸣等方面,当下许多院校对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教育中的融合教学方式非常重视。

一、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的特点和异同

(一)民族声乐的特点

民族声乐独具中国传统特色,当中富含我国56个民族的主要特征,包括背景、文化、习惯及语言创造等多个方面,发展形成的这种声乐文化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是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产生于民众之中也传承于民众这中,演唱形式得以丰富发展。民族声乐的演绎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人们的一种重要娱乐方式,使人们精神更加充实。民族声乐的特点主要在于音域、声音、咬字和音调上,如音域宽阔、声音豪放、吐字清晰、曲调高亢等。民族唱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演唱者的情感上,通过声音将曲意中的情感传达给听众,通过声情并茂地演唱将曲境内涵诠释出来。在歌唱方法上,中国民族与美声间存有异同点,二者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较大的文化特殊性上。多年来民族声乐得以健康发展,我国民族声乐所演唱的主要是民间歌曲,这种单一化的纯粹唱法已无法满足当下民族声乐的发展要求。民族声乐在汲取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对西方美声声乐进行了借鉴,从声学特点和科学发音方面对其开展了大量理论研究,民族声乐中蕴含的国家民族特色越发突显,形成的声乐艺术表现形式也越发具有代表性。

(二)美声声乐的特点

美声声乐起源于意大利,形成的声乐文化使用的基本语言是意大利语。美声唱法因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发声的方法和发声的形式较为独特。随着歌剧的发展美声声乐的风格和技巧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原本零碎的理论也渐渐地汇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且符合人声规律的科学体系。美声声乐最为突出的特色在于统一的音域、具有穿透力的声音、易于掌控的音量、饱满润泽的连贯音和具有科学性的共鸣方法上。美声声乐拥有丰富的表达形式和表现风格,且各具特色,如宜叙调和咏叙调成就了诸多经典曲目,曲风极具代表性。世界歌唱家都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将美声唱法视作一种高雅唱法。

(三)民族声乐与美声的异同

民族声乐和美声所使用的发声技巧均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在发声方面两者间大体相同,呼吸均较为深沉且有着趋同化的本质特征,所发出的声音不仅好听且不失流畅感,所采用的技巧均是将音域进行扩大化處理。为使声音达到一定高度,通常会采用基础性的发声技巧,即在共鸣腔的基础上配合深沉的气息。民族声乐和美声在心理上表达的都是一种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在演绎曲作时通常会带着饱满的情绪。虽然在声情并茂方面,两者具有较多相同点,但从表现的形式、使用的语言、气息和共鸣腔的使用及咬文吐字等方面来看,还是存在较多差异的。气息上民族声乐多具有声音高亢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发展成了一种更具随意性的自然表达风格,在打开喉头时通常喉头是向上的,不及美声打开的程度大。美声则侧重于共鸣腔的运用上,鼻腔和喉腔形成的共鸣腔增强了声音的穿透力。咬文吐字上两者虽都有着清晰化的要求,但发音的位置一个要求靠前一个要求靠后。

二、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

(一)演唱技艺方面的借鉴与融合

1.气息运用方面

气息在声乐唱法中极其重要,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应当对美声唱法中有关气息运用方面加以借鉴,如深呼吸法。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保持住气息使肌肉群间产生对抗来给予气息足够的支撑,具有流动性的气息可使声音更加平缓且不失连贯性。当下许多声乐教学中常用到的是花腔这种主流唱法,在基本唱法上加入花腔,通过气息表现出曲目的情感及曲调。美声唱法中的花腔,在音调处理上具有婉转和纤巧等特点,音域较广富含技巧且层次感强,这是花腔唱法在民族唱法中得以广泛应用的原因所在。

2.共鸣技艺方面

对美声唱法的共鸣技艺加以应用后,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创新出了混合共鸣技艺,演唱者需要调动自身的共鸣腔体,还要控制好真假声的比例。腔体大小不同产生的音色也不同,相应的声音圆润度也会有差异,对真假声进行控制,掌握好声控比例可产生腔体共鸣效果,头腔、口腔和胸腔可产生混合共鸣。以《沁园春·雪》为例,运用混合共鸣唱技可充分将其恢宏的曲风充分表现出来,将曲中恢宏的气势及其蕴含的深意表达出来。当下民族声乐中的混合共鸣教学方法主要被应用于曲风较为细腻和婉转的曲类教学,结合歌曲特点调整混合共鸣的唱技可实现更好的演唱效果。

3.咬字技艺方面

民族声乐教学之前曾融入过意大利的西洋唱法,但因汉语和意大利语在咬字上的习惯迥异,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咬字不清和发音不畅的问题,借鉴难度较大。相较之下美声唱法在咬字技术方面的进步较大,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融入美声唱法少有出现咬字方面的问题。通过专家学者们进一步研究,与之相关的理论得以逐步完善。实际教学中会对学生开展咬清训练活动,在练习意大利语基本字母元素时,应提起软腭立起后咽壁,使腔咽更加稳定,演唱中明确高位置以产生共鸣效果,保持声音的连贯性并使其更加平稳,进而掌握咬准汉字的技法。以《母爱》为例,此由是廖昌永先生的著名曲作,运用美声唱法可将曲中蕴含的民族情感和语言更好地表达出来。

(二)理论和科研方面的借鉴与融合

1.我国古代的声乐理论

在声乐理论方面,我国进行了丰富的研究,相关的音乐理论著作可追溯到唐朝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的研究著作不断增多。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在这些著作中得以延续,不仅记录了声乐的发展历程,还对其特色作了很好的总结,丰富了当代民族音乐教学资料,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这些史料中有谈及戏曲演唱方式的,如唐朝时期的《府杂录》(段安节著)、宋朝时期的《梦溪笔谈》(沈括著)、元朝时期的《唱论》(燕南芝庵著作)等;有谈及演唱学习方法的,如明朝时期的《曲律》(魏良辅著)。由张炎所著的《词源》,当中对音律、咬字行腔和艺术表现作有细述。这在魏良辅所著的《曲律》中也有相关记载,阐述了声乐学习重点包括咬字行腔、规格、内容和步骤等多个方面,此外还对乐曲的曲牌及南北异同作了简介。在清大椿所著《乐府传声》中提议用清朗的演唱方式来向人们传达曲意,提出演唱时吐字要响亮。可见我国在古代就已对声乐艺术做了详尽研究,完善了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歌曲的演唱规则,但总体上较偏向于声乐的运用技巧和情感表达方面,与之相关的声乐艺术理论阐述不多。

2.西方美声的声乐理论

17世纪,巴西雷总从技术和方式上对声乐教学进行了理论研究,总结出的观点成为了声乐后续发展的基础理论。19世纪,美声唱法理论中首次融入了自然科学因素,在艺术碰撞后声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演唱的方式、方法和发声。不断发展中的自然科学为古典声乐在意大利的创立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当代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科技则丰富了声乐的研究层面,如不断增多的研究成果中就有从演唱者角度出发的,如表情、舌头状态和口腔位置等。西方美声声乐历经了多次演变发展后,与自然科学交互融合,变得愈加丰富,所形成的理论体系也愈加科学,成为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

3.我国声乐理论的借鉴

在声乐教学的影响下,我国声乐理论得以循序渐进的发展,有关声乐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也不断增多,特别是最近数年,声乐理论和其他学科间实现了交叉式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声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相关的音乐理论研究杂志种类也不断增多,较具影响力的是《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和《音乐艺术》等。大部分高校均创办有自己的学报,音乐理论研究也是其主要内容之一。有关音乐理论研究的设计题材较广,有采用访问重要人物形式的,也有采用评价相关作品和演出形式的,有对发声的技术和训练展开研究的,也有从声乐艺术的发展只和表现形式展开研究的,还有从歌唱和心理方面展开探讨的。

在我国,有关民族声乐理论方面的研究,基本研究脉络中就有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方面的理论内容,在美声学派理论体系中发展起来的民族声乐,虽说会对理论研究产生一定影响作用,如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等,但不会因此而失去我國独有的研究特色,这是因为与民族音乐理论发展较为密切的则是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以借鉴美声唱法为例,在实际教学中会将其应用在中国传统民歌的演唱方法,会保留中国传统的民歌特色,对特点不同的美声唱法和传统民歌唱法加以分析比较。

三、总结

综上所言美声自流入中国以来,与我国的民族音乐呈现出了融合式发展趋势,在不断的借鉴中各取所需,以推动自身的完善发展。我国民族声乐借鉴了美声声乐的发声优点,原先较为豪放的表达方式变得柔和许多,这与当人们当下的审美要求是一致的。民族声乐和美声声乐同为声乐中的演唱表现形式,存在一定的异同之处。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二者进行融合发展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民族声乐中借鉴美声声乐,不仅丰富了民族声乐的教学方式,还完善了我国的声乐理论。因此,对民族声乐和美声进行对比分析,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加以应用,有助于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丽.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借鉴意义[J].黄河之声,2018(20):70-71.

[2]高鹏飞.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艺术研究,2019(1):122-123.

[3]杨晓秀.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教学探究[J].当代音乐,2019(6):40-41.

[4]宁大光.中国民族歌剧声乐“美声化”趋势的研究与探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5]田昊.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朱海芳(1985—),女,陕西咸阳,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生,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借鉴融合
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及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破次元
融椅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