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洲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绵阳市一环路南段东延线是绵阳市骨架路网”两横“中的二横线的组成部分,也是绵阳市一环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起点接一环路南段1号桥跳水台处,上跨绵盐路;终点上跨205省道后落地。
1号桥跨越涪江,标高较高,且绵盐路沿江而行,因此1号桥与绵盐路无法平交,只能采取上跨绵盐路的交叉方式。同时,绵盐路由北向西上桥和由西向南下桥的两条匝道已先期建设完成,但其他方向与1号桥的沟通不顺畅,只能通过绕行交叉口掉头实现,极大地影响了周边交通出行及绵盐路的道路安全。因此,需要结合现状条件和一环路南段东延线的建设综合考虑与绵盐路交叉口的方案。
1号桥作为绵阳市一环路跨越涪江的重要节点,主桥结构为斜拉桥(双向六车道),在涪江东岸经NW、WS匝道分流后,以连续梁形式跨越绵盐路后形成跳水台(双向四车道)。1号桥接一环路南段东延线,定位城市快速路,设计速度60km/h。
图1 绵盐路及1号桥现状
绵盐路是绵阳中心城区通向盐亭县的公路,在城市中心区域内道路等级为骨架型主干路。在交叉处,绵盐路设计速度50km/h,双向八车道,平曲线半径800m,纵坡0.3%。
见表1。
周边用地情况一览表 表1
见表2。
周边可能影响的设施一览表 表2
主要流向:东西向、南北向直行流向。东西直行流向一方面构成绵阳城市一环路环线,另一方面随着绵苍巴高速通车,实现主城区向东快速进出城;南北直行流向为实现涪江东岸片区(游仙、小枧、松垭和盐亭)的直接联系。
主要转向流向:西-北和西-南流向。西-南交通流向属于屏蔽流向,即截留松垭等进入主城区的交通流向;西-北交通流向属于缓堵流向,即游仙区因富乐大桥、东方红大桥等拥堵而向南分流的交通流向。
次要转向流向:东-北和东-南流向。东-北交通流向主要解决游仙区进出绵遂高速的流向,而目前新桥收费站距离游仙核心区更近;东-南交通流向小枧进出绵遂高速的流向,由于小枧受山体和涪江挤压,腹地狭长,故交通流量有限。
见图2。
绵盐路互通曾推出图3规划方案,为回头匝道结合右转立交方案,该方案在现状匝道基础上,新增A、B右转匝道和C、D回头匝道。
该规划方案存在以下缺点。
①交通安全存在隐患:该方案采用2根左转回头匝道替代4根左转匝道,但由此产生四对交织。西向南流向与北向东流向产生交织,交织段长度仅为100m。
②无法服务周边地块出入:1号桥与地面高差过大,且该方案未设置地面辅道,无法实现周边地块的出入需求。小区地块其北侧和西侧为回头匝道和右转匝道所影响,出行受到了阻碍;两处厂房地块由于北侧无道路,其出入口均为向南设置,位置正好位于右转B匝道处,产生矛盾。可见该规划方案虽然实现了交通的转换,但与交叉口内的周边地块没有连接,不符合绵盐路的服务需求。
图2 交叉口交通流量预测图
图3 原规划立交方案示意图
③用地冲突:南侧回头匝道与周边小区的建筑用地冲突,侵入其用地15m,同时回头匝道与已建人行天桥冲突。
①在充分理解规划方案思路及其不足的基础上,补全交叉口,满足所有方向交通的快速沟通;
②1号桥主桥、引桥、WS匝道和NW匝道桥梁结构尽量全部保留,避免产生废弃工程;
③尽量减少征地拆迁。
5.2.1 方案一
方案一:西侧T字立交+东侧T字平交。其设计目标在于强调1号桥的跨越涪江的功能,弥补绵盐路南-西左转和西-北左转的缺失。
图4 地块出入示意图
图5 优化方案一示意图
结合交通和建设条件分别考虑绵盐路与1号桥和一环路南段东延线的交叉方式。
根据交通分析,绵盐路与1号桥,即向西侧为主要转向流向,应尽量实现快速上下桥,且绵盐路西侧可用土地极为有限,地块内交通也没有直接接入1号桥的可能性。
绵盐路与一环路南段东延线,即向东侧为次要转向流向,同时一环路南段东延线有周边地块出入需求。
因此,根据绵盐路两侧不同的需求,针对南向西、西向北两个左转上下桥流向,设置一对回头匝道,确保两个方向的快速连接。针对绵盐路东侧,设置一对平行匝道,匝道与绵盐路形成平交,确保各个方向的沟通。
5.2.2 方案二
方案二为全互通立交,其设计目标在于实现所有的转向交通流畅。
考察立交形态,首先主线相互关系必然保持上跨绵盐路不变。其次考虑到一环路南段东延线主线在跨越绵盐路后,将接上尖子山隧道(间距仅340m),则立交层次不应叠加更多,确保匝道能接入主线。
考察匝道布置,由于两条上下1号桥的右转匝道已先期实施,在尽量不影响右转匝道的情况下,相应的两条左转匝道只能采取苜蓿叶迂回定向方式实现(外转弯直连式匝道和内转弯直连式匝道均无法实现);同样,因为现状匝道压缩了绵盐路左侧建设空间,则绵盐路左转匝道只能通过定向匝道实现。综上,全互通立交方案为半苜蓿叶半定向复合式立交,如图6所示。
优化方案一综合指标表 表3
优化方案二综合指标表 表4
图6 优化方案二示意图
5.2.3 方案比选
见表5。
综上,以方案一作为推荐方案。
优化方案比选表 表5
根据现状建设情况,结合交通量定性定量分析,明确了本交叉口主要转向流向为西-北和西-南流向。次要转向流向为东-北和东-南流向;剖析了规划立交方案思路及其存在的缺陷,明确优化方向。
根据优化设计原则,提出了两种立交方案,一种是西侧T型立交、东侧T型平交方案,一种是全互通方案。结合该交叉口西侧接1号桥,满足交通功能;东侧接一环路南段东延线,既满足交通功能也要服务周边地块的需求,推荐采用第一种方案,契合交叉口交通特点及需求,更为经济合理,可以为类似的立交工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