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利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重庆 401220)
早产儿普遍存在大脑和口腔运动功能发育不完善的情况,易出现吸吮、吞咽、呼吸不协调等喂养障碍,从而可影响其正常经口进食,不利于其生长发育[1]。口腔运动干预是指采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刺激的方式对早产儿进行干预,以改善其口腔运动功能的一种方法。临床研究表明,对早产儿进行口腔运动干预可显著改善其吸吮功能和吞咽功能,提高对其进行经口喂养的成功率。本文将近年来在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出生并接受经口喂养的70 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对其进行口腔运动干预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10 月期间在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出生并接受经口喂养的70 例早产儿。其中,排除存在口腔发育不良、患有先天性疾病、胎龄<31 周、足月出生、接受鼻饲或静脉营养支持、病历资料缺失或中途退出本研究的早产儿。将这些早产儿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35)与对照组(n=35)。在观察组早产儿中,有男18 例,女17 例;其胎龄为32 ~36 周,平均胎龄为(34.36±1.56)周;其出生时的体重为1.5 ~2.7 kg,平均体重为(2.04±0.23)kg。在对照组早产儿中,有男20 例,女15 例;其胎龄为31 ~36 周,平均胎龄为(34.25±1.72)周;其出生时的体重为1.6 ~2.6 kg,平均体重为(2.11±0.20)kg。两组早产儿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对两组早产儿均进行经口喂养,在此期间对其均进行常规的护理干预,方法是:在早产儿出生后的2 ~4 h 内,试喂其糖水。试喂1 ~2 次后,若其未发生呕吐,则于6 ~8 h 后开始对其进行经口喂养(包括直接哺乳及用奶瓶喂养)。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合理计算其喂养的时间和喂养量。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早产儿进行口腔运动干预。在对其进行口腔运动干预前,避免对其进行眼底检查、抽血等操作[2],在干预的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其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具体的干预方法是:1)脸颊运动干预。将早产儿平放在护理床上,护理人员将双手洗净,将一只手的食指放入早产儿的口中,在其口腔内壁上反复画“C”字,对其口腔内壁进行刺激,共干预2 min。之后将食指放在早产儿的鼻翼根部,轻压其鼻翼根部,然后将手指向其耳部移动,再向嘴角方向移动,呈“C”字形按压其脸颊,共按压2 min。完成上述操作后,轻按早产儿口唇周围的皮肤2 min。2)牙龈运动干预。护理人员将食指伸入早产儿的口中,放在其下牙龈的中央,对其牙龈进行轻柔地按压,然后边按压边将食指缓慢地移向下牙龈后方,再从下牙龈后移至上牙龈中央和下牙龈后方。共按压5 min。3)舌部运动干预。护理人员将食指置于早产儿的舌根处,轻柔地推动其舌部,重复该动作15 次。之后轻轻按压其上颚和舌苔,共按压3 min[3]。4)吸吮运动干预。护理人员将食指放在早产儿硬腭的中心,轻轻压迫其上颚,促使其出现吸吮反射,共干预3 min。完成上述操作后,将奶嘴放入早产儿的口中,使其做非营养性吸吮动作,共干预15 min。每天对早产儿进行三次口腔运动干预,持续干预1 周。
干预后,比较两组早产儿摄入的奶量比、喂养的成效、喂养的效率及喂养过程中其不良事件(如呛咳、误吸、呕吐、喂养不耐受等)的发生率。摄入的奶量比= 经口摄入的奶量/ 医嘱的奶量。喂养的成效= 每分钟摄入的奶量/ 医嘱奶量。喂养的效率是指早产儿每分钟经口摄入的奶量。
用SPSS 13.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 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观察组早产儿摄入的奶量比、喂养的成效和喂养的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干预后两组早产儿摄入的奶量比、喂养的成效及喂养的效率(±s)
表1 对比干预后两组早产儿摄入的奶量比、喂养的成效及喂养的效率(±s)
组别例数 摄入的奶量比(%)喂养的成效(%)喂养的效率(ml/min)对照组 3590.65±2.3990.28±3.569.24±1.87观察组 3595.63±3.1695.53±2.8912.33±3.06 t 值3.6253.9434.598 P 值0.0030.0010.001
干预后,观察组早产儿喂养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干预后两组早产儿喂养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逐年升高。早产儿在出生时,其体重较轻,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其易出现喂养障碍。有研究指出,对早产儿进行鼻饲或静脉营养支持虽然能为其提供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但不利于改善其吸吮功能和吞咽功能,且易增加其感染的发生率[4]。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实,对早产儿进行口腔运动干预能提高其吸吮功能和吞咽功能,改善其喂养障碍,降低其呛咳、误吸、呕吐、喂养不耐受等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5]。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对接受经口喂养的早产儿进行口腔运动干预能显著提高其喂养的效率,降低喂养过程中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