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博物馆,开启酷炫观展模式

2020-07-08 09:44之林
收藏·拍卖 2020年5期
关键词:雕塑博物馆

之林

不囿于传统的博物馆模式,一些艺术组织和地方政府开始联合运行水下游览观展项目,用新的造馆模式和奇特的游览方式树立了一种艺术吸睛新模式。努力用现代高科技手段重现那些“沉没的水下文明”,抑或以海底为展示环境实现新的水下艺术创作,皆是崭露头角的艺术新焦点。伴游各种奇趣的海底鱼群、绮丽珊瑚和贝壳,将水下艺术展品和浮潜、深潜及玻璃观光船等方式结合,切身体验电影般的感受——游荡在湛蓝深处,穿越沉没在历史长河的海底遗珍,或是聆听人类对海洋无声的艺术宣言,都成为观者一场梦境般的奇幻之旅。

大西洋博物馆

大西洋深处自然与艺术的对话

兰萨罗特岛位于西班牙(Lanzarote Spain),是加那利群岛七大岛之一,这里不但有沙漠、山脉和火山形成的奇幻地貌,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宣布的“生物圈保留地”,全欧洲第一个建在水下的博物馆——大西洋博物馆(Museo Aflantico),便藏匿在兰萨罗特岛附近的这片海域底下。

于14米深的蓝海之下,占地达2500平方米的大西洋博物馆伫立着300多个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现实主义人像雕塑,分12处安放在一片本毫无生机的沙质海床上,数量可观,还有一道重100吨、30米长的墙,所有作品形成了一座水下植物雕塑群,蔚为壮观。而大西洋博物馆的展品,均出自一位颇负盛名的英国艺术家JasondeCcitesTaylor之手。

出生于英国的Jason deCaires Taylor,毕业于伦敦艺术学院雕塑专业,毕业后他成为了全职的潜水教练兼水下自然学家,同时还是一名获奖无数的水下摄影师。他热衷于拍摄海水的腐蚀、海藻的覆盖、水底生物的筑巢,还有自己创作的雕塑在水下日积月累中的演变,以此记录海洋生态的变化。早在2006年Taylor就曾在西印度群岛格林纳达海岸(Cenado,West Indies)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海底雕塑博物馆,其核心作品是一群拉手围成圆圈的人类,借此想表现海洋生物对于陆地世界的改造力量。那时他的作品虽不成熟,却引发了巨大反响和讨论,后来便与西班牙政府合作,为塑造岛屿更深刻的文化内核而打造了一个大型环保项目——大西洋博物馆。

馆内的中心作品是一件大型装置——《穿越卢比肯河》(The Rubicon),它描绘的是35座人物群像以不同姿态朝着一堵墙的方向行进,像是没有退路一般。这也呼应了英文谚语“Crossing the Rubicon”。意指人发展到某个阶段后无路可退,必须破釜沉舟一直走下去。35个人物雕像一同走向30米长、4米高的墙,墙中央是一扇长方形的门。“这面墙就像是一个荒诞纪念碑,它是海洋里的虚假障碍,海水可以从各个方向穿过它。”艺术家解释说,“但是,它强调主权和领地的概念在自然界却是不存在的,在爱国主义和保护主义日益流行的时代,我们却不能像切割领地和财产那样,去切割自然界的海洋、空气、气候和野生动物。”

《穿越卢比肯河》旁边还有一组巨大环形作品——人类螺圈(the human gyre)由200多个人物雕塑组成,中间空出的圆供海洋生物栖息。这形态似漫地伸展的人物雕塑,又像是神圣的人类受难者。它提醒我们,人类原本就是从海洋生物进化而来的,海洋的一举一动决定着人类的生死。在大海强大的力量面前我们无比脆弱,它为我们提供赖以生存的氧气和营养元素,它还左右着自然气候。

另一件作品——《兰佩杜萨岛的竹筏》(The Raftof Lampedusa),展现了13名在海难中被抛弃的海员艰难求生的情景,以此映射发生在现实中的叙利亚难民潮。那些因国内局势不稳、必须远离家乡的难民,在逃难竹筏上载浮载沉、忐忑等待的艰困处境,被抛弃的小皮艇,被放弃的人在海底,海面上有逃生的难民,这件作品或是致敬了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籍里柯大作——《梅杜萨之筏》,这两条平行线勾勒出了我们社会的困境、动荡与矛盾,一个对希望与绝望的反思。海洋里岿然不动的石像,在时间的纵横下,被暗流汹涌的海底侵蚀腐化。坚硬而冰冷的雕塑,在穿透海水的蓝粼波光下有一种脆弱的美感,同时也直击人心。Taylor表示,“这项作品并非刻意缅怀那些逝去的生命,而是作为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身处在全球性社群中所必须共同承担的责任”。

以“艺术和自然之间的对话”为契机,把特殊材料制成的雕塑作为大规模人工珊瑚礁的载体,为海洋生物创造更多栖息地。打造这些人像雕塑,Taylor花了两年多的时间,以兰萨罗特岛当地人为原型,采用特殊材料制作——包括海洋水泥、不锈钢结构和玻璃纤维钢筋,都是PH值为中性的惰性材料,利于珊瑚虫生长,可以根据具体的海洋生物属性而自行调节适应。这些占据海底一席之地的“现代雕塑”,乍看似乎是一种人为对自然的打扰和入侵,但最终,它们会慢慢变成一片人造的珊瑚礁群。据博物馆称,最初的作品“在水平和种类上经历了显著的提升和极大的丰富。现已成为梭鱼和沙丁鱼群、章鱼、海绵动物和蝴蝶紅时常光顾的地方,观众潜入水下观展的时候还会有许多海底生物自在地穿行在旁,与海水、阳光、雕塑群合为一体,形成奇特梦幻、令人惊叹的难忘艺术体验。在珊瑚虫、鱼类、甲壳类动物的作用下,这些在陆地上毫无生气的混凝土雕塑会逐渐演变成它们的栖息地。大西洋博物馆的建立不仅不会改变海底的生态环境,反而寓意着人类对自然的友好宣言。在陆续迎接游客的同时,也提醒人们意识到当前全球海洋生态所面临的严重威胁。

不过,要“进入”这座博物馆参观,观众得先学会基本的潜水技能,或有资深教练带领,博物馆会先为观众详细介绍水下游览路线及游览方法,而后乘船到博物馆位置的海域附近,观众可通过深潜、浮潜,或乘坐观光玻璃底船的方式下水参观,无论是哪种方式,都令人澎湃不已。

重庆境内长江与乌江的交汇处有一座历史古老的城市——古巴国故都涪陵。在涪陵区城北长江段江水水面约40米之下,有一道天然石梁,自西向东顺流延伸,长1600米,宽度约16米,相传北魏时期江岸林木丰茂,枯木期時常有白鹤群集梁上展翅嬉戏、引吭高歌,故称“白鹤梁”。白鹤梁傍水而存,随波而卧,它的梁脊仅比长江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3米,几乎常年没于水中,只在每年冬春之交水位较低时才部分露出水面。涨水隐没、枯木显露,四季一现的情景,平添了其可考价值和神秘特质。中国第一座水下博物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便依此而建。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修于白鹤梁水下40米深处,珍藏了自唐广德元年至20世纪初,1200多年间的72个枯木年份的长江水文资料,留题108段,共180余幅,3万余字,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延续时间最长的水文题刻。被称为“水下碑林”和“世界第一水文站”。这些石刻分布于江河两岸的石梁或岩壁之上,书写的内容多涉及江水涨落,被称为“水文石刻”,其中记录洪水情况的被称为“洪水石刻”,记录枯水情况的被称为“枯木石刻”。是世界上已知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水文题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白鹤梁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则是“世界首座非潜水就可到达的水下博物馆”。

以文字石刻形态将人们对江水的观测记录下来并传之后世,并刻石鱼作为水文标志。这种传统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可溯源至秦汉之世,延续千余年。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在白鹤梁上题刻,使其成为集文学、书法、绘画、石刻艺术为一体的“水下碑林”。梁上题刻或诗或文,记事抒情,吊古怀旧等,集文学、书法、绘画、石刻艺术为一体,这片水下碑林实属罕见的水下奇观。梁上汇集的三百多名文人墨客以八种书体留下的三万余字的题刻,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价值,白鹤梁上除刻有水文资料外,还有朱熹、刘甲、晁公道、黄寿、黄庭坚、秦九韶、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文人留下的诗文题刻,篆、隶、行、楷、草各种字体皆有,可考可赏价值极高,其中尤以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题刻最为人称道。

要进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必须经过一个和乘飞机类似的安检程序。之后踏上一条长90米的扶手电梯下行,进入水深40米处的江底,通过一条约150米的平直交通走廊,迈过一道宽厚的钢制舱门后,便进入到60多米长的环形参观走廊。在走廊里,通过走廊壁设有的23个水下观看舱窗,可以看到静卧长江水下的白鹤梁水文、诗词和图案。贴近窗边,梁上的石鱼和题刻清晰可见。题刻数量最为集中的中段,长约50米,保存着140余段题刻。而最令人称奇的是中段白鹤梁上的石鱼,这是历史上标注最早的枯木题刻的石鱼,鱼眼的位置洁晰可见,正好是长江中上游的零点水位,比1865年长江上设立的第一根水尺——记录比英国在武汉江汉馆设计的水尺标点早1100多年。白鹤梁当地民间有“石鱼出水兆丰年”之说,据称如果石鱼在冬天枯木期露出水面,则第二年必是丰收年。“石鱼现,丰年出”是当地人期盼“吉兆”。

白鹤梁题刻长年浸于水中,水下博物馆是在白鹤梁原址上修建的一个保护壳体,馆内全部充水,开馆后,游客可有几种方式游览,在水下环形耐压廊道,通过近距离的观测窗口观看。也可在长江防护大堤上建造的陈列馆内,通过电脑屏幕观看水中白鹤梁题刻原貌,甚至可以操作摄像头从而从不同角度近距离观赏白鹤梁,少数有专业技能的游客还可以潜水参观。

亚历山大是神秘古国埃及的第二大城市,见证了埃及漫长历史的变迁,许多宏大绮丽的历史遗迹至今仍深藏在这座城市的海水之下。法罗斯岛的灯塔(又称“亚历山大灯塔”)便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于14世纪早期被地震毁坏,遗址留在东港口的海床上。港口水底下还有沉没的古城卡诺珀斯和埃及艳后宫殿的遗迹。埃及政府计划在亚历山大海域修建一座水下博物馆,展出这座古老城市的累硕遗珍。

博物馆馆藏来自于一个国际考古组正在发掘世界上最宝贵的海底考古遗址之——寻找在公元前20年成为罗马帝国附属国之前古埃及最后的托勒密王朝的财富遗址。在水下遗址考古的过程中,有一块4世纪倾落水中的巨大石灰石块,上面还附着法老的雕像,石块上的题字显示这是拉美西斯二世的父亲塞蒂一世的石像。他们还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石像,研究者相信这是克利奥帕特拉和前情人凯撒的儿子小凯撒的头像。此外,还有两个狮身人面像,其中一个据说代表克利奧帕特拉的父亲、国王托勒密十二。埃及文物最高委员会的阿伯德尔·拉奥弗说:“我们发现了很多法老的东西,它们是从赫里奥波里斯——也就是现在的开罗,带到埃及的。埃及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在利用法老的东西来构建自己的建筑物。”经过4世纪和8世纪几次灾难性大地震之后,亚历山大大帝的皇家住所(几座港口、一个海岬和几座布满庙宇、宮殿和军事哨所的岛屿)都覆没了。而遭舍弃的东港口则成为一个人迹罕至的开放海湾——除20世纪的两道防波堤之外,现代港口建筑均建在西港。戈迪奥说:“我们让它变成了一个考古开放领域。”他说:“(那些文物)和沉没时一模一样。”

埃及文物管理中心负责人Youssef Khalifa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这个博物馆的设计方案。“博物馆将有水上、水下两部分,水上部分展出已修复的文物,水下部分则是主要看点:由四座仿尼罗河帆船形状的高建筑组成,围成一个直径80米的圆圈。这一水下展览平台水深7米,面积约22万平方米。将展出水中多达2500件的古文物。游客可以通过潜水或步行于水底隧道来欣賞遗迹和文物,或者坐上玻璃潜水艇在博物馆内参观。但因政局动荡,令无数艺术考古爱好者向往无比的埃及水下博物馆至今仍未竣工,但毫不怀疑,这座埃及水下博物馆建成以后将会是位列世界博物馆前茅的“闪耀明珠”,吸引无数观众前往一览沉没于地中海中的古埃及文物。

猜你喜欢
雕塑博物馆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博物馆
写实雕塑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
雕塑的说教与雕塑的煽情
合肥市雕塑院雕塑作品选等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