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社会的持续性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创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向与根本目标。如何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目前,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教育的整体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学习能力仍然存在低水平特征。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职教育专业水平,本文分析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教学,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 核心素养 中职教育 公共艺术美术
1.引言
核心素养属于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同时是近些年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中职教育中,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属于理论性相对比较突出的课程,属于综合性课程,带有人文性、审美性及实践性等多方面特征,属于中职院校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中职教育中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教育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问题仍然比较多,例如教育方式相对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相对较差,整体教学中学生缺少思考与探索意识,导致核心素养培养效果不佳。对此,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教学具备显著实践性价值。
2.核心素养背景下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方式、理念存在比较突出的滞后性,间接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公共艺术美术是一门非常注重学生个人素养、核心素养的课程,要求教师基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促使学生保持全面性的发展状态。因为传统教育思路、习惯的影响,导致公共艺术美术教学期间教师习惯采取单一性教学策略,再加上教师教学能力、核心素养水平的约束,导致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教学期间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效果相对较差,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忽略素养的提高,呈现出一种相对单一、定向的学习状态。
整体来看,核心素养背景下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教学问题集中在:1.教育理念问题突出。目前美术教育存在明显的教育评价问题,因为应试教育理念的长期影响,导致目前学生秉持面向考试的学习观念,学习美术带有标志性与规范性。因为美术属于带有开放性元素的教育课程,所以教学期间学生的学习过于固定与单一,导致整体学习效果并不理想;2.教育方式过于單一。一直以来美术教学都以美术大众锻炼标准为指导参考,因为内容较多,重复较多,缺少新颖性,所以大多数教师存在教育方式单一的现象,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久之后学生的厌学情绪逐渐形成并加深,最终导致低质量教学现象。美术教学的最突出特征在于集体性与连续性,学生跟着教师做而教师带着学生学,存在明显的单一特性,学生的个性长期处于被动状态,最终呈现出疲倦的学习状态,无法感受美术的学习乐趣,最终失去学习兴趣;3.教学计划与评价不合理。美术教育教学计划及评价体系对于教学结局的影响是显著的,围绕以运动技术为核心的教学,计划从学年、学期及单元课程等方面规划,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学评价存在为了评价而评价的现象,过于片段,无法真实展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评价失去价值。
3.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教学策略
3.1推出资源收集,强化材料创意。
为了更好地提升中职公共艺术美术综合教学水平,教师需要从教学材料角度着手做好教学方案的针对性调整与优化。在教学中采用自主材料收集的引入方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需求,同时在自主探索期间更好地落实材料收集效果,强化学生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借助多种活动方式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1](116-117)。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活动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对学生思考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可以尝试应用小组合作方式,促使学生借助小组合作方式收集教学材料,以分组方式协同化完成材料收集任务,还可以实现对学生美术相关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培养,更好地为学生后续公共艺术美术作品赏析、解析及再创造等提供支持。例如,在“洞窟壁画”“白描人物画”赏析教学中,可以对古代超高的线描绘画技巧和表现能力实现文化素养的探究,借助独特绘画魅力的学习促使学生达到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传统艺术文化素养的培养目的,提高核心素养。
3.2强化美术鉴赏能力。
在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教学期间,图像识读属于对美术作品、图像、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及解读,让学生借助美术课程的学习感受图像的色彩、结构、风格、内涵及意义,更好地理解图像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与作用[2](194-195)。按照传统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相关内容,注重基础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特征教学,教师可以借助优化鉴赏教学方式,从不同角度实现美术作品元素分析,形成更加全面与深刻的作品内涵认知,促使学生的图像识别素养水平得到培养。例如,在中国山水画教学期间,可以《早春图》《踏歌图》等为主向学生讲解国画的基础特征,例如北宋时期的《早春图》以全景为主进行画面展现,画面整体结构饱满,但是《踏歌图》属于南宋时期作品,此时画家们更加喜欢应用局部突出整体的表现方式,画面结构当中存在许多留白。还可以从专业美术角度帮助学生剖析作品,如《踏歌图》应用“一角式”的布局方式,以对角线进行分割,形成左右实虚的结构特征,给人一种空灵、自然的感受,在这一激发上应用细节刻画和粗笔概括的对比表现画法,可以更好地丰富节奏与韵律,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提高图像识读素养。
3.3创新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在公共艺术美术课堂教学期间,许多学生在长时间学习后都会表现出低积极性的现象,普遍认为学习相对枯燥。再加上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整体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对此,可以基于不断创新的原则,针对性地优化与改进教学策略,增加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重视度,基于学生的个体情况、知识水平及美术底蕴等因素,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强化学生对公共艺术美术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基于个人品质与绘画能力,潜移默化地实现学生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教学思路、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可以借助一些经典的美术画作,促使学生借助对美术画作的欣赏实现审美意识、能力的培养,间接提高学生的公共艺术美术核心素养和整体教学质量水平。
例如,可以尝试采用对比鉴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在“时代风采——现代中国画、油画”的鉴赏学习期间,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画种作品的艺术表现特色,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江山如此多娇》《开国大典》等画作,促使学生从对比角度赏析。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带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感,气势宏伟且有丰富的时代气息与政治意义,远景应用墨线勾勒,且统一应用白色进行处理可以更好地展现北国风光,中景则由长江、黄河贯穿整个画面,色彩衔接过渡效果较好,整个衔接过程无突兀感,还能够感受整体性的视觉体验。浑然一体近景则是以苍松翠石为主,在构图和远景方面相互呼应,给人一种整体性的平衡杆。《开国大典》则以贴近实际生活的色彩写实为主,借助不同的对比方式更好地感受绘画工艺及特色,从而强化学生的審美鉴赏意识与能力,达到培养审美素养的目的。
3.4结合艺术题材丰富素养。
在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教学期间,主要应用传统和现代媒材、技术与美术语言创造相应的视觉形象,促使学生在想象、观察、构思等不同方式支持下实现对美术作品、实际生活元素的结合,更好地强化美术思维分析与解决能力。在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教学中,因为该课程属于综合性课程,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及审美特征,并掌握不同艺术作品之间的差异与区别。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不同的艺术题材和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借助对比的方式更好地感受作品,达到培养美术素养的目的。
例如,在传统建筑内容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绘制出更加完整的建筑物,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出多维图像,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角度建筑物的视觉形象。同时为了更好地深化学生对建筑结构的认知与理解,可以借助传统建筑修建的基础原则,例如故宫角楼的设计,更好地强化学生对于人文意义的理解,促使学生从建筑原理、人文意识、美术思维等不同角度实现对建筑结构的理解,提高美术表现素养。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教育中,教师需要高度重视核心素养的体现及培养。不仅需要从情感层面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从课堂氛围、教学策略等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质量。在教育期间教师需要全面掌握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现状,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采取最佳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黄茜.中职公共艺术美术鉴赏课的现状与应对方法[J].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2018,000(011).
[2]叶慧妍.微课在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000(001).
[3]顾晓亚.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美术教学渗透德育功能的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1):133-134.
[4]卢文静.基于核心素养的“三立”中职美术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3):207-208.
[5]纪晓娜.让图形悦动起来—中职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6]陈夜珠.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绘画课程为例[J].华夏教师,2018(27):2-3.
[7]王云娜,刘文森.在中职美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4):96-97.
[8]卢建平,寇焱,李祚如.关于构建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09):26-28.
[9]潘玲.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研究背景及意义[J].艺术科技,2014,27(01):342.
[10]陈夜珠.探究中职美术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