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探

2020-07-07 21:59刘旭
文教资料 2020年30期
关键词:教师教学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刘旭

摘   要: “核心素养”是在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出的新型育人理念,一经提出便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指导一线教学实践活动。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存在教师教育观念没有及时转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对教材的利用不充分及缺乏评价标准等问题。本文基于教师视角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的解读提出策略,为相关研究与实际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教师教学

2014年3月,《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1]2016年9月,《中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核心素养”成为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型育人目标体系。在小学语文学科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基于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正确解读,有效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教育观念没有及时转变、课堂组织形式单一等问题,是众多基础教育研究者和一线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

探讨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必须先从正确解读“学科核心素养”开始。我国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尚在初级阶段,对于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培养途径和测评手段尚未形成较一致的看法,核心素养的培养依托各学科的具体课程实现[2](21-24)。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根本导向,基于各学科特色,衍生了“学科核心素养”,切实指导各学科的教学实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将学生在语文学科上应具备的品质和关键能力重构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四者相辅相成,共同形成语文这个传授祖国语言和文化的学科整体素养。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应注重以下内容:

1.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

相对于其他学段来说,小学语文学习侧重于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积累语言,学习字词音、形、义之间关系的建构策略,结合言语实践情境初步系统学习汉语言的表达规范[3](40-42)。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积累生字生词等基础知识,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应在保证字词掌握的基础上,对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内涵等方面提出要求,提高学生整体语言素养。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具体生活情境,避免灌输式教学,鼓励学生多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表达运用,在语言实践中锻炼语感,强化语言应用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

随着科技变革与时代进步,社会正逐步向“学习型社会”过渡,帮助学生从小形成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的思维品质尤为重要,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多反思、多思考、多质疑,开发学生的直觉与灵感、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等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学习”[4](34-36)。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积极创设思维取向的教学情境,例如要求学生仿写、续写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针对课文内涵表达观点等,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拓展学习深度,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3.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

教师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并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步入美的殿堂,感受美,欣赏美,激发生活与创造的激情,这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任[5](52-55)。审美属性是文学作品的内在共性,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美文”中蕴含的丰富美育素材,结合阅读教学,尤其是对诗歌、散文的赏读,引导学生学会认识美、鉴赏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趣,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应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创造美。教师应注意运用“美”的教学语言与教态,实现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统一,加深学生对文章美感的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心灵。

4.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

2018年9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觉自信,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6]。教师应重视语文学科传承和弘扬本国优秀文化的责任,有意识地通过言语传授或实践活动等方式,阐释课文的文化背景,增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学生以理解、包容的态度看待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使其既能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融合的趋势,又能自觉承担传承本国和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中的问题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虽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们的共识,但在部分小学,尤其是教育薄弱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及时转变。“核心素养”理念系近几年提出,在部分地区的一线教学实践中,着重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观念还未能真正深入教学工作者们的心中,一些教师仍遵循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只注重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对培育学生的全面素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忽视。

第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过于单一。核心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但目前部分小学采用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班级集体教学虽然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转并获得一定教学质量,但存在教师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受到限制等方面的局限。

第三,教师对教材的利用不充分。2017年9月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部编版教科书,相比旧教材,部编版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更新教科书的环境下,教师以往开发教材、利用教材的方式未必可以照搬,如何利用好新教材,实现核心素养培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第四,教师对核心素养培育缺乏评价标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又是时代变化下社会的需求,但是小学阶段核心素养的培育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教师在明确了“做什么”之后,对于“做成什么样”难以把握清楚,很难及时分析、调控和改进教学活动。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的路径探索

1.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先决条件

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及时转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国家、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教师作为专业化人才,教育观念的转变离不开国家、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的教育,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国培计划”、专家讲座、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定期安排的教师培训等方式,形成教育合力,加深教师对核心素养理念的理解,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第二,教师积极寻求专业化发展。教师应当主动学习相关论述,重新思考与研究如何开展教学,通过自我学习、同行之间的教学交流研讨等途径不断进步。要勇于将核心素养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对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创新式改进,实现理论的实践化。第三,重视学生、家长与社会的反馈信息。对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结果,教师和学校要重视调查和收集学生、家长与社会等多方来源的反馈信息,对数据结果进行归因分析,做出合理化改进,逐步积累教育教学经验。

2.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必经之路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育部要求“停课不停学”,各级各类学校开启了线上教学,但从教育的发展趋势看,未来学校发展主要受差异性、个性化、多样化逻辑影响,复学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不应简单回归线下传统课堂,应充分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势,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7](4-8),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重构课前指导模式。线上教学为教师的课前指导提供了新的可能,教师可以通过在线上发布课前任务和可供学生选择的教学资源,如电子教材、微课或语音等,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实现翻转课堂式“先学后教”。第二,加强课堂教学互动。课堂上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教师在线下课堂对课前学习的共性问题加以讲授,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线上教学平台的“随机分组”“会议室”等功能可提供分组教学的环境,学生还可通过私聊的方式,及时请教教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三,有效利用反馈功能。线上教学平台的“随堂测试”“发布作业”“教学评价”等功能,为教师课后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工具,部分教学平台还提供数据统计服务,教师应将其有效利用起来,优化教学的评价与反思模式。

3.教材合理化运用是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科书价值观,目前“用教材教”已经成为主流的教科书观念,即教科书仅仅是师生学习的媒介,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需求修改和填补[8](38-40),而不是将其作为唯一依据。教材合理化运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深入挖掘新教材。部编版教材在导读系统、内容选择和单元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进,更加符合“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例如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前言可以为教学提供方向,课后习题部分提供了许多探究活动的设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情,有选择地安排和开展。第二,将部编版教材與地方、校本教材贯通。“用教材教”既要求教师忠实于国家统一的教材,也可以将原有教材中更加适应本地、本校学生学情的部分安排在地方课程的教学中,或通过校本教材的形式保留下来,在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搭建一个新旧教材过渡的桥梁。第三,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挖掘教材时,应多考虑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生活中的事物、绘本、课外读物、线上教学资源及学校和当地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纪念馆、科技馆等,都可以融入教学设计中。

4.建立新型评价标准是核心素养培育的保障。

今天,一张试卷已经无法承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只有不断创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才能助推学科素养落地[9](37-40)。教师和学校需要建立适合本校学情的新型评价标准,并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创新:第一,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进步,不应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应加入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不同评价主体依据的标准不同,但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整体素养发展,有利于监测核心素养培育的具体情况。第二,评价内容过程化。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同于以往的应试教育,应更加重视形成性评价,即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可以通过记录表、报告单、“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方式记录一段时间内学生的成长,方便及时做出诊断和调节,而非只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终结性评价。第三,评价工具科学化。对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学校和教师根据具体学情和教学活动设计,研发相应的包括每一过程和最终结果的科学评价工具,如编制学生评价表、学生评价手册等,对评价内容、范围和维度等都做出详细界定。在研发过程中,广泛征求专家、家长和社会的意见,注重评价工具的实际性和可操作性,力求真真切切地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结语

落实小学语文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要求,教师应紧跟教育理念更新的步伐,积极创设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优化教材的运用方法,改革教学评价的主体、内容和工具,开展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建构的教学实践,助力学生综合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2014-03-30.

[2]张亚,杨道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2016(10).

[3]计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8(17).

[4]付海英.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S1).

[5]邓达文.语文美育的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05(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Z].2018-09-14.

[7]苏敏,董小玉.复学背景下小学语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语文建设,2020(10).

[8]孟雪,王平,陈继顺.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建设成就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7).

[9]吴倩,丁小彦,周龙芬.以评价创新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重庆市巴蜀小学语文学科素养评价的校本探索[J].中小学管理,2018(03).

猜你喜欢
教师教学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如何提高高一学生的化学成绩
多元智能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师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