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观察①

2020-07-07 06:16林存英
华夏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尿激酶原肝素溶栓

林存英

(龙门县人民医院内四区,广东 龙门 5168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属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一种,具有起病急、病程进展快、情况危急等特点,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及时有效地救治是逆转不良结局的关键[1]。溶栓治疗是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可以促进血管的再通,降低患者早期病死率[2]。尿激酶原作为一种相对新型的静脉溶栓药物,尽管在临床上已被应用,但其单独使用的溶栓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低分子肝素是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药物,对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明显,但其与溶栓药物的联合应用,在效果方面还有较大的研究价值[4]。笔者对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以分析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原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2~78岁,平均(63.21±4.57)岁;发病时间0.5~5.0 h,平均(2.78±0.42)h。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3~76岁,平均(62.78±4.43)岁;发病时间0.5~5.0 h,平均(2.80±0.43)h。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上述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急性心肌梗死[5]的诊断标准。②发病时间≤6 h。③满足溶栓治疗的指征。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器官(如心、肝、肾等)功能障碍。②合并相关系统恶性肿瘤。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④对本研究使用的药物有禁忌证。⑤临床资料不够完善。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吸氧、常规检查、心电监护等干预性措施,然后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片300 mg和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或瑞舒伐他汀钙片20 mg)嚼服,视患者情况给予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尿激酶原行溶栓治疗,取尿激酶原20 mg溶于生理盐水10 ml中静脉滴注,3 min内完成给药,之后再取30 mg溶于生理盐水90 ml中,静脉滴注30 min。观察组行尿激酶原治疗后,另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低分子肝素100 U/kg皮下注射,2次/d。两组均治疗1周为1个疗程,持续用药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判定 将临床疗效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显效、有效和无效。①显效:胸痛消失,心功能分级改善2级以上。②有效:胸痛改善,心功能改善1级。③无效:病情无好转,甚至恶化[6]。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3.2 生活质量评定 采用简易生活质量评价表,对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涉及躯体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4个维度,每个维度总分26~100分,分数越高表明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4.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χ2=4.332,P<0.05

2.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躯体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躯体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有研究认为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该现象的出现引发粥样斑块破裂,造成血小板凝聚、黏附和释放,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完全闭塞血管腔[7]。急性心肌梗死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给救治的实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一旦在有限的时间窗内未给予有效的救治措施,患者极易死亡。

溶栓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它可以逆转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对节段以及左室整体的收缩功能起到保护作用[8]。尿激酶原属于第二代溶栓药物,与链激酶、尿激酶等溶栓药物一样,可以将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以激活纤维蛋白及凝血因子的溶解,进而实现抗凝、抗血栓的目的,从目前临床研究来看,尿激酶原具有溶栓作用强、起效快、药力持久等优势[9]。近年来,临床加大了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研究,认为单一使用溶栓药物的效果容易受到客观因素影响而大打折扣,且使用不合理会引发出血症状,因而针对溶栓药物的使用,提出了辅助用药的观点[10]。低分子肝素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抗凝血药物,抗凝血因子活性较高,抗凝血酶活性较低,对于血栓的形成预防效果明显,还能够抑制血小板凝聚,并且出血时间低于普通肝素[11]。因此,在时间窗内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辅助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不仅可以促进血栓的溶解,还能够进一步增加血管再通率,缓解胸痛等症状,缩小心梗面积[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了相较于单独尿激酶原溶栓治疗,低分子肝素的联合使用更有利于提升临床疗效。在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躯体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了在常规药物溶栓治疗时,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在提升疗效的同时,也有利于患者治疗后的生活状况改善,提高生活质量,而这也是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和依据。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中,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原的治疗效果明显,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尿激酶原肝素溶栓
尿激酶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进展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尿激酶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尿激酶原10 mg联合替罗非班500 ug冠脉内注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应用临床观察
重组人尿激酶原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研究进展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