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波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学校延期开学,孩子们在家使用网络的时间大大增加。在上网课的同时,不少孩子开始玩网游、刷视频、看直播……由此而导致的影响视力、耽误学习、乱花钱、上当受骗等问题令家长担忧不已。面对这些挑战,该如何提高孩子的网络素养,让孩子安全、健康地上网用网呢?
网络素养,是指人们善用网络,趋利避害,安全、健康、文明上网的能力。它是网络时代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应该像文学素养、艺术素养一样,成为当代少年儿童的基本素养。在我国,广东省已率先将网络素养列入地方课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庭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是网络素养形成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家长必须具备相应的网络素养知识,从小培养孩子的网络素养。
善学习
疫情让我们进入了“全童网课”时代,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教育的重要性——它并不是昙花一现的权宜之计,而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未来潮流。作为家长,应该全面认识网络学习,了解网络对孩子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新要求。
那么,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在家上好网课呢?
做准备。一是技术准备,保障家里网络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网络信号的通畅,可以提前做一下测试。二是环境准备,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相对独立不受干扰,不摆放容易导致孩子分心的物品。三是学习准备,为孩子讲述上网课的重要性,确保孩子认真对待;帮助孩子熟悉网络工具,掌握上网技巧;提醒孩子及时预习,做笔记归纳整理,打卡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等。
定计划。引导、鼓励孩子自己制定合理的学习、生活作息表,自主管理时间,明晰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每周、每月的分阶段目标。
善辅导。辅导过程中,家长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同时需注意:不要像“监工”般实时监督;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要直接告诉其答案,而应尽量启发、鼓励、指导孩子自己解决;当孩子产生厌倦或急躁等消极情绪时,要理解接纳,及时疏导。
提能力。最重要的是提升孩子适应网络学习的各种能力,包括自制力、专注力等。
新时代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读书识字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没有掌握最新学习技能、没有學会处理信息和知识的人。家长要充分利用网上学习的优势,让孩子在未来的学习中更有竞争力。
保安全
疫情期间孩子天天待在家里,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高枕无忧。网络时代,在电脑前滑动指尖就可以联结世界,因此,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的网络安全问题。
疫情期间,针对中小学生的网络诈骗等网络安全问题屡见不鲜:河南省周口市一个12岁的孩子,在上网课时用手机玩游戏,两天时间充值了6000多元;河南省内黄县一个12岁的小女孩,拿着家人的手机看快手,三天打赏主播近7万元;长沙一个12岁的女孩上网课时误入一个QQ粉丝群,之后被骗子以“红包返利”为由,短短几分钟骗走2万元……
据分析,针对中小学生的网上诈骗案件中,占比较高的诈骗主要有三类:红包、转账及充值返利,网络购物(包括游戏账户交易),冒充熟人。受骗资金部分来源于学生春节得到的压岁钱,还有部分是孩子通过家长手机完成支付。公安部门提醒广大家长、老师,务必在疫情期间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工作。那么,父母该如何做呢?
检查。要经常对孩子上网课使用的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检查,建议仅保留上课必须要用到的App,卸载其他无关的游戏、社交、支付等软件。
监管。家长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物品,不要让孩子知道支付密码,以免其受骗后大额转账汇款。同时,要关注孩子自己的微信账号和支付宝账号的余额。
教育。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骗教育,让他们知道: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一律不看、不理、不点;不要理睬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要贪图小便宜,轻信中奖、赚外快等信息;对于任何理由的转账、汇款要求,坚决不听、不信、不转账。
沟通。要教育孩子多与老师、家长沟通交流,遇到自己无法辨别的事情,或者受到侵害后,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家长,及时报案,千万不要因恐惧而将事情隐藏在心里。
防沉迷
疫情期间,不少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开始沉迷网络,玩网游、刷视频……这该如何引导呢?
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弱,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和监督。近年来,我国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产品有越来越严的监管措施,很多网络游戏企业设置了网络防沉迷系统和青少年保护模式,家长应指导孩子合理使用。
网络沉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网络世界的吸引力,二是现实世界的推力。这两个力量合在一起,让孩子们身陷网络之中不能自拔。
以网络游戏为例,它为什么会吸引孩子?这是因为在网络游戏中,孩子们可以获得在线下得不到的心理满足,比如刺激、宣泄、快乐、成就感、及时奖励、冒险等。孩子们平时学习压力大,生活比较单调枯燥,而网络能提供给他们全新的娱乐休闲空间,他们自然会喜欢网络。
解决网游沉迷的办法,不是封堵网游,而是了解网络游戏吸引背后的机制,在生活中多为孩子找乐趣、设目标、定规则,让孩子体验到现实生活的成功、快感和意义。
那么,家长该如何预防孩子沉迷网络呢?
一是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对于上网时间和上网目的要有规划,这样能避免无节制地上网。二是要培养孩子在生活中多方面的兴趣。三是要与孩子约定上网的时间,可以与孩子签订一个约定表——父母要与孩子做一个成功的约定,就必须让孩子参与进来,形成内部动力,形成自主性。
辨信息
疫情期间,我们可以在网上看到大量辟谣信息。理性对待网上的多元信息,成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网络素养。作为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学会理性辨别信息呢?
查出处。对一条信息,首先要查看其是否来自有公信力的权威机构。其次,要学会比较,从至少三个信息源去验证,判断其要素是否齐全、是否符合基本的逻辑和常识。
找工具。可借助辨别信息的软件。疫情期间,出现了不少辟谣查证工具,如:新华社的“求证”、团中央的“疫情谣言粉碎机”等。
学方法。家长平时与孩子交流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现在人们对网上的社会热点事件,容易产生极端化情绪,家长要引导孩子走出那种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片面思维。看到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时要就事论事,不要随便给人贴标签。对于信息,我们应该打破静态固化的认知,用动态比较的方法去观察分析,多角度思维,多方讨论,审慎地作出判断,并随时准备再认识和修订之前的认知与判断。如本次疫情中关于病毒的信息的不断修正,不是简单的真假问题,而是科学工作者不断发现新知识、新成果的过程。科学发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现在被权威认定的信息,可能后来会被证明是错误的,而有些当时被认为错误的信息,后来可能被证明是正确的。
懂法纪。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网络法制意识。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我们不只是信息的旁观者,还是信息转发的参与者,要提醒孩子注意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相关责任。
在疫情期间,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还要主动引导孩子通过网络关心国家和社会大事,懂得感恩家人和社会,关注人类命运,学习抗疫英雄们的顽强精神和可贵品质,说真话、办实事、做好人,让我们这个社会不断地求真、务实、向善。
(作者系广州市少年宫青少年网络安全及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基地负责人、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介与教育工委会常务副主任)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