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教育大考”如何求解

2020-07-06 03:29吴爽彭瑞敏
教育家 2020年17期
关键词:疫情学校孩子

吴爽 彭瑞敏

2020年年初,为阻断新冠肺炎疫情向校园蔓延,教育部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并提出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各地、各校以及以在线教育机构为代表的社会力量纷纷响应,学校陆续开展网上教学,多家在线教育机构上线免费课程。当上亿的学生涌到在线课堂,无论是教育部门、培训机构,还是老师、家长、学生们,都迎来了一场“教育大考”。

疫情视域下,学校教育教学形态如何重构?教育信息化给教学设计、学习模式、育人理念等带来哪些新思考?家庭教育面临什么样的挑战……这场“教育大考”该如何破题?本期《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了几位中小学、中职学校校长,基于各自的观察与思考,共同求解疫情之下的教育发展之路。

议题一

疫情之下,教育信息化为何上演“蹩脚戏”?

疫情之下,教育的“变”与“不变”

一场疫情,助推了教育的深刻变化,探索线上教学新形态、提升线上管理新方式成为当前的主旋律。疫情期间,暴露出学校个性化教育的短板和线上教育的准备不足:缺乏具体数据的分析与指导,学生的自我认识模糊,自控力和专注力弱,自主学习、学涯规划迷茫。

处理好四个关系 第一,长期线上教学与短期线上教学的关系。建立线上制度方案:一校一策,制定线上教学方案、管理机制、师生行为准则等,确保恢复线下教学后学习的可持续性。第二,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合关系。主要解决学科教学互动与技术的融合、课堂与教材的融合、师生与教学管理的融合,达到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实现个性化学习、差别化教学、精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目的。第三,成长成人与防控疫情的辩证关系。辩证看待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第四,线上课堂教师、学生、家长有效沟通的关系。用力、用心、用情,加大文化引领、宣傳、激励。

把握好变与不变  疫情下的教育信息化如何体面登场?化危为机,首先要认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融合互动是大势所趋,教育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这次线上学习是未来学习的一次大演练。教育有哪些“变”与“不变”呢?“变”体现在:1.教育的生态链——教育信息化;2.课堂的教与学——云课堂;3.人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4.评价手段方法——精准个性。“不变”体现在:1.育人本质,立德树人;2.人文爱心,情感交流;3.成长规律,身心健康;4.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抓住四个点落实  如何做到教学有效性、线上教学的可持续性,实现线上线下优势互补?课前,学生借助微视频自主学习;课中,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检测、统计、实时监控等功能辅助深化学习;课后,借助知识管理平台拓展学习,利用“一起作业”平台等推送相关作业,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同时推送市级、区级课程资源,学生根据个人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局部翻转课堂。

(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科技高级中学校长乔长虹)

疫情中“网课”的实践与反思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把网络教学推上了前台。由于各种原因,网络教学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重建设轻融合。近几年,很多学校投入巨资开展信息化校园建设,但在这次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居家借助笔记本电脑或者手机、平板开展教学活动,学校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几乎没有派上用场,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信息化建设中反思。如何更有效地将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教学融合?

教师理念落后,网络教学能力不足。在网络教学中,很多网络课堂停留在PPT加直播,老师一堂课讲到底,或者干脆采用录播方式。由于缺乏有效的课堂互动和评价,课堂教学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实训建设重实体轻资源。对中职学校来讲,专业技能课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内容,但由于网络教学特点,实训装备不可使用,很多中职学校删减了技能教学课程,技能训练只能留待复学后补课强化,这反映了技能训练数字资源库建设不足、虚拟训练系统缺乏的问题。

在这次疫情背景下,我校的网络教学既上演了“蹩脚戏”,也有出彩表现。在网络教学初期,上述的几个问题让学校开展网络教学手忙脚乱。但学校在多年实践“精准教学”的基础上,已经培养出一批网络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学校网络教学顶层设计充分考虑了网络教学的工具选择,明晰了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价等问题。实行20分钟短课时,“学为导向”“一课一得”,建构了“初诊—精讲—复诊—解惑—巩固—作业”网络教学六步骤,将“精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推进了一步。在课堂教学实施上,学校制定了“蓝墨云+思维导图+直播课堂”的教学细则,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思维体系,通过蓝墨云App掌握即时学情,开展交互式学习效果评价,收到了较好的网络教学效果。在技能教学上,学校一方面鼓励教师拍摄技能操作微视频,充实了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在已开发的电脑单机版的实训虚拟软件基础上,升级为手机版,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补上技能训练的短板。

(温州护士学校校长许建民)

议题二

教学之外的“人生大课”怎么上?

同心抗疫情  上好人生课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正常生活,学生学习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学校到居家,从课堂到云端,从集体到个体,从交流到独思,等等,就连高三全市统测也要居家在线进行。作为学校,“停课不停学”期间,我们该怎么做?

一是做学生成长路上良好氛围的设计者、营造者、维护者。学生居家学习,老师传播文化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发挥学校组织的集体力量立德树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三德教育(道德、公德、品德),三生教育(生命——活、生存——怎么活、生活——有质量有意义地活)及大局意识、心理抗挫能力等教育活动。在网上,每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每周举行“云升旗”“云班会”“云展示”等,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时事,营造积极向上、与国家同心同向的教育氛围。

二是做学生成长路上思想行为的引导者、指导者、教导者。中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在自媒体时代,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引领学生思想不走偏;教导学生成为“有价值的人,有能力的人,有幸福感的人”,掌握“报效祖国、建设家乡、服务人民”的学科知识,培育核心素养,增强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分担压力;同时,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训,增进亲情,把国家中的大家、把大家中的小家建设好的信心不动摇。

三是做学生成长过程的参与者、陪伴者、鼓掌者。认同和肯定学生的成长,学校搭建平台、舞台和奖台,促进学生各美其美,让每一位学生成长为优秀的人的可能变成现实。学校老师们积极主动参与学生举办的各项活动,适时给予肯定。比如:为武汉加油,隔空不隔爱,慰问和捐资;开展“云上”运动会、书法展、辩论赛等。

师生同心抗疫,“用心战疫”的主旋律一直激励着学生们砥砺前行。

(中央民族大学附中校长田琳)

转危为机,教育大有可为

面对疫情中的“教育大考”,湖北襄阳一中多措并举,打造魅力网课,五育并重,丰富课程内容,交上了一份让学生、家长和教师都满意的答卷。

网课开始之前,学校优选网络平台,对教师进行网络教学培训。从网课内容的准备,到课件的使用,再到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麦克风的音量等,每个细节都严谨细致。学校以学定教,阶段性进行学情调查,摸清日常授课、作业批改、学生学习状态等信息,逐步改进提升教学工作,学生学习效果显著。

网络改变了教学的环境和方式,仍要遵循教育的基本方针,落实教学的基本任务,完成立德树人的基本使命。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关注疫情动态,学习战疫英雄事迹,提高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不信谣不传谣,科学理性看待疫情中的各种现象。

抓好文化课学习 根据居家实际,科学调整课表,用好用足时间;要求各班每天对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及时进行调整;利用多种形式,确保教学进度,巩固学习内容;建立疫情期间学生导师制,做好学生思想工作;适时举行考试,强化学生备考思想。

注重身心健康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坚持让学生锻炼身体。加强家校联系,班主任进行网上家访,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关爱特殊群体,准确排查、精准帮扶困难学生。

重视审美能力培养 教师及时把战疫的感人事迹、奋斗故事分享给学生,学生自发地绘制美图、记錄感悟,参加抗疫征文、志愿活动,师生合作原创抗疫MV,在线上展示,激励众多师生。

适当开设劳动课 鼓励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做做家务,尝试下厨做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在乡村居住的同学,还可以到田间地头,参加力所能及的劳作,体验劳动的艰辛。培养学生尊重劳动、敬畏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品质。

疫情是一场危机,也是一个推动教学变革的大机遇。作为新时代的教育人,应该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教育契机,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重任。

(湖北襄阳一中校长李后兵)

疫情里的教育元素

一场疫情,就是一本最深刻的教科书。疫情让我们深深地思考家与国、人类与自然、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他我的关系,寻找教育的契机,完成教育所承载的发现、传递、转化功能。

厚植家国情怀  只有经历的才是被铭记的。网络上,有个别留学生发出的不当言论,让家长汗颜、母校尴尬。每一个还牢记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教育工作者,在这场疫情中都会思考:家国情怀教育,是否只停留于说教?

我校每周一举行网上升旗仪式,师生隔空同唱国歌。面对每天的疫情数据、武汉封城以小城救大国的悲壮、无数逆行奔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国歌歌词被唤醒、被理解,“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在庄严的仪式里,在疫情下,家国具体可感。

涵养生命敬畏  恩格斯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善待万物,心怀悲悯,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抗疫”这部教科书的重要章节。我校通过配乐朗诵、歌唱、书法等形式唤醒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激起了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万物的情怀。

引领责任担当  我校开展了别开生面的“责任担当教育”。一是上好主题班会课,知责任,话担当。学校围绕生命、敬畏、爱国、责任、担当、自律六个主题,先后开展《疫情下的青春成长》《中国担当,大国风范》《疫情下如何不迷惘》等系列班会课。二是开展“共同战疫”主题活动,负责任,勇担当。引导学生通过诵一首诗等活动,以读传情,以画言志,以图定格,以文达意,致敬英雄,助力抗疫。三是科学健身练体魄。鼓励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和强健的体魄。四是宅家动手做家务。动员居家的孩子们制作美食、打扫卫生,孝敬父母,诠释责任,让宅家的时光变得甜蜜……孩子们通过浸润式的体验,用身体丈量世界,培养爱己、爱人、爱世界的能力。

(河北省三河市第七中学校长刘利文)

议题三

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及突围之路何在?

与孩子一起行走、共同成长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疫情之下,家长要与孩子共同成长。

做好规划,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家长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和孩子一起统筹时间、确定任务、列出计划,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每天要督促孩子读书、劳动、体育锻炼,丰富孩子的生活。

做好陪伴,营造宽松温馨的家庭氛围。家风中藏着孩子的未来,陪伴是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方式。多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多给孩子鼓励和支持,全面地看待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

家长自律,做孩子生活和学习的表率。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言行不一、缺少自律的家长,不仅容易失去威信,还会让孩子产生委屈、抱怨等负面情绪,形成逆反心理。家长和孩子可一起建立家庭公约,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关注心理,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减轻孩子对疫情的焦虑,主动倾听、敞开心扉交流。同时,父母要及时发现和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给予孩子充分的认同,引导孩子正视困难、适应现状、迎难而上。

构建完善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是我们的共同期盼。

一是家长培训制度化。家校是合作主体,育人者必先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才能完成影响和促进孩子成长的重要任务。学校应该把“教育家长”列为一项特殊的“教学任务”。

二是明确责任,携手共育。家庭与学校应该是孩子成长共同的陪伴者、教育者,是孩子成长链的重要环节。部分家庭的教育严重缺位,习惯性将学生成长的“责任”全盘甩给学校。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需要家校携手共同努力。

三是合作沟通,寻找契合点。家校共育的重点在于“共”,实现共育需要家校双方共同实践。学校要尽量站在每一个具体家庭的角度去考虑家校共育的契合点。

四是互联网+,实现“数字共育”。学校建立微信群、QQ群、钉钉群、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家校共育数字平台,让家长了解孩子和学校,学校也由此获得了“大数据”,实施教育策略更具科学性。

(济南高新区第一中学校长薛启华)

猜你喜欢
疫情学校孩子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